羅梅
那年,我從學校畢業(yè),被分配到懷化市林科所工作。報到地點是“城北中坡路5號”。嗯,不錯啊,科研單位,城里上班,很理想。
可是報到的時候我卻傻了眼。穿過城北的背街小巷,走上一條又陡又彎還硌腳的石子路,進入看不到盡頭的山林。一個舊院子窩在山腳下,那就是辦公室和宿舍。原來所謂的林科所,就是中坡國有林場。這意味著我以后,將眼巴巴地看著城市繁華,在大山里鉆來鉆去。望著“中坡路5號”這個很有城市味道的門牌,我哭笑不得:這哪是在城里上班,分明是來當山民的啊!
然而,接下來發(fā)生的一件事情,卻讓我堅定了下來。這件事,就與那條硌腳的石子路有關。
這條石子路,是當時中坡林場唯一的一條作業(yè)通道。由于路況很差,車輛無法通行,制約了林場發(fā)展。一直想修,卻苦于沒有經費。
為了修好路,職工們提議,能不能發(fā)動大家集點資,先把路修起來,等以后林場有錢了再還給大家。
提議得到大家的積極響應,職工們幾乎拿出家里全部積蓄,有的還向親友去借,集資200多萬元,自己動手施工,拉通了一條連接城區(qū)的水泥路。
這件事深深觸動了我:到底是什么讓林場職工做出這樣無私的舉動?后來,我漸漸明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綠色情懷”。這應該是所有林業(yè)工作者共有的一種情懷。而中坡林場職工的“綠色情懷”,似乎要深重很多。半個世紀以來,他們在與繁華僅一門之隔的山窩窩里,無怨無悔地當著“城市山民”,培育和守望著這片綠水青山。
第一代的20多名拓荒者,住茅棚,吃野菜,披荊斬棘,開荒造林,為中坡林場打下了第一份綠色基業(yè),也傳下了一份受益至今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
林場的科研人員,用40年的時間,專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建成了湘西地區(qū)最大的物種基因庫,成為生態(tài)立“場”的典范。懷化大花紅山茶和寬尾鳳蝶的發(fā)現(xiàn),填補了世界空白。
多年來,職工們愛林如家,就算困難到發(fā)不出工資,也沒有亂動林區(qū)的一草一木,為城區(qū)留住了近600多公頃的原始次生林。
每一名職工,都是林場的形象。護林員夏新華,在寒冬冰湖中救起3名落水游客,不幸犧牲,年僅23歲。垃圾清運車司機王雄文,患有心腦疾病。大家都勸他休養(yǎng)。他總是推脫:忙完這一陣再說。就這樣,老王一拖再拖,不幸倒在工作崗位上,沒有給家人留下一句話。
有了執(zhí)著付出,才能坦然收獲。如今,這片綠水青山,已經是國家級森林公園,被懷化市民稱作“城市綠肺”,成為懷化市建設發(fā)展不可或缺的生態(tài)支撐。2016年,中坡林場被列為全省第一批“秀美林場”和森林康養(yǎng)試點示范基地。在這樣的集體中,我得到不斷成長,成了一名資深的“城市山民”。隨著國有林場改革不斷推進,我們這些“城市山民”,已不再是站在山里望著城里,而是過上了“山上建場、山下建房,山上工作、山下生活”的好日子,充分享受了改革帶來的福祉。
保生態(tài),保民生,一定要讓綠水青山成為中國夢里最美好的風景。為了實現(xiàn)這個夢想,我要當永遠的“城市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