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
【摘 要】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山水畫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畫師為了捕捉山水創(chuàng)作的靈感,常常采取寫生的方式貼近自然環(huán)境。自新中國成立,我國山水寫生進入了又一個高峰期。包括李可染在內的一批山水大師爭先恐后地投入到山水寫生之中,創(chuàng)造了一大批既富有時代氣息有具有民族特點的山水佳作。由于祖國的山川地貌是激發(fā)藝術靈感的源泉,所以本文嘗試從地理學的視角分析闡述了中國山水畫在地域方面存在差異,進而分析了區(qū)域間環(huán)境差異對畫家、作品面貌、作品風格和、山水派別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地理學;山水畫;環(huán)境
一、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
中國山水畫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中不乏流名品佳作。在山水創(chuàng)作中有一句古語叫做“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從字面理解是說從大自然中學習獲得的長進要比向老師學習獲得的更多,實際上它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想要畫好山水畫,那么他一定不能忽視寫生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說,山水畫的修習應雙管齊下。一名好的畫家一方面要向前輩學習,另一方面要走到山川大河之中感悟自然風光帶來的靈感。
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有其歷史的軌跡,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唐代關于山水畫大師吳道子有這樣一則故事:唐玄宗聽說嘉陵江風光秀美,非常想親身體驗一番,但是因為公事繁忙無法無法脫身,便命吳道子趕赴嘉陵江進行寫生,要求他將看到的一切美景畫成作品供自己欣賞。吳道子到達嘉陵江后仔細觀察了兩岸的山水和風景,然后便起身返回了長安?;氐介L安后,吳道子憑著記憶和對自然風景的理解將所看到一切做成了畫獻給唐玄宗,唐玄宗看后大加贊賞,感覺自己僅憑一幅畫作便感受到了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風光。兩宋時期,我國山水畫創(chuàng)造達到了巔峰。馬遠、李唐、郭熙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人物,郭熙甚至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論斷。近代山水畫中,李可染先生對山水畫有著更進一步的認識,他將西方油畫中的一些技巧運用在了東方的山水畫之中。在將西畫的素描和光纖理論融入之后,原本深遠靜謐的高山與河水擁有了更貼近現實生活的氣息。
二、中國山水畫寫生的藝術表達
創(chuàng)作山水畫最基本的工具是筆和墨,山水之美通過筆墨而呈現。筆墨語言是畫師運用筆和墨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山水畫中的側鋒、破墨、中鋒等技法。如果在南方寫生,畫師一般會采用較為柔和溫潤的筆墨來對所看的景物進行描述,因為南方多秀美溫潤。如果在北方寫生,畫師一般會采用蒼勁有力的筆墨對所看到的景物進行描述,因為北方多雄壯蒼茫。
三、地理環(huán)境對中古山水畫的影響
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郭熙為了強調寫生的重要性,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論斷。藝術家如果希望創(chuàng)造出好的藝術作品,大自然的地理環(huán)境是激發(fā)他們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靈感之源。同樣,藝術家在身處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時,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反應,這種情感反應能夠影響藝術家的思想和性格。既然藝術家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下會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藝術作品,那么藝術作品所反應出來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一定是不同的。
(一)地理環(huán)境對山水畫的影響
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能夠影響作品的面貌。畫家非常注重所處自然環(huán)境的格局,不同的格局對作品有著不同的影響。宋朝初期,我國山水畫分為兩大流派,一個是以董源等人為代表的南方山水畫派,他們的畫風多呈現出溫和圓潤的特點;一個是以李成為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他們的畫風多呈現出蒼勁雄壯的特點。兩個派別之間畫風的明顯差異與畫師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市分不開地。由于南方常年濕潤多雨,那里的植被很多,而且?guī)r石多被酸性腐蝕,所以呈現出溫和圓潤的特點。由于北方常年干燥多風雪,那里的植被少,而且?guī)r石多呈現風化,所以呈現出蒼勁雄厚的特點。我們觀察董源的作品會發(fā)現,他經常會采用荷葉皴創(chuàng)造出連綿的山和郁郁蔥蔥的樹。他筆下的山秀而美,植被豐富而多秀潤,讓人不覺之間產生圓潤與秀麗的美感。我們觀察李成的作品會發(fā)現,他經常會采用折帶皴突出山體的棱角,也喜歡描繪巖石被風沙拍打后的粗糙感。由于李成和董源分別身處在北方和南方兩個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所以他們對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是不同的。
(二)地理環(huán)境能夠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
按照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們的意識是我們接觸外界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山水畫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它來源于自然景物,是畫者對自然美好事物的反映。毛主席在延安時曾經對藝術作品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歸納和總結,他認為藝術作品所反映出的意識觀念是社會生活在人頭腦中的反映。
從古至今,凡是山水繪畫的大師,他們無不將自身的感受透過自然景觀表達出來。可以說,自然界的山、水、花草、動物都是激發(fā)畫家靈感的源泉。在賞析弘仁的《黃山真景冊》時感觸很深,從圖冊中便能感受到黃山讓他獲得了快樂,而他為黃山記憶了國王。他在對怪石和奇松進行描繪時采用了俊逸高潔的手法,使得觀者不自覺便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三)地理環(huán)境對畫風的影響
與地理環(huán)境激發(fā)創(chuàng)作者靈感一樣,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對山水畫風格的影響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畫家,深處不同的環(huán)境,其繪畫風格也會有所不同。比如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山水畫家李唐,他沒有被迫南遷時的畫作風格基本表現出了北方自然環(huán)境的特點,堅硬方直的巖石、茂密的松林都把他前期作品的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南遷杭州后,由于自然環(huán)境地改變,他看到的巖石、植被、動物都、雨雪都和以前截然不同。為了能夠使自己的作品人所接受,他主動嘗試改變作畫的風格。他原本屬于北派畫家,南遷后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清溪漁隱圖》卻表現出地地道道的南方風格。正是因為地理環(huán)境地改變,導致了李唐畫風的改變。所以說地理環(huán)境能夠影響山水畫的風格。
(四)地理環(huán)境對人才的影響
從唐朝到清朝這段歷史看,山水畫人才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政治和經濟遷移的影響,這種影響尤其在五代和宋朝時期最為明顯。從唐朝末期開始,由于中國北部的政治環(huán)境不穩(wěn)定,全國出現了人口從北向南遷徙的情況,這種情況導致了中國山水畫風格出現了由北向南遷移的現象。到了清朝中期,南方蘇州和杭州已經發(fā)展為山水畫作品的重要集散地,而且那個時期的南方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山水畫風格。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南方在自然環(huán)境、政治穩(wěn)定等方面都優(yōu)于北方,更適合山水畫人才的生存和發(fā)展。
四、總結
山水畫創(chuàng)作離不開人,而人又離不開自然環(huán)境,所以山水畫創(chuàng)作必會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這種觀點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念,有著充分的理論支持。作為中國歷史文化中非常絢爛的藝術形式,山水畫的歷史發(fā)展與演變對現代山水畫風格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明白兩個方面,一個是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正是因為這種客觀存在的差異才產生了不同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風格。二是還有許多藝術形式都被地理環(huán)境所影響,比如壁畫、石刻和雕塑等。由于地理環(huán)境是激發(fā)藝術靈感的源泉,所以本文嘗試從地理學的視角分析闡述了中國山水畫在地域方面存在德差異,進而分析了區(qū)域間環(huán)境差異對畫家、作品面貌、作品風格、山水派別的重要影響,對用地理學視角分析中國山水畫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海濤,王興平.淺淡美術地理的地域空間性[J].人文地理,2004,19(1):58-61.
[2] 何鑫.論建立美術地理學之下的歷史美術地理學[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20(4):15.
[3] 郭建平.氣候地形美術[J].福建藝術,2003(2):36-37.
[4]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793-8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