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楚卿
摘 要:贛劇,是流行于江西贛東北一帶兼唱高腔、昆山腔和亂彈腔的多聲腔劇種,它起源于江西省東北地區(qū)。明、清兩代,以唱高腔為主,后來融合了昆曲、亂彈腔諸腔于一體。筆者懷著對贛劇的熱愛與好奇,對江西省贛劇院青年演員陳超老師進行了調(diào)查采訪,并有幸見到了贛劇著名編劇蔣良善老師,在兩位老師激情生動的講學中,筆者對贛劇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關鍵詞:贛劇;弋陽腔;陳超
講起和贛劇的緣分,陳超老師頗為感慨,據(jù)他自述,他打小就喜歡看戲,無奈家里強烈反對,再加上當時的學習資源匱乏。沒有學習機會,一直都沒有真正系統(tǒng)學習過贛劇,可是對贛劇的熱愛和執(zhí)著讓他一直堅持著,直到十八歲因機緣巧合通過網(wǎng)絡認識了贛劇編劇蔣良善老師,接觸多次后,蔣良善老師介紹他去了樂平的劇團。陳超老師說蔣良善是他的老師更是他的伯樂,對贛劇同樣的熱愛使他們兩至今已成為真正的忘年交。
關于贛劇的歷史源流,蔣良善老師給我們做了具體的介紹,它最早可追溯至明代興起于江西弋陽的“弋陽腔”,并說我們現(xiàn)在的贛劇是弋陽腔真正的嫡傳?!斑柷弧?,亦稱“弋腔”,俗稱“高腔”,是宋元南戲流播至江西弋陽一帶之后,在南戲聲腔系統(tǒng)基礎上結合當?shù)胤窖院兔耖g藝術而發(fā)展形成的。江西贛東北地區(qū)的饒州府和廣信府,曾歸于江浙兩省管轄,明代洪武初年劃入江西省。由于交通方便和貿(mào)易往來頻繁,南戲也隨之傳入了廣信府的弋陽縣。南戲傳入弋陽后,被戲曲演員以當?shù)卣Z言廣泛傳唱,由于語音、語調(diào)的差別,其曲調(diào)也不斷改變,顯示出越來越強的地方性特征。同時,戲曲中又不斷采用當?shù)氐拿耖g音樂,如秧歌、小調(diào)等來豐富自己,最終形成了一種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聲腔并流傳了下來。文化大革命后,弋陽縣由于經(jīng)濟衰落,本地的劇團班子開始在樂平縣唱戲,久而久之融入了樂平縣的文化和特色,逐漸形成了一種“樂平腔式”的弋陽腔,最后演化為現(xiàn)在的贛劇。
贛劇中的行當分為正生、小生、老生、王旦、小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等。陳超老在劇中主要演小生。為了解釋贛劇中小生與正生的演唱特點和區(qū)別,陳超老師用著名劇目《花庭會》中的唱段給我們做了示范講解。曲劇《花庭會》又名《對花庭》。是根據(jù)明代傳奇作品《珍珠記》改編的河南曲劇傳統(tǒng)劇目。高文舉中狀元之后,奸相溫通強逼高入贅相府,并偷改其家信為休書寄回。高文舉的原妻張美英歷盡艱辛進京尋夫,淪為溫府奴婢,慘遭折磨,被貶入花園擔水澆花。中秋夜,高文舉賞月,夜宿花庭,夫妻相會?!靶∩保捍蠖喟缪輨≈兄嗄昴凶樱瞿钗?,翻撲跌打都需勝任。唱腔用本嗓、亂彈腔則真假嗓結合,唱時不斷用真嗓夾以發(fā)自舌尖的"窄音"和"子音"作為鋪墊和美化,挺拔清柔,圓潤自然?!袄仙保捍蠖喟缪輾q數(shù)較大的男性長者,戴白髯或黲髯。白口上韻,唱本嗓,蒼老稱健,剛柔相濟。此行多扮忠臣良將,賢士義仆等正面人物。例如《花庭會》中的唱段“聽焦樓打罷了,三更鼓響,高文舉心有事,睡不安寧。”陳超老師先示范了小生的唱法,小生的聲音更多的是“仄音”“聽焦樓打罷了”中的最后一個字“了”以真聲開始,然后翻高八度轉(zhuǎn)換成假聲,聲音靠前,音色透亮,以表現(xiàn)年輕的男子,小生在練嗓時主要是a音轉(zhuǎn)yi音的小嗓子。而老生的唱法以“邊音”為主,音色瀟灑挺拔,聲音靠后,用腦部和頭腔共鳴更多,練嗓時則是a音轉(zhuǎn)a音的小嗓子。
在談完贛劇的行當后,作為編劇的蔣良善老師向我們談起了贛劇的創(chuàng)作手法。我們現(xiàn)在的音樂教育和手法全部來自于西方,作品的創(chuàng)作、學習和流傳都有明確的記譜,而戲曲則不同,它由固定的曲牌,而新創(chuàng)作的則是將原劇的詞加以新創(chuàng)作,再來套用老的曲牌來形成一部新劇,蔣良善老師還提到,如今的省贛劇院創(chuàng)作新劇不僅編劇還開始加大了對曲牌的改動,這也導致了這些戲曲演員的演唱難度大大的增加。
樂平是贛劇興盛的地方,每到年初,各鄉(xiāng)之間就會舉行盛大的擂臺賽,至少比賽四天。陳超老師也被邀請去了參加樂平的擂臺賽。顧名思義,擂臺賽就是打擂臺,兩者之間決出高低上下。樂平的贛劇擂臺賽就是在同一個地方搭兩個擂臺,成倒八字,臺面面向同一個方向,擂臺下擺上椅子供戲迷觀看比賽,兩個劇團演唱同一部劇,哪邊精彩戲迷們就往哪個擂臺下觀看,最后的勝負也由觀眾的多少來產(chǎn)生。陳超老師在談起這段回憶時,臉上的喜色溢于言表,連續(xù)四天的演出,不僅臺子下站滿了人,各家的窗戶上都有不少戲迷在觀望,整個場面異常的熱烈,給村名們帶來了一場戲曲盛宴,陳超老師所在的劇團大獲全勝,得到了村民們的喜愛,贏下了擂臺賽,這也成為了他一個難忘的回憶。
眾所周知,學習戲曲難于上青天,不僅要會唱,形體表演也是尤為重要。陳超老師通常所扮演的都是小生,演一個年輕男子,在扮相上需要時常把眼睛用膠水往兩邊向上拉起,以表現(xiàn)凌厲的眼神精神的面貌。他用“男子看到美女”這一場景給我們繪聲繪色的示范了不同角色所用的不同眼神和步伐。如若是“呂布看見貂蟬”則是根據(jù)呂布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毫不避諱的看上去及夸贊,表現(xiàn)出呂布對貂蟬明顯的愛意和他的正義凜然;如若是“許仙看見白娘子”則是低眉淺吟,眼神閃躲,來體現(xiàn)文人書生的羞澀與內(nèi)斂。示范看上去簡單易懂,但要練成卻是要花費許多的努力,表演狀態(tài)需松弛但又不會顯得人無精神,以達到一種理想的效果。
陳超老師和蔣良善老師的熱情教學讓我受益匪淺,并深陷于贛劇的魅力之中,了解到了贛劇的博大精深,而我們懂得的、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身為一名江西人,亦或是一名音樂生,將贛劇傳播和發(fā)展,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我都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