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邏輯化處理策略,對“相對運動”的教學邏輯進行優(yōu)化設計.結合此案例,闡述高中物理教學邏輯優(yōu)化設計的三個策略:一、基于準確把握知識內在邏輯進行優(yōu)化設計;二、基于落實學科課程目標進行優(yōu)化設計;三、基于把握學情進行優(yōu)化設計.準確把握知識內在邏輯是教學邏輯優(yōu)化設計的基礎,依據課程目標,結合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準確確定具體教學目標,是教學邏輯優(yōu)化設計的主線,適應學情是教學邏輯優(yōu)化設計的根本.
關鍵詞:相對運動;教學邏輯;優(yōu)化設計
筆者運用邏輯化處理策略對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物理》必修2(第三版)中第五章第一節(jié)“曲線運動”教學內容進行處理的過程中,發(fā)現教材編寫邏輯以及實際教學邏輯存在問題,認為教材和實際教學中把曲線運動的合成分解和“相對運動”混為一談不妥,建議將第五章第一節(jié)“曲線運動”中“運動描述的實例”刪除或后置.[1]31“運動描述的實例”實際上是對“相對運動”的研究.“相對運動”是學生形成運動觀不可或缺的內容.筆者建議將其刪除,只是基于對該內容相對高中學生的難度的一種考量.如果從物理核心素養(yǎng)視角、知識內在邏輯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角度考量,建議將該內容后置,置于平拋運動之后,或者置于章末.本文探討后置之后,關于“相對運動”教學邏輯的優(yōu)化設計.
一、“相對運動”教學邏輯的優(yōu)化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展開探究
同桌兩人為一小組,每組發(fā)一張?zhí)骄繉W案.學生經歷分組合作探究過程,教師巡視.探究學案內容如下.
情景:如圖1所示,雨點以v1=4m/s的速度豎直下落,小明正以v2=3m/s的速度向東跑.
問題:(1)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能否判斷小明感覺到雨點沿什么方向落向自己?(2)你能否畫出小明感覺到雨點落向自己的速度的示意圖?能否用事例證明你的觀點?
探究:(1)請把三個速度的示意圖平移畫到一起,使它們尾端重疊.(2)猜想,這三個速度之間遵守什么規(guī)則?(3)假定規(guī)則,求出雨點相對小明的速度.
(二)評價交流 統(tǒng)一認識
(1)教師通過巡視,觀察學生探究情況,探究結束,進行評價,表揚獲得較好探究成果的小組.
(2)展示最優(yōu)成果,統(tǒng)一認識.某一組探究成果如下:畫出雨點相對小明的速度示意圖v3如圖2;舉證,打傘傘柄斜向上;畫出三個速度平移到一起使它們尾端重疊的示意圖如圖3;猜想,三個速度之間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v1是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v2、v3為平行四邊形的鄰邊;假定,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根據定則做出這三個速度的圖示如圖4;求得雨點相對小明速度大小為5m/s.
(三)建立概念 總結規(guī)律
1.建立概念
(1)“相對運動”問題涉及兩個參考系,一個靜止參考系(一般選地面或相對地面靜止物體),另一個是運動參考系,本例的兩個參考系是地面和運動的小明.
(2) “相對運動” 問題針對三個運動,運動對象相對靜止參考系的運動(位移、速度、加速度)稱為絕對運動(絕對位移、絕對速度、絕對加速度),運動參考系相對靜止參考系的運動(位移、速度、加速度)稱作牽連運動(牽連位移、牽連速度、牽連加速度),運動對象相對運動參考系的運動(位移、速度、加速度)稱為相對運動(相對位移、相對速度、相對加速度).本例中,研究對象雨點,相對地面的運動為絕對運動,相對小明的運動為相對運動,小明是運動參考系,小明相對地面的運動為牽連運動.
2.總結規(guī)律
(1)絕對速度(絕對位移、絕對加速度)、相對速度(相對位移、相對加速度)和牽連速度(牽連位移、牽連加速度)之間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
(2)用平行四邊形定則表述為:三個矢量四邊形,相對、牽連和絕對,相對、牽連兩鄰邊,夾一絕對對角線.(圖示略)
(3)用三角形定則表述為:三個矢量三角形,相對、牽連和絕對,相對、牽連頭咬尾,絕對連尾又碰頭.(圖示略)
(4)伽利略最早揭示了相對運動的規(guī)律,稱做伽利略變換.伽利略變換只適用于宏觀物體低速運動情況,對高速相對運動的規(guī)律,用洛侖茲變換.
(四)運用變式 拓展深化
船渡河運動問題分析.以問題化為手段,引導學生按以下邏輯展開研究.
(1)情境呈現:船渡過流水河.(展示圖示和教師語言描述,或展示圖示和觀看船渡河視頻)
(2)提出問題:關于船渡河,我們一般關注哪些問題?渡河時間;渡河位移;渡河航線(軌跡)等.
(3)該情境主要物質有哪些?船,流水,河岸;該問題的研究對象是什么?船.
(4)兩個參考系是什么?靜止參考系是兩岸,運動參考系是流水.
(5)三個運動是什么?絕對運動:船相對兩岸的運動;相對運動:船相對水的運動;牽連運動:水的運動.
(6)建立模型.最簡單的河道是什么樣子?(河道建模)兩岸為平行直線,河寬度不變;最簡單的運動是什么?(運動建模,水流建模)最簡單的模型是相對運動和牽連運動都是勻速運動,牽連運動為勻速,指河中任意位置的水流速度相同;假定相對運動仍然為勻速運動,但水流模型假設為:沿同一平行河岸線各點速度相同,但在垂直河岸方向,中央速度最大,靠近兩岸逐漸變小,那么,牽連運動是什么運動?先加速后減速.本節(jié)主要針對相對運動和牽連運動都是勻速運動模型探討渡河時間、渡河位移和渡河航線(軌跡)等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們課后可以進一步探究更為復雜模型的渡河問題.
(7)運用概念、規(guī)律解決問題.船相對兩岸的運動(位移、速度、加速度)稱為絕對運動(絕對位移s絕、絕對速度v絕、絕對加速度a絕),水的運動(位移、速度、加速度)稱作牽連運動(牽連位移s牽、牽連速度v牽、牽連加速度a牽),船相對水的運動(位移、速度、加速度)稱為相對運動(相對位移s相、相對速度v相、相對加速度a相).其中,相對運動(相對位移s相、相對速度v相、相對加速度a相)是由駕船人控制的,比如相對速度v相的方向和大小.這里,我們做一些約定,在高中物理習題中,相對速度v相的方向就是沿船頭方向;另外,有的習題中,會出現“船在靜水中的速度”一說,相對速度v相等于“船在靜水中的速度”.endprint
如果相對運動和牽連運動都是勻速運動,則有a相=0,a牽=0,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得a絕=0,故可推斷絕對運動也是勻速運動,其航線為直線.下面我們討論兩種特殊情形,如圖5,相對速度v相垂直河岸,如圖6,絕對速度v絕垂直河岸.航線如圖5、圖6中沿絕對速度v絕的虛線所示.因為三個運動均為勻速直線運動,所以渡河時間t===.設河寬為d,則圖6中=,當時,即圖5情形,d.在保持相對速度大小不變前提下,由t=可知,無論還是,圖5情形為渡河時間最短,但絕對位移不是最短.圖6情形,絕對位移最短,所以最短渡河位移為d,但從圖6可知此情形必須滿足,若,最短位移問題請有興趣的同學課后進一步討論.
二、教學邏輯的優(yōu)化設計策略
如何對教學邏輯進行優(yōu)化設計?筆者運用邏輯化處理策略,[2-4]針對“相對運動”教學邏輯的優(yōu)化設計案例,主要談以下三個策略.
(一)基于準確把握知識內在邏輯進行優(yōu)化設計
教材把“相對運動”的教學內容和曲線運動的研究編排在同一節(jié),并且缺乏對相對運動問題表述概念的建立,致使大多數高中物理教師把“相對運動”和運動的分解、合成混為一談,偷換概念,對“相對運動”進行錯誤表述,不僅誤導學生對“相對運動”的理解,增加學習和運用的難度,而且還對平拋運動的學習產生強烈的前攝抑制作用.[1]31可見,知識的內在邏輯不清或者混亂,教學邏輯的設計必然先天不足,縱然千方百計終歸事倍功半.所以,教學邏輯的優(yōu)化設計,必須正本清源,以準確把握知識內在邏輯為基礎.正是基于厘清了曲線運動的分解合成與“相對運動”的本質區(qū)別,筆者才優(yōu)化設計了把“相對運動”分離后置,并且增設了建構描述“相對運動”的相關概念的教學邏輯架構.
(二)基于落實學科課程目標進行優(yōu)化設計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高中物理學科的課程目標從“三維目標”升級為“物理核心素養(yǎng)”目標.依據課程目標,結合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準確確定具體教學目標,是教學邏輯優(yōu)化設計的主線.主線是綱,綱舉目張.
高中物理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四個方面.物理觀念包括物質觀念、運動觀念、相互作用觀念、能量觀念及其應用等要素.科學思維主要包括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chuàng)新等要素.科學探究主要包括問題、證據、解釋、交流等要素.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主要包括科學本質、科學態(tài)度、科學倫理、STSE等要素.
在確定具體教學目標時,切忌把課程目標全面套用,而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要著重落實由于應試理念造成的忽視模型建構、質疑創(chuàng)新、科學探究和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這些目標.
“相對運動”是日常生活生產中常見的運動,對學生形成運動觀念不可或缺.既然是生產生活中常見的運動,就應當信手拈來,選擇生產生活中常見的相對運動情境為例,大可不必閉門造車,做個“蠟塊運動”演示實驗.落雨情境,每個學生都多次身臨其境,無需做演示實驗,對其感性認識也勝于初次課堂上所見的“蠟塊運動”. “蠟塊運動”不是生產生活常見的,以此為例,使物理脫離生產生活,設計從落雨探究物理規(guī)律,再用物理規(guī)律去研究渡河等實際問題,從生產生活走向物理,再把物理應用到生產生活中去,凸顯物理的科學價值.
針對應試教育忽視的目標,設計了對落雨運動的探究,落實科學探究,設計對船渡河問題的解決,落實模型建構.應試教育忽視模型建構,使物理成為純理無物.只有重視模型建構,學生才能夠見物思理,對物說理,以理究物.所以,模型建構應當貫穿物理教學始終,把模型建構作為必要的教學邏輯層次之一.精心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按照科學探究的主要要素設計教學邏輯,把科學探究素養(yǎng)目標巧妙地融合于教學邏輯設計當中.
(三)基于把握學情進行優(yōu)化設計
沒有學情分析,一切教學目標的實施都不可能真正實現,只能是空中樓閣.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體,一切教學活動是圍繞這一主體的主動參與學習展開的,只有當教師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對學生進行學習前的各種情況分析,才能有效地利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完成各項學習活動,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優(yōu)化設計教學邏輯最終是為了學生主體的發(fā)展,適應學情是優(yōu)化設計的根本.
學情分析重點把握兩個方面,第一方面,學習基礎,包括能力水平、知識基礎和前概念等,第二方面,認知規(guī)律,包括心理特點、思維規(guī)律、情感意志狀態(tài)和學習習慣等.要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調查,分析教學邏輯的設計是否符合學情.
設計以落雨運動為例進行探究,主要基于以下學情分析.首先,考慮到這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運動,比演示蠟塊運動更加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教學實踐表明,學生探究的積極性都很高.其次,筆者先經過抽查不同層次學生,調查學生對落雨運動的感悟能力,問:雨點相對地面豎直下落,跑步的人感覺雨點是沿什么方向打到臉上的?大多數都能正確回答,個別經過問題反復說明,也能糾正.第三,“猜想”的設計也是適應學生基礎的,學生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中已有類似的體驗.
在船渡河運動問題解決教學過程,設計了建構模型的教學邏輯層次.其實,高中學生完全有能力建構這些簡單的模型,但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影響,學生都缺乏建構模型的意識和習慣.筆者運用問題化手段,點醒學生建構模型的意識和習慣.教學中,如果始終重視模型建構的意識和習慣的培養(yǎng),必能點化學生建構模型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惠作.“曲線運動”教學邏輯的設計[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6(12).
[2]張惠作.高中物理教學內容的邏輯化處理模式和措施[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5(1):37-41.
[3]張惠作.高中物理教學內容的認知化處理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5(9):66-68.
[4]張惠作.高中物理教學內容的細膩化處理[J].教學與管理,2016(11):70-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