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一凡
閱讀越來越被重視,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高考”“得高考者得天下”等論調甚囂塵上。積極推廣閱讀者、致力改革閱讀者,幾乎無一例外的把矛頭指向我們這個民族的閱讀現(xiàn)狀,并通過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比對,證明我們在閱讀這件事上,和世界其他優(yōu)秀民族存在的巨大差距,閱讀的現(xiàn)狀確實不容樂觀。關于閱讀,我們的確欠下不少債,積極推廣閱讀,把欠下的債還上,可謂勢在必行。但是,在還債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到底欠下的是什么債,因何而欠下的這些債。
如果說我們這個民族不重視閱讀,那可真冤枉我們了?!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磋砣莫遺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苦讀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所有這些名言警句,無不證明我們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崇尚閱讀的傳統(tǒng),并且把閱讀擺在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本來就有對閱讀的熱愛和崇敬,這一點,我們和其他民族相比,一點都不差,也就是說,態(tài)度這筆債,我們不欠。
下面,再來看一看對閱讀的認識,我們這個民族,會不會在態(tài)度上重視閱讀,但缺乏對閱讀的深刻認識和正確理解呢?如果產(chǎn)生這樣的懷疑,就又冤枉我們的前輩了?!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在中華文化的源頭,我們不僅確立了閱讀的重要地位,而且把讀書視為一個人成長發(fā)展的根基,關乎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品性修養(yǎng)。這種認識,即便在今天來看,一點也不過時。不僅如此,歷代先賢,還把讀書與家國興亡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讀書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事,還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發(fā)展。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中國的讀書人便以天下為己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何等的豪邁!所以,在對閱讀的認識上,我們和其他民族相比,一點都不差,認識這筆債,我們不欠。
是不是我們?nèi)狈﹂喿x的方法,或是說中國人不會讀書?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僅此一句,便可斷定,中國人不僅會讀書,而且深諳讀書之道:中國人不僅贊成苦讀,而且追求樂讀;不僅主張博覽,而且推崇精讀;不僅倡導熟讀,而且倡導深思;不僅讀紙上之書,而且讀實踐之書;不僅有“三到”之法,而且有“出入”之法;不僅講究吟誦,而且強調背誦……據(jù)我了解,這個世界再沒有哪個民族,在讀書這件事上,比中國更有創(chuàng)意,更有花樣。當今推廣的閱讀之法,大多是古人玩過的玩意,不過是換個名稱而已。在方法上,我們不比別人差,方法這筆債,我們不欠。
綜上,態(tài)度上我們不欠債,認識上我們不欠債,方法上我們不欠債,但閱讀現(xiàn)狀確實不容樂觀,原因何在?我們到底欠下什么債?
我個人認為,我們對閱讀欠下的債,恰恰是我們認為閱讀欠下我們的債?!皶凶杂悬S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聞”,古往今來,功利性閱讀一直明里暗里主導著我們的閱讀,讓我們神魂顛倒、意亂情迷,所以我們認為,閱讀欠下我們顏如玉的債、黃金屋的債、天下聞的債。我們帶著索債的、急功近利的心理閱讀,自然就會把對閱讀正確的態(tài)度、深刻的認識、良好的方法丟在一邊,反而造成我們欠下閱讀的債??梢赃@樣說,我向閱讀索要的越多,便會對閱讀欠下的越多。如果我們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閱讀,其實我們并不欠什么。
反思現(xiàn)在的閱讀現(xiàn)狀,哪一個以一顆平常心對待閱讀?哪一個不是在量上下功夫,以提高閱讀量為突破口,直至由“群文”發(fā)展到“海量”?哪一個不是許諾可以提高這個、促進那個、實現(xiàn)這個突破、取得那個成績?
這些做法,真的能夠振興閱讀嗎?我不僅懷疑,而且擔憂——我們對閱讀索取的越多,便會欠下的越多。
那些在閱讀的狂轟濫炸下成長起來的我們,真的會愛上閱讀嗎?真的會讓閱讀伴隨終身嗎?即便是真的,我們又能從閱讀中收獲到什么呢?叔本華在《讀書與書籍》的隨筆中,有這樣一段論述,非常值得警醒。
讀書時,作者在代我們思想,我們不過在追循著他的思緒,好像一個習字的學生在依著先生的筆跡描劃。我們自己的思維在讀書時大部分停止了,因此會有輕松的感覺。但就在讀書的時候,我們的頭腦實際上成了他人思緒馳騁的運動場了。所以讀書甚多,或幾乎整天在讀書的人,雖然可以借此寬松腦筋,卻漸漸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時常騎馬的人漸漸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樣。有許多學者就是這樣,讀書太多反而變得愚蠢。經(jīng)常讀書,稍有空閑就讀書,這種做法比體力勞動更容易令人思維麻痹,因為我們在干體力活時還可以沉湎于自己的遐想,一條彈簧在久受外力的壓迫之后會失去彈性,同樣,我們的頭腦如果經(jīng)常處在他人的思想影響之下,也會失去自己的活力。又譬如,食物能夠滋養(yǎng)身體,但吃得過多,反使胃腸受累,損害健康;而我們的精神生活如果向外攝取過多,也是有害無益的。讀書越多,使你的頭腦就像一塊重重疊疊書寫的黑板,每一篇讀過的東西能夠留存的越少。讀書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領神會,得到的淺薄印象往往稍縱即逝。就像我們所攝入的食物只有五十分之一能夠被身體吸收,精神食糧也只有小部分真正成為大腦的營養(yǎng)。
況且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跡:我們也許能看到他所走過的路徑,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見了什么,則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
關于閱讀,我們欠下的只是一顆平常心。不要賦予閱讀太多太多功利的期望,得閱讀者,真的得不了高考,更得不了天下。以一顆平常心對待閱讀,安安靜靜的讀,享受其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過程。在平靜中歡喜,其實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