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玉
摘 要:書籍是承載人類文化的載體,書店是承載文人情懷的載體。實體書店在近十年間經歷了極大的變化及興衰,而誠品書店卻作為實體書店中的一顆耀眼之珠屹立不倒,其中原因與其設計特色不可分割,極具考量價值。
關鍵詞:書店;誠品書店;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7-0189-01
一、實體書店之發(fā)展簡概
書店一詞最早稱于清朝乾隆年間,在中國歷史上,亦有樹肆、書林、書局等稱謂。建國以來,新華書店一直為我國規(guī)模及影響力最大的連鎖實體書店代表。改革開放后,實體書店、個體書店迎來了發(fā)展壯大的春天。尤其是,我國從1980年開放書店網店后,圖書銷售發(fā)展速度極快,在2007年達到了發(fā)展最高峰。①然而,自2008年以后,由于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移動終端的普及以及網購的極速進步,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出乎眾人預料的巨大變化。人們的閱讀方式、閱讀形式、消費理念、購物方式等皆由實體向虛擬轉變,實體書店開始逐漸走向下坡。從2007年開始,一些著名的民營實體書店開始經營不善,到2011年,倒閉潮徹底來襲:年初北京著名的五四書店關門;年中,北大的著名人文書店風如松正式歇業(yè);同時,上海最有名的學術書店——季風書店相繼關閉多家分店;……根據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yè)商會的報告,將近50%的民營實體書店在近十年間相繼倒閉,目前倒閉的趨勢仍在。②當大量實體書店即將面臨舉步維艱的狀況之時,有的實體書店卻在如此環(huán)境之中改變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逆流而出、客流增加、銷量攀升、分店頻設,誠品書店應當算作這其中最值得研究的一例。
二、誠品書店
“誠品”一詞源自于古希臘語elite,指精英之意。誠品書店最早由臺灣商人吳清友創(chuàng)辦于1990年,其創(chuàng)立之初即以打造“融合設計、藝術、表演、戲劇、音樂等文化創(chuàng)意的平臺,形成一個以“文化園區(qū)”為核心的商業(yè)模式,讓文化在民眾生活里發(fā)酵和深化”。白巖松是這樣評價它的:“臺北的誠品書店,以它獨特的經營方式、獨特的書店文化,帶給社會大眾一種精致高貴的選擇,帶給這個城市一種體面和尊嚴。當然,精致高貴指的并不僅是書的包裝、書的內容、書的價格,更是一種環(huán)境、一種氣氛、一種向往?!卑讕r松對誠品書店的評價一語中的,同時也揭示出了在如今環(huán)境下的實體書店的發(fā)展趨勢以及人們前往實體書店消費的原因——為一種環(huán)境、一種氣氛、一種向往。
三、誠品書店的設計特色
為營造出實體書店中的環(huán)境、氛圍及消費者的需要,誠品書店具有以下三點特色:(1)家居型的人性化的設計。誠品書店的人性化設計與家居型設計接軌,家居型的空間使顧客心情放松、更容易進行消費。誠品書店的設計,在材質上采用木材質為主,尤其是地面鋪裝,多數店鋪內可供讀者席地而坐;在色彩和燈光上以暖色為主,營造出類似書房般的氛圍;書店內家具亦如大型的書房內的家具一般,那些家具即使放置家中使用也并不覺得奇怪;誠品書店內的CI、VI設計與室內空間中家具、裝飾等一體化設計,為消費者提供更便捷的行動路線;誠品書店內一流的服務更是人性化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人員總是面帶微笑,或忙于書籍的整理,絕不會打擾你的安心閱讀,真正營造了溫馨、舒適的人性化空間氛圍;(2)文化設計。書店是文化的代表和凝結,只有植根于這個區(qū)域的文化和內涵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誠品書店“連鎖而不復制”的經營理念是對文化的真正闡釋。誠品書店的每一家分店皆亦同亦不同,臺北誠品書店松山煙菸店,是松山煙菸文創(chuàng)中心的一部分,其即結合文創(chuàng)旅游等特色,設立大面積的文創(chuàng)館、音樂廳、甚至誠品hotel與文創(chuàng)中心相輔相成;誠品信義店,與臺北101大廈遙相呼應,是現代感、精致、藝術、多元文化的代表,成為臺北文化的地標;誠品臺北車站,結合車站人流量大且分散的特色,指示標識非常健全,文創(chuàng)、文具、書店分開設計,相望而不相連等;(3)行動體驗。誠品書店為讀者提供了一種休閑生活的方式,使消費者參與其中,真正實現了消費者在書店空間中的行動體驗。臺北誠品信義店所做的最為明顯,在烹飪和廚藝類型的書籍區(qū)域設計了烹飪臺,定期做現場教學演示;禮品包裝區(qū),顧客只要購買包裝紙,就可以獲得免費的包裝設計,或者可以選擇在指導下自己包裝;兒童購書區(qū),常常設計有供兒童爬上爬下、自己取閱書籍的區(qū)域,同時設計有DIY手工等活動供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誠品音樂區(qū),設計有專門的試聽區(qū)域,可以自行試聽而后選購光盤。
四、結語
誠品書店在互聯網、印刷業(yè)、移動終端極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抓住了這個新媒體時代人們前往實體書店消費、徘徊的契合點,營造出了網絡書店無法提供給人們的環(huán)境、氛圍和內心的認同,將簡單冰冷的售書空間,逐漸發(fā)展成為了令人流連忘返的藝術文化空間,提供了虛擬電子永遠無法提供的服務、體驗、參與、文化級場景,給予了現代消費者一抹身臨其境體驗的藝術文化休閑消費空間。誠品書店的發(fā)展,從一個側面代表了未來實體書店發(fā)展及設計的趨勢,值得設計師更深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注釋:
①朱小玲,錢霞.全民閱讀背景下實體書店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J].中國出版,2012(14):59-62.
②李多.我國民營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探索[D].北京:北京印刷學院,2014:1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