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迪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哲學與文史
東魏穆景相墓志考釋
李 迪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穆氏家族作為北魏勛臣八姓之首,歷來備受史家關注。穆景相為穆崇之后,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歷北魏、東魏兩朝,卒于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547),葬于鄴城?!段簳泛汀侗笔贰穼δ戮跋嗟挠涊d均較簡略,洛陽新出土的《穆景相墓志》對志主的記載可補史闕。從志主的生平、世系及葬地三個方面對墓志進行解讀,其中志主的家族世系與《魏書》和《北史》的記載相差極大,使其成為研究穆氏家族的一個重要史料。目前學界對東魏、北齊的穆氏家族研究還比較少,對比其他已發(fā)現(xiàn)的穆氏族人的墓志,尤其是對其家族世系及葬地的記載的研究,能夠更清楚地了解穆氏家族的情況。
穆景相;東魏;穆氏家族;鄴城
《穆景相墓志銘》,全稱《魏故散騎常侍中書舍人使持節(jié)驃騎大將軍南豫州刺史穆公墓志銘》,發(fā)現(xiàn)于洛陽附近,出土時間和具體地點不詳,收錄于《洛陽新獲七朝墓志》。[1]志石無蓋,高、寬均為58厘米。志文共29行,滿行29字,楷書,陰刻,無界格。
正史對志主的記載甚略,《魏書》卷二七《穆崇傳附穆景相傳》云:“(穆祁)子景相,字霸都。中書舍人,上黨太守?!盵2]676《北史》卷九八《蠕蠕傳》云:“興和二年……靜帝詔兼散騎常侍太府卿羅念、兼通直散騎常侍中書舍人穆景相等使于阿那瓌。”[3]3265墓志對志主的身世及職任的記載可補史闕,茲將墓志標點如下:
君諱景相,字霸都,魏郡鄴人也。其先興王佐命,實在瓜瓞之初,請間獻籌,寔唯披荊之始。勛隆翼周,業(yè)高佐漢。筮淮水以命爵,期帶河而錫壤。修纓長組,曠年彌蔚,珥貂鳴玉,異世愈輝。祖司空公,分竹沔陽,袞衣八命。父齊州使君,褰帷岱陰,朱驂萬里。并流美政,俱扇清風。留藥掛床,同符往哲。君資性貞明,器度閑雅。撫塵擊壤,已標遠量,表奇等輩,迥出雞群。見賞知人,致喻識者。門有舊資,身承世業(yè)。匪勞尺木,不俟積風。集漢圖溟,超然自遠。釋褐秘書郎,轉西荊州司馬,遷衛(wèi)大將軍、散騎常侍、中書舍人。趨侍雕輦,出入承明,宣納絲綸,對揚天旨。翼翼小心,偕偕從事,勤強慎密,振古無儔。吐發(fā)清華,在今莫譬。尋領本邑大中正,操茲衡石,穆此彝倫,朱紫斯分,淄澠不雜。遷散騎常侍,余官如故。豐貂珥首,鳴佩在腰,俯仰生光,動而有則。轉沛、上黨二郡太守,下車為政,威而不猛。未及期月,美化大行。附桑起謠,伐枳流詠。渡虎還珠,豈日稱異。止奸息吠,嘗何足云!除驃騎將軍、三堆鎮(zhèn)將。持蓋擁麾,事同征鎮(zhèn)。品視資恤,不殊刺舉。遷驃騎大將軍、使持節(jié)、南豫州刺史。土接淮肥,地連江漢,民居疆場,易生彼此。君罰叛柔服,威懷無爽。還禽反馘,不營小利。蘊茲盛德,畜此令圖。方帶長劍,以登玉陛。忽窮小年,不申大用。春秋五十有一,遘疾終于晉陽。皇情軫慟,若衛(wèi)君之念柳莊,朝野哀惜,由鄭人之悲子產(chǎn)。君入處機密,出臨州郡,不求財利,不事產(chǎn)業(yè)。去職之日,叉手升車。匪直不潤脂膏,抑亦殆無水火。家徒四壁,室扉一豪。所遺息胤,清白而已。雖復先賢耆舊之傳,具述貞芳,南史東觀之書,無不官閥?;浺晕涠ㄎ迥隁q次丁卯十二月甲子朔廿一日甲申,窆于鄴城之西一十九里橫渠之右。銘志清塵,慮或頹毀。其詞曰:
天門將辟,利見大人,奉屢汜上,投竿渭濱。既攀鳳羽,仍作龍鱗,宣力始構,佐命初辰。初辰佐命,實唯予祖,侍幄獻籌,披堅蒙櫓。率彼熊羆,埋輪執(zhí)馬,志毗大業(yè),誰謂荼苦。大業(yè)克宣,世襲高門,下武不墜,奕業(yè)彌繁。猗歟若人,逸翰方翻,未窮溟漠,忽委山原。隱幾非故,時去不停,河由照損,樹以風傾。斯人逝矣,無復儀形,哀哉送客,空悲柳旌。
曾祖太尉公、宜都貞宣王。
祖司空公、宜都文宣公。
父齊州刺史、世侯。
母高顯鄉(xiāng)君,太師、昌黎王之女。
志主于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547)葬于鄴城(今河北臨漳縣),卒年51歲,則其生年約在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前后,歷經(jīng)北魏和東魏兩朝。從墓志可知,志主天性賢明,溫良恭儉,有知人之明,以秘書郎起家,后任“西荊州司馬,遷衛(wèi)大將軍、散騎常侍、中書舍人”。西荊州即荊州,《資治通鑒》卷一四四齊和帝中興元年(501)條云:“東豫州刺史田益宗上表曰:‘請使兩荊之眾西擬隨、雍……’胡三省注:兩荊,謂魏置荊州于穰城、東荊州于沘陽也。”[4]可知西荊州治所在穰城(今河南鄧州)。
從志文載志主“遷衛(wèi)大將軍、散騎常侍、中書舍人”來看,其所任衛(wèi)大將軍一職應屬于加官?!侗笔贰肪砭虐恕度淙鋫鳌吩啤芭d和二年……靜帝詔兼散騎常侍太府卿羅念、兼通直散騎常侍中書舍人穆景相等使于阿那瓌”,則志主至遲于興和二年(540)便擔任了中書舍人一職。值得注意的是,志主在擔任衛(wèi)大將軍期間還擔任中書舍人一職,太和十七年(493)《職員令》將衛(wèi)大將軍品秩定為正二品而中書舍人為正六品,從品階來看兩者懸殊極大,二者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時期某一人身上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可以推測志文關于志主“遷衛(wèi)大將軍、散騎常侍、中書舍人”的記載是有問題的。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能是墓志撰書人沒有將志主的任官情況搞清楚,以致職官順序倒誤,也可能是志主的真實任官就是如此。若真如此,便可補文獻之失,填補此一時期職官制度上的空缺。當然也不排除此墓志有偽造之嫌疑,但恕筆者才疏學淺,無力辨?zhèn)畏凑?,姑且闕疑,以待方家。
志文載志主為魏郡鄴人,“尋領本邑大中正”。按《廿二史札記》卷八“九品中正”條載:“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實,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書選用。此陳群所建白也。”[5]北朝各政權均因襲此制度。其中,州中正多冠以“大”稱,郡中正多冠以“邑”稱,偶有稱“大”者。志主為“本邑大中正”,則其所任當為郡中正,即魏郡中正,此后“轉沛、上黨二郡太守”“遷散騎常侍,余官如故”?!段簳肪硪弧鹆小兜匦沃局小吩疲骸芭婵?,故秦泗水郡,漢高帝更名,后漢為國,后改?!盵6]2639《魏書》卷一○六上《地形志上》云:“上黨郡,秦置,治壺關城,前漢治長子城。董卓作亂,治壺關城。慕容俊治安民城,后遷壺關城?;适荚?,遷治安民,真君中復治壺關。有白馬祠、劉公祠、上黨關、石井關、天井關?!盵6]2467
后志主“除驃騎將軍、三堆鎮(zhèn)將……遷驃騎大將軍、使持節(jié)、南豫州刺史”。三堆位于肆州永安郡平寇縣(今山西忻州靜樂縣)。《資治通鑒》卷一五七梁武帝大同三年(537)云:“九月,柔然為魏侵東魏三堆,魏收志:肆州永安郡平寇縣,真君七年,并三堆縣屬焉;有三堆戍。隋改平寇縣為崞縣,屬雁門郡。宋白曰:嵐州靜樂縣,本漢汾陽縣地,城內(nèi)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盵7]4881《讀史方輿紀要》卷四〇《山西二》云:“后魏初,嘗置三堆縣。太平真君七年,省三堆屬平寇縣,有三堆戍。西魏大統(tǒng)三年,宇文泰使柔然侵魏三堆,高歡擊走之?!盵8]1382-1383《北史》卷九六《蠕蠕傳》云:“元象元年五月,阿那瓌掠幽州范陽,南至易水。九月,又掠肆州秀容,至于三推?!盵3]3264“三推”地名無考,三堆和秀容(今山西忻州市西北)均屬肆州,從地理位置看,三堆位于秀容西南,《北史》的“三推”應為“三堆”之誤。從柔然多次入侵三堆來看,三堆的防御重點應在北部,即抵御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入侵。東魏、北齊時期曾多次修建針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防御工事,據(jù)朱大渭先生《北朝歷代建置長城及其軍事戰(zhàn)略地位》一文可知,三堆為北齊所修長城西段的一部分,其修筑之初是為了抵御北方的侵擾,也是晉陽西北的屏障?!段簳肪硪欢缎㈧o帝紀》云:“武定元年……齊獻武王召夫五萬,于肆州北山筑城,西自馬陵戍,東至土隥。四十日罷?!盵9]306《北齊書》卷二《神武紀下》:“武定三年……十月丁卯,神武上言,幽、安、定三州北接奚、蠕蠕,請于險要修立城戍以防之,躬自臨履,莫不嚴固?!盵10]22《資治通鑒》卷一六四梁元帝承圣元年(552)云:“冬,十月,齊主自晉陽如離石,自黃櫨嶺起長城,北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置三十六戍?!盵7]5093從地理位置看,三堆不僅位于晉陽的上游,可以起到晉陽防線的作用,還位于汾水上游東岸,防御西邊汾州的胡人也是有可能的。北朝時期鎮(zhèn)的地位相當于州,戍的地位相當于郡。三堆雖然名戍,但是從志文“持蓋擁麾,事同征鎮(zhèn)”的記載來看,三堆戍應是具有和鎮(zhèn)一樣地位的軍事區(qū),其戰(zhàn)略地位可見一斑。志主由郡太守轉為三堆將,看似降職,實際上是得到了進一步的重用,從再遷南豫州刺史一事也可佐證。
南豫州位于江淮之間,是南北朝對峙時期的一個軍事要地。王鳴盛先生《十七史商榷》一書認為,“南朝州郡僑治雖多,大約總以南豫州為最要?!盵11]《資治通鑒》卷一六〇梁武帝太清元年(547)云:“甲子,詔更以懸瓠為豫州,壽春為南豫州,改合肥為合州。胡三省注:宋武帝欲開拓河南,綏定豫土,割揚州大江以西悉屬豫州,豫州基址因此而立。永初二年,分淮東為南豫州,治歷陽;淮西為豫州,然猶治壽春也。大明以后,豫州治懸瓠。常珍奇歸北,懸瓠入魏,豫州復治壽陽。齊東昏之時,裴叔業(yè)又以壽陽附魏,遂以歷陽為豫州。至帝天監(jiān)中,韋??撕戏?,以為豫州,復以歷陽為南豫州;后復壽陽,又徙豫州復舊治。今得懸瓠,復宋之舊為豫州,以壽陽為南豫,以合肥為合州。南北兵爭,疆場之間,一彼一此,易置州郡,類如是矣?!盵7]4956壽春(今安徽壽縣)是淮河的橋頭堡,戰(zhàn)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南豫州一直以來都是南北雙方的戰(zhàn)略爭奪地。墓志顯示,志主曾長期擔任南豫州刺史,一直在南北疆場的前線,這也說明此時的南豫州是控制在北朝政權手中的。并且由于志主實施了一系列諸如“罰叛柔服,威懷無爽。還禽反馘,不營小利。蘊茲盛德,畜此令圖”的措施,使得北朝這一時期對于南豫州的控制相對穩(wěn)固,這對于進攻及防御南朝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北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西入長安投奔宇文泰,高歡另立孝靜帝并遷都于鄴,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在高歡控制下的東魏又逐漸形成了鄴——晉陽兩都制,孝靜帝所在的鄴城始終都是一個擺設,高歡所坐鎮(zhèn)的晉陽才是東魏真正的政治重心,史稱“軍國政務,皆歸相府”[10]21,當時的童謠“可憐青雀子,飛來鄴城里,羽翮垂欲成,化作鸚鵡子”[10]18,便是這一問題的說明。據(jù)志文“春秋五十有一,遘疾終于晉陽”的記載來看,志主最終于晉陽去世,而不是死于南豫州治所。由上文可知,志主所在的南豫州一直都是南北政權對峙爭奪的一個重要戰(zhàn)略核心區(qū),志主能出任此職則必是高歡所重之人。又據(jù)《北齊書》卷四五《劉逖傳》載,當時的晉陽為“都會之所,霸朝人士攸集”,志主作為高歡腹心之人,前往霸府所在的晉陽述職或朝拜也都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因此,志主應該是在晉陽辦事時不幸染疾而猝逝于此的。
穆氏為北魏勛臣八姓之首,原為丘穆陵氏?!段簳肪硪灰蝗豆偈现尽吩疲骸扒鹉铝晔?,后改為穆氏?!盵12]志主先世為穆崇,《魏書》卷二七《穆崇傳》云:“穆崇,代人也。其先世效節(jié)于神元、桓、穆之時?!盵2]661以興王佐命之功受封宜都公。
1.家族世系
墓志未記志主婚姻狀況及子女情況。根據(jù)墓志的記載,志主曾祖父為太尉公、宜都貞宣王,祖父為司空公、宜都文宣公,父為齊州刺史、世侯。世系上溯三代,但只記載了官職和爵位,并無名諱??贾段簳?,志主曾祖為建安康王穆顗,祖父為安南公穆栗,父為齊州刺史穆祁。顯然,墓志和《魏書》在對志主世系的記載上是有出入的。根據(jù)《魏書》卷二七《穆崇傳》以及《北史》卷二〇《穆崇傳》,穆崇家族世系如圖1所示。
圖1 穆氏家族世系圖
注:“乙九”《北史》作“乙”,“遂留”《北史》作“逐留”,“容”《北史》作“子容”,“龍仁”《北史》作“龍兒”,“子弼”《北史》作“弼”。
墓志載志主父為齊州刺史,《魏書》卷二七《穆崇傳》所記載的穆氏家族僅有穆祁一人被追贈過這一官職,而且本傳中也明確指出兩人為父子關系,因此可以確定穆祁為志主的父親。志主母親為“高顯鄉(xiāng)君,太師、昌黎王之女”,根據(jù)《魏書》的記載,先后擔任過昌黎王這一爵位的有蘭汗、慕容懿、慕容伯兒、馮熙、馮冏。其中蘭汗、慕容懿、慕容伯兒等人出任昌黎王的時間與志主生活時段不符,而馮熙、馮冏二人擔任過太師一職的只有馮熙。據(jù)《魏書》卷八三《馮熙傳》載:“高祖即位,文明太后臨朝,王公貴人登進者眾。高祖乃承旨皇太后,以(馮)熙為侍中、太師、中書監(jiān)、領秘書事?!盵13]1819因此,志主的母親當為馮熙之女,即文明太后馮氏的侄女。據(jù)《魏故樂安王妃馮氏墓志銘》記載:(馮氏)“母,樂陵郡君、太妃……長姊,南平王妃。第二第三姊,并為孝文皇帝后。第四第五姊,并為孝文皇帝昭儀。第六姊,安豐王妃。第七姊,任城王妃。妃諱季華,長樂郡信都人也,太宰之孫,太師之第八女,大司馬之妹?!盵14]155可以看出,馮熙之女多與北魏皇室聯(lián)姻,而志主的母親則與代北八姓之首的穆氏聯(lián)姻,或為庶出,或是由于過早喪父,即馮熙去世后,馮家勢力有所削弱,不再是北魏皇室聯(lián)姻的首選對象。
根據(jù)《魏書》的記載,穆崇以功受封宜都公,此后繼承這一爵位的有穆觀、穆壽、穆平國、穆伏干、穆羆。其中,穆崇的謚號為“丁”,穆觀的謚號為“文成”,穆壽的謚號為“文宣”?!短绢I司州牧驃騎大將軍頓丘郡開國公穆文獻公亮墓志銘》云:“高祖崇,侍中太尉宜都貞公……曾祖闥,太尉宜都文成王……祖壽,侍中征東大將軍領中秘書監(jiān)宜都文宣王。”[14]41《魏故東荊州長史征虜將軍潁川太守穆君墓志銘》云:“君諱纂,字紹業(yè)……侍中太尉公黃鉞將軍宜都貞公崇之后?!盵14]121《魏兗州故長史穆君墓志銘》云:“君諱彥,字世略……侍中太尉公黃鉞大將軍宜都貞公崇之后,侍中司徒公太子太傅駙馬都尉宜都文宣王壽之曾孫?!盵14]268穆亮、穆纂、穆彥的墓志稱穆崇為“太尉宜都貞公”,穆壽為“宜都文宣王”。“丁”是對穆崇當年牽涉衛(wèi)王儀造反的暗諷,史書及出土的穆氏家族墓志都沒有穆崇謚號更改的記載,直接稱其為“貞公”,可能是出于避諱,也可能是更改過謚號。志主墓志提到的“曾祖太尉公、宜都貞宣王”“司空公、宜都文宣公”與穆崇“宜都貞公”、穆壽“宜都文宣王”的封號接近。《全唐文》云:“公諱寧字某,十一代祖崇,元魏宜都王。其后自代遷洛陽,遂為洛陽人。”[15]正史和已發(fā)現(xiàn)的穆氏家族墓志均稱穆崇為宜都公,稱其為“宜都王”的記載僅此一例。按墓志記載的“宜都貞宣王”為宜都貞公穆崇,“宜都文宣公”為宜都文宣王穆壽,則穆崇與穆壽為父子關系,這與《魏書》及其他穆氏家族墓志記載的二人為祖孫關系不符。
此外,據(jù)《魏書》載,穆氏家族擔任或追贈過“太尉”職位的有穆崇、穆觀、穆亮;擔任或追贈過“司空”職位的有穆忸頭、穆亮、穆紹。襲爵穆崇宜都公這一爵位的穆觀、穆壽、穆平國、穆伏干、穆羆都沒有擔任司空的記載。因此,《魏書》及志主墓志銘對家族世系尤其是對曾祖父和祖父的記載必有一誤。
2.郡望
穆氏為代北八姓之首,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六月“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于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9]178,穆氏遂以河南洛陽為郡望。《魏故太原太守穆公墓志銘》云:“公諱子巖,姓穆氏,河南洛陽人?!盵14]381《魏故鎮(zhèn)東將軍、相國司馬、高唐縣開國男穆君墓志銘》云:“君諱瑜,字子琳,河南洛陽人。”[16]《魏故安東將軍中書舍人穆□墓志銘》云:“君諱良,字祖德,河南洛陽人也?!盵17]52從目前能見到的穆氏家族其他成員的墓志來看,穆氏族人大都以河南洛陽為郡望,穆巖、穆瑜、穆良墓志均如此。
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后,穆氏家族均留在東魏。據(jù)《魏書》卷二七《穆崇傳》記載,穆容于武定中擔任汲郡太守,穆建于天平中坐事自殺,穆千牙于武定中擔任開府祭酒,穆長嵩卒于興和中,穆巖于武定中擔任司徒咨議參軍,穆世恭于武定中擔任朱衣直閣。天平(534-537)、元象(538-539)、興和(539-542)、武定(543-550)均為東魏孝靜帝的年號。
北齊的穆子寧及其子穆建的墓志均記載為“司州清都人”。《齊故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瀛州刺史中書監(jiān)穆公墓志銘》云:“君諱子寧,字德靜,司州清都人也。”[18]371《齊故鎮(zhèn)西將軍直蕩正都督穆君墓志銘》云:“君諱建,字士康,司州清都人也。”[18]373清都即魏郡,《資治通鑒》卷一五七梁武帝大同元年(535)云:“魏荊州刺史郭鸞攻東魏東荊州刺史清都慕容儼。胡三省注:東魏都鄴,以魏郡為清都尹?!蹦怪据d志主為魏郡鄴人,與穆子寧和穆建的籍貫類似,但是不能確定穆子寧和穆建是否穆崇族人,與志主是否為同一家族。
《魏書》卷八二《常景傳》云:“天平初,遷鄴,景匹馬從駕。是時詔下三日,戶四十萬狼狽就道,收百官馬,尚書丞郎已下非陪從者盡乘驢。”[13]1806《魏書》卷一二《孝靜帝紀》云:“十有一月……徙鄴舊人西徑百里以居新遷之人,分鄴置臨漳縣,以魏郡、林慮、廣平、陽丘、汲郡、黎陽、東濮陽、清河、廣宗等郡為皇畿。”[9]298東魏遷都之時曾將百官和四十萬戶的百姓遷往鄴城,志主也當在此列。志主被稱為魏郡鄴人極有可能是受到遷都影響,以新的居住地為郡望。隋唐時期穆氏的后人如穆寧、穆贊、穆志等仍以河南洛陽為郡望,可見當時穆氏家族不是所有人都被遷往鄴城,大部分還是留在了洛陽。
三、志主葬地考
據(jù)墓志載,志主于武定五年(547)病逝于晉陽(今山西太原),后葬于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十九里橫渠之右。據(jù)張之先生研究,橫渠即為漳河。[19]83穆瑜是穆崇宗人穆丑善的后代,其經(jīng)歷與志主類似。《魏故鎮(zhèn)東將軍相國司馬高唐縣開國男穆君墓志銘》云:“君諱瑜,字子琳……以魏武定之五年,龍集丁卯,二月戊辰朔,十八日乙酉,薨于晉陽……粵以其年五月丁酉朔,十三日己酉,窆于西門豹祠西南之野馬崗?!盵20]14-16穆瑜葬于鄴城西南野馬崗,其妻陸夫人墓志銘對此有更詳細的描述?!段汗黍婒T大將軍瀛洲刺史都官尚書相國司馬高唐縣開國男穆子琳妻陸氏墓志銘》云:“夫人姓陸,諱脩容……祔葬于瀛洲史君之舊塋,在鄴西南野馬崗之東,去城廿五里?!盵20]16-17
穆瑜的弟弟穆良也葬在野馬崗?!段汗拾矕|將軍中書舍人穆□墓志銘》云:“君諱良,字祖德,河南洛陽人也。魯卿叔孫穆子者,君其苗裔,蓋王父字為氏,遂姓穆焉。屬周道板蕩,諸夏流離。移于北漠,鴻漸朔野。大魏龍興,舉籠四海,世作蕃輔……除明威將軍、司徒祭酒……除平東將軍、南巨鹿太守……解職還朝,遂授司徒司馬。未及奏聞,復授霸府從事中郎……武定中,轉中書舍人……粵以武定八年,歲次庚午,正月辛亥朔,廿三日癸酉,窆于野馬崗?!盵17]52穆良墓志沒有追溯其詳細的世系,《魏書》卷二七《穆崇傳》云:“子琳弟良,字先德。司空行參軍、將作丞、司徒祭酒、安東將軍、南巨鹿太守。頗有民譽。入為司徒司馬、大將軍從事中郎、中書舍人。武定六年卒。贈征東將軍、徐州刺史。”[2]678從官職上來看,穆良當為穆瑜(子琳)弟無誤?!赌鲁鐐鳌吩破渥帧跋鹊隆保驹破渥帧白娴隆?,當以志為準。
穆子巖,長樂王穆亮之孫,《魏書》和《北史》均記為“穆巖”,《魏故太原太守穆公墓志銘》云:“公諱子巖,姓穆氏……粵以八年歲次庚午五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窆于鄴都之西門豹祠之曲。”[14]381穆子巖葬于西門豹祠附近,從穆瑜墓志記載來看,西門豹祠西南就是野馬崗,即穆瑜及其夫人、弟弟穆良均葬在鄴城西南漳河南岸的野馬崗附近。
東魏、北齊的都城在鄴城,其城西地區(qū)是當時比較集中的墓葬區(qū),其中“皇室陵園主要分布在鄴城西北地區(qū),周圍還分布著眾多高官勛貴的墓地……鄴城西南墓區(qū)的墓主人身份在北朝時期僅次于漳水之北帝陵及其陪葬高級貴族墓區(qū)”[21]。志主葬于城西十九里橫渠之右,“北朝時西門豹祠大約距鄴城十五里,野馬崗在西門豹祠的西南方向大約距鄴城二十里”[21],可見志主與穆瑜等人所葬地相去不遠,野馬崗或即其家族墓地。
綜上所述,《魏書》對志主穆景相的記載比較簡略,墓志對志主的身世、職任等記載可補史闕,但是墓志和正史對志主家族世系的記載差異較大,由于史料缺失,暫時無法做出準確研判,希待新資料出現(xiàn)再作完善。
[1] 齊運通.洛陽新獲七朝墓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1:38.
[2] 魏收.魏書(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 李延壽.北史(第10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 司馬光.資治通鑒(第10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6:4504-4505.
[5] 王樹民.廿二史札記校證(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4:165.
[6] 魏收.魏書(第7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 司馬光.資治通鑒(第1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6.
[8]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5.
[9] 魏收.魏書(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 李百藥.北齊書(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2.
[11] 黃曙輝.十七史商榷(第2冊)[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440.
[12] 魏收.魏書(第8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3006.
[13] 魏收.魏書(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15] 董浩,等.全唐文(第8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3:8201.
[16]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6冊)[M].北京:線裝書局,2008:299.
[17] 趙君平,趙文成.秦晉豫新出土墓志蒐佚[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
[18] 賈振林.文化安豐[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
[19] 張之.鄴下古渠考(二)[J].中原文物,1994(4):81-87.
[20] 王銀田,李杲.東魏高唐縣開國男穆瑜及夫人陸氏墓志考釋[J].暨南史學,2015(2):14-23.
[21] 石磊.北朝鄴城西南墓區(qū)出土墓志探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5.
(責任編輯:張明海)
K239.22
A
2096-2452(2017)05-0035-06
2017-09-02
李迪(1992-),女,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魏晉南北朝史專業(yè)碩士生。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