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第六人民醫(yī)院(333000)張弢
產后抑郁是指產婦在分娩后出現抑郁、悲傷、沮喪、暴躁、易激怒、煩躁、大哭大鬧,甚至有自殺或殺嬰傾向等一系列癥狀為特征的心理障礙[1]。本次研究旨在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產后抑郁防治中的應用效果,現詳述如下。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我院婦產科收治112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各56例。實驗組年齡20~36歲,平均(28.4±3.9)歲,孕周36~41周,平均(38.5±2.9)周;參照組年齡21~36歲,平均(29.5±4.1)歲,孕周36~42周,平均(39.1±3.1)周。兩組基本資料對比統計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參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術前宣教、術后基礎護理。實驗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護理:①入院護理:產婦入院后向其介紹病房環(huán)境,并向其講解分娩知識、產前檢查及各項注意事項,做好分娩前準備工作。②產前護理:積極與產婦溝通交流,疏導其心理恐懼感與焦慮感,讓產婦以樂觀心態(tài)接受分娩。③生產護理:第一產程時,向產婦講解分娩知識及緩解疼痛方式,消除緊張心理,提高分娩依從性;第二產程時,指導產婦呼吸及用力方式,鼓勵產婦積極配合醫(yī)生,促進分娩順利進行;第三產程時,及時告知產婦胎兒健康,消除心理壓力,積極預防產后風險事件。④產后護理:鼓勵產婦母乳喂養(yǎng),并指導其母乳喂養(yǎng)姿勢、技巧。觀察產婦心理變化,通過交流了解產婦心理,給予護理干預,消除產婦抑郁狀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2]。⑤出院護理:向產婦普及產褥期母嬰護理方法及產后機體恢復方法,叮囑產婦注意休息并保持個人衛(wèi)生,提醒其按時復檢。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產婦產后抑郁發(fā)生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母嬰保健知識。母嬰保健知識采用本院自制量表進行評價,包括母乳喂養(yǎng)方式、育兒知識、產后恢復知識、產后飲食結構等4個維度,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證明產婦母嬰保健知識掌握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母嬰保健知識比較 實驗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明顯低于參照組,且母嬰保健知識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詳見附表。
2.2 產后抑郁發(fā)生率比較 實驗組產后抑郁率3.6%(2/56)明顯低于參照組14.3%(8/56),P<0.05,x2=3.953。
附表 兩組產婦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母嬰保健知識比較(±s)
附表 兩組產婦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母嬰保健知識比較(±s)
組別 例數(n)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 母嬰保健知識(分)實驗組 56 4.0±1.0 2294.5±122.6 89.5±1.0參照組 56 6.7±0.6 3956.8±210.3 78.5±2.3 t - 17.326 51.102 32.822 P - <0.05 <0.05 <0.05
由于分娩所產生的應激反應,易導致孕產婦出現不同程度的負性心理,使得產婦出現產后抑郁,嚴重影響母嬰健康。臨床護理路徑是根據疾病的特點制定的護理管理模式,以提高臨床護理針對性及工作效率,使得護理工作更加規(guī)范。在產婦產后抑郁防治中,通過臨床護理路徑,對改善產婦產后抑郁癥狀具有重要作用。產婦入院時,使其講解病區(qū)環(huán)境及醫(yī)生,可消除產婦陌生感。術前給予產婦普及分娩知識及育兒知識,可有效提高其母嬰保健知識,使其能正視分娩過程,保持樂觀心態(tài)進行分娩。當產婦進入分娩過程時,對不同產程進行不同的護理干預,安慰、鼓勵產婦,指導產婦分娩配合方式,可促進分娩順利完成;觀察產婦產后心理狀態(tài),要求產婦家屬配合給予心理指導,消除產婦抑郁心理,可有效降低抑郁發(fā)生幾率,提高其心理健康。給予產后母嬰保健知識指導,促進產婦產后康復。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產婦產后抑郁防治中,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