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卡爾·本茨發(fā)明了汽車。由三輪到四輪,從無蓋到封閉再到敞篷,汽車的功率不斷提高,人們“假車馬”而“至千里”,世界在民眾的腳下變小。人們紛紛贊嘆這是一項偉大的發(fā)明。
21世紀,汽車成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卻不再受到那樣的贊譽。噪音、尾氣污染,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開車出行,轉(zhuǎn)而回歸原始,投奔自行車或是雙腳。不僅如此,汽車在有些人的眼中更成為了快節(jié)奏城市化生活的禍首,而被嚴厲指責(zé)。
不可否認,汽車在為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快節(jié)奏的生活。人們耳邊回響著“向前向前”“加速加速”之類的話語,期望一腳油門、一聲呼嘯就可以快速到達目的地。人們不再耐煩于等待,甚至將孩子們與昆蟲最自然的交流看成是浪費時光和虛度年華。
“草在結(jié)它的種子,風(fēng)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這是詩人顧城的慢節(jié)奏生活。而今,這樣的生活卻只存在于詩人的精神花園或是上一輩的記憶中。在田野中漫步或者騎行,隨時停下采擷腳邊的野花——無車的時代,人們曾有過這樣的愜意生活,而今我們駕著車飛速掠過一片片田野,只見得金黃一片,心中貧瘠而躁動。
那么,我們真的不能與車和諧相處了嗎?
也不盡然。一位詩人在千年之前就為我們提供了答案:“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周邊是否一片喧囂、川流不息,只要擁有內(nèi)心的獨立,就能擁有如同顧城或是陶淵明一樣的澄澈內(nèi)心。
當(dāng)我們身陷阻塞的車流中時,不必再暗自憤恨地咒罵,打開窗,可以看見同樣歸家的飛鳥寫給天空的散文詩,可以看見樹葉與晚風(fēng)最后一次盡情地舞蹈,可以瞥見另一扇車窗后焦急歸家的同路人。一切并沒有那么著急。不僅如此,車輛并不僅僅將我們載往壓抑、逼仄的辦公室,路途的另一端擁有更多的可能與期待:是郊區(qū)楓林的漫山紅遍,是異國風(fēng)情的樂曲舞蹈,是遠方姑娘的純凈的笑容……
木心先生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爆F(xiàn)在的車馬都快了起來,風(fēng)馳電掣,而日色依舊緩慢,一生依然可以只愛一個人。
與車共舞,一樣擁有璀璨人生。
【評點】
本文好在充分肯定了車的進步意義與巨大價值,能夠正視現(xiàn)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高強度,進而提出與車和諧相處的論點。作者不把責(zé)任推給無情的汽車,而是反求諸己,反思人們心態(tài)的浮躁,終于找到妙方:心遠地自偏,心慢車也閑。整篇文章有情懷、講道理,文脈清晰,大氣和婉,淡定從容,如清風(fēng)徐來。語言優(yōu)美純熟,措辭嫻雅高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