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丹
【摘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各有優(yōu)勢,前者更側重情感教育,后者更側重規(guī)范化教學。本文試圖通過自身的教育實踐經歷,找到二者的切入點,即貫穿在教育中的精神力量,讓傳統的愛的教育不斷煥發(fā)生機。
【關鍵詞】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精神力量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8-0202-01
有了孩子和學生之后,我開始關注教育,試圖找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切入點。一方面,探索如何將家庭教育中的情感元素融入到學校教育中,使學校教育的影響更深遠;一方面,思考如何將學校教育中的規(guī)范化元素加入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更具成效。一個人離開學校的時間越長,所學知識留下的印象越淡,然而精神的力量卻能隨著人閱歷的豐富而日益強大。我時常通過回味自身的受教育經歷反思其中的成敗得失,往往能從那些點滴的過往中汲取不少能量。
在我的生命里,有三位女性對我影響至深:外婆、母親和二姐。外婆是我最敬愛的長者,母親始終是我引以自豪的榜樣,二姐是我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她們似明亮的燈塔,不僅照亮了自己,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也深深影響了我對教育的理解。
外婆是我至今見過的最美的老人。她不識字,卻謙和懂禮、舉止優(yōu)雅,讓人見了都不由得生出一股敬意。外婆極愛整潔,每天早上必定要梳妝完畢才會走出房門。與外婆朝夕相處十多年,我竟從未見過她衣衫不整的模樣,哪怕在她重病臥床期間,著實令人欽佩??匆粋€人是否真正善良往往要看其對待弱小者的態(tài)度。外婆對找上門來的人,從不問對方身份貴賤,皆熱情款待,還經常收留無家可歸和身患重病的人。我常常詫異于自己何以對外表質樸、甚至落魄無依的人產生天然的親切感,現在想來原來是外婆的熏陶所致。
母親是家中獨女。在母親生活的那個年代,“無子無后”之說盛行,抗日戰(zhàn)爭時期痛失兒子的外公外婆常為此相擁而泣。目睹過此景的母親在年幼時便暗暗發(fā)誓:一定要爭氣。憑著一股倔強,母親在小學畢業(yè)時成為班上唯一一個升入中學的女孩,只身一人遠赴異地的中學求學,是全校年紀最小的孩子。后來,母親考上醫(yī)學院,畢業(yè)后被分配回家鄉(xiāng)工作?!拔母铩逼陂g,母親經歷了很多磨難,她失去了第一個孩子、痛失外公,還有外公外婆賴以生存的藥店。但母親默默承受住這一切,在殘酷的打磨中反而變得更加堅強。母親的經歷本身就是一部值得一讀的教科書。
早些年,忙碌幾乎是母親的生活常態(tài)。下班回家總有一群在醫(yī)院掛不起號的病人或是生病的親戚、鄰居、熟人等著她。母親從不收取他們的錢財,開藥也選最實惠的讓他們自己到藥店購買。有時深更半夜病人家屬把門敲得山響,母親也是二話不說披衣就走。母親的敬業(yè)成為我們幾姐妹工作中不竭的動力。
然而,即便忙碌,母親也會抓住一切時機對我們幾姐妹進行勵志教育。從身邊到熒屏再到書籍,母親總能找到足以打動我們的人和事。居里夫人、愛迪生、海倫·凱勒、卓婭和舒拉、張海迪……那些烙在我腦海深處的不屈形象,常常在我脆弱或是退縮時敲打我心扉,讓我從沉淪中警醒。這類教育的影響如此深遠,以致當我有了孩子、走上三尺講臺,我仍深感勵志的重要。我常會刻意搜集一些勵志短視頻,在課間給學生播放,鼓勵他們多看這類節(jié)目,自覺增強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就像當年母親不厭其煩地教我一樣。當我看到孩子們看勵志視頻時專注、驚嘆、動容的神情,我深信:母親精心播下的種子必將蓬勃生長。
但母親畢竟是忙碌的,很多細微的教育她都無暇顧及。每每回顧,我都會慶幸:作為家中幼女,我沒被寵壞,這大多得益于二姐的教誨。二姐心地善良,卻又直言不諱、愛憎分明,任何小動作都難逃她的法眼。我自幼怕她,更甚于怕父母。二姐如何要求自己,便會如何要求我。她喜歡有序的生活,比如所有的東西都要分類擺放,用過的東西要原樣歸位,洗完澡當天不管多忙多累都要把衣服洗好,等等。她從小便懂得心疼父母,因此動手能力很強,初中就會燒菜、縫紉,做各種家務,所以也要求我自覺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她做事力求完美,因而無法容忍細小的錯誤,我小時候的日記本里至今還留存著她用紅筆校正的字跡。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教育促使我養(yǎng)成的一些良好習慣,至今仍在我工作、生活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令我受益匪淺。
愛是歷久彌新的回味,而融入愛里的教育就如涓涓細水長流于心底。大道無痕,潤物無聲。親情的教育讓我明白:教育之道,貴在用心;教育之法,貴在堅持。當我有幸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從未放棄過這樣的努力: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將凝聚了幾代人的精神力量傳承給孩子們,不斷追求他們人格的完善。春耕秋收,一樹百獲,育人之樂,莫過于此。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毙〖译m小,瑩瑩微光雖弱,然聚水成涓,聚沙成塔,總有一束光會點亮他人心靈的燈塔,照亮他們前行的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