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巴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漢語在中國乃至于在全世界已成為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在經濟全球化,中國市場經濟逐步一體化,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加快的時期,較低的漢語文水平對藏區(qū)長期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利,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藏區(qū)雙語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漢語文教學。
一、加強藏區(qū)小學漢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
加強藏小學漢語文教學,這對提高學生的漢語文水平,提高學生社交、升學、就業(yè)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藏區(qū)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水平,促進個人收入增加和藏區(qū)經濟發(fā)展,提高物質資本水平,促進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藏區(qū)的人力資本水平
首先,良好的漢語文水平有利于學好藏文類科目。因此,學生掌握了良好的漢語文有助于順利學好這些課程,同時,良好的漢語水平對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技能也有較大的幫助。其次,良好的漢語文水平有利于學生較好掌握職業(yè)教育的知識和技能。
(二)有利于提高藏區(qū)的社會資本水平
加強藏區(qū)農牧區(qū)學生漢語文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他們通過各種形式同其他地區(qū)、其他民族聯系,延伸目前的社區(qū)交往范圍,能在較大的社會網絡平臺中獲得更多友誼、理解、合作和幫助,能把自己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更好利地用起來,影響并帶動本地區(qū)形成外向擴散性的社會網絡,整體促進社區(qū)與多元文化,尤其是漢文化的交流,促進思想進步,經濟發(fā)展。因此,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強中學漢語文教學。
二、加強藏區(qū)小學漢語文教學的對策建議
加強漢語文教學,提高學生漢語文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應通過合理定位漢語文教學,推廣并完善專門教材,培養(yǎng)專業(yè)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等來促進漢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合理定位漢語文教學
漢語文教學要達到“民漢兼通”,漢語文作為第二語言,如何進行定位呢?根據國家小學漢語文教學大綱精神和藏區(qū)教育的具體特征,應將其定位為基礎性、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課程。小學漢語文課是基礎課程,它的任務不是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而是為學生以后進一步學習打下必需的基礎。有些學校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學漢語文,啟蒙遲,影響以后的學習。因此,應從小學一年級正式開始學習漢語文,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從幼兒園開始啟蒙漢語文教學。
(二)全面推行并完善專門教材
目前主要是在推廣藏區(qū)雙語教育下的漢語文教材。漢語文教材應體現這些特性:一是基礎性和工具性。漢語文教材在小學階段進行基本的字詞句訓練,進行簡單的聽力、對話和短小的課文閱讀訓練。教材最好配有朗讀、知識講析磁帶或光盤,并建立相關網站,教師、學生可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在網絡的輔導下教師提高備課質量,有條件的學生也能自學。
(三)創(chuàng)新有效教學方法
教學中可通過對話練習、討論或講故事來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通過小作文、寫周記或日記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課堂閱讀或指定課外讀物,并讓學生在上課時講解分析,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小學階段,教師可以靈活地安排,適當參與到和學生共同欣賞、分析文學作品,聯系實際談感受或把作品編排為短劇表演,使學生從中獲得思想和人文素質的熏陶。有條件的地方可使用多媒體教學,把聲音、圖片、視頻立體呈現給學生,用各種感官刺激學生,提高教學效果。此外,應鼓勵學生課后多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多組織學生同其它模式的學生進行漢語交流,到漢文化相對集中的地方進行社會實踐。針對藏族學生在漢語文方面?zhèn)€體興趣和特長的差異,可舉辦興趣小組等作為漢語文的延伸課程,因材施教地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文演講,寫作、書法等特長,機動靈活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欣賞能力,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漢語文水平和人文素質。
此外,應積極推行寄宿制教育,通過集中規(guī)模辦學,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漢語文的教學質量。在小學通過科學合理的統(tǒng)考制度,檢驗學生掌握漢語文的情況,督促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民族漢語文考試應突出考查學生漢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該考試制度來明確漢語文教學的具體目標,檢驗學生漢語文水平掌握程度,促進漢語文教學水平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