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靜超
2013年,《社交紅利》一書的躥紅,把出版界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到了眾籌出版和社交媒體上,社交媒體給各行各業(yè)帶來的紅利,是不是也一樣可以運用到出版?于是,越來越多的出版社把微博、微信、豆瓣、人人網等社交網絡作為自己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國內出版社在社交媒體方面的拓展應用也初見規(guī)模。很多專業(yè)圖書出版社都建立了自己的企業(yè)微博賬號,如擁有8萬粉絲的中華書局、擁有5萬粉絲的西泠印社等。走在前列的比如時代出版,開通了“時光流影”網站,是以社交功能為切入點的出版內容聚合平臺,側重于出版內容的匯集和引導,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互動閱讀、數字出版,建立出版互聯(lián)網大數據庫。
社交媒體的最大饋贈——讀者大數據
我們都知道,讀者作為我們的目標受眾,可以說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因此,我們的選題策劃、裝幀設計、市場營銷等等,都是圍繞著讀者進行的,這就要求我們能更多更深入地了解讀者的喜好以及閱讀傾向。
對于傳統(tǒng)的市場調研,國內出版社能夠獲得的數據主要來自第三方數據服務公司、書店銷售數據反饋、出版社內部統(tǒng)計數據三種,其中外部數據主要包括前兩種。然而,這些數據的質量往往難以令人滿意。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滯后性和不連續(xù)性,而且他們涵蓋的范圍是有限的,尤其是其覆蓋范圍往往僅局限于既定的市場空間,不具備前瞻性。因此,傳統(tǒng)的數據分析多局限于通過對單品或一類書的銷售走勢的分析,獲得其生命周期折線,借此推斷重印數或新書首印數,而對于待開發(fā)的市場則幾乎無法觸及。
所幸,大數據的時代到來了。社交媒體是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的主要來源,而這種專注于聚集海量圖書信息和復雜算法的“社交發(fā)現”,將是未來最重要的商業(yè)價值,可以說,社交媒體給出版社的最大饋贈,就是讀者大數據,其價值遠超于當前大多數出版社通過社交媒體所使用的——營銷、提升品牌認知度或增加與粉絲的互動等一般功能。
然而現狀是,國內出版社在對社交媒體海量信息的挖掘方面遠遠落后于海外同行,也落后于國內電商,不能不說是一種對資源的浪費。這主要是其對社交媒體的認識和利用偏重工具主義,只停留在初級的使用水平,并未真正從骨子里認可它、接受它,所以并沒有多少專業(yè)出版社肯花精力請專業(yè)的數據專家來做前期的幫助指導和轉化利用。
盡管目前對于海量碎片數據的分析提取,國際上有Salesforce公司推出的Radian6社交營銷云,國內則有37Degree和V脈搏等等,但是在出版界,很少有專業(yè)的社交分析數據,更多的數據來源還是銷售渠道和出版社自身的有限的社交媒體數據,這些數據離海量數據相差豈止十萬八千里。而且這些數據目前更多運用在圖書營銷和出版社品牌確立上,其價值尚未充分挖掘。
細分帶來的市場確定性——精準讀者定位
目前,很多專業(yè)圖書出版社都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社交媒體,皆可以通過對讀者點擊數據、購買數據、評價關鍵詞等數據的積累分析,尋找潛在需求,為選題策劃、營銷信息的準確傳達等提供指導性預測。社交媒體可以接觸到讀者在閱讀行為中的任何一個階段,從發(fā)現圖書——對其產生興趣——決定購買,到閱讀后的口碑反饋,甚至是閱讀中的情感拿捏。因此,需要對這些閱讀行為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找出可能的突破口和合適的信息投放方式等。海量數據的挖掘和分析,能夠幫助出版社為讀者提供專業(yè)化和個性化的圖書產品和服務。
首先,社交媒體的聚集效應,帶來了圖書選題精準策劃,內容的量身定制,圖書內容更容易得到目標讀者的認同。
福建人民出版社眾籌《隨風不逝·張國榮》,讀者的定位主要是張迷及各類關注張國榮的讀者,目標金額13000元,9月12日張國榮60歲生日當天,就籌集了15000元,提前完成了目標金額,目前已完成目標金額的300%強。該書的成功正是社交媒體的聚集效應最完美的體現,精準的讀者定位,帶來了圖書內容與讀者的完美切合,這就是一本成功的書。
其次,社交媒體受眾的細分,帶來了市場確定性,對于熱門暢銷的圖書如此,對于冷門的、小眾的、專業(yè)的圖書的意義尤其非凡。
社交媒體時代里,出版社有機會精確定位,有的放矢。統(tǒng)計顯示,美國亞馬遜在線書店的銷售額中,超過1/4來自排名十萬以后的圖書,且這些“冷門”書籍的銷售額正在高速增長,預計未來將消化全網站近半的銷售額。一些出版社,尤其是專業(yè)出版社,將具有某種專業(yè)背景或特定愛好的讀者群體作為重要的目標市場。市場細分后,差異化、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成為新增長點,形成小眾圖書的小步快跑與大眾讀物的大行其道并駕齊驅的格局。而社交媒體有效地將這些分散的小眾讀者聚集了起來。
“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作者的挖掘
出版業(yè)面臨重重挑戰(zhàn),業(yè)界已在積極探索出路?,F如今社交媒體風行,人人都可在網上發(fā)表文學作品,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臺灣城邦集團何飛鵬指出,如今在臺灣地區(qū),出版社也在尋找新的生存之道:替擁有龐大粉絲群的人氣博客出實體書,其銷量更有保證,“出版社一直替讀者篩選優(yōu)質作家,由網下變?yōu)榫W上:從網絡挑選人氣博客,將作品結集及編輯成實體書,再利用社交媒體作行銷連結,出版社亦可當作家的經紀代理?!?/p>
城邦進軍網絡市場,早年已入股博客痞客邦PIXNET網站,400萬人形成一個內容分享平臺,網站上已有4億篇文章,每天約有40萬篇文章發(fā)表。網絡世界確實改變了創(chuàng)作實況,何飛鵬笑言現今社交媒體當道,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發(fā)表其作品,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出版社的工作之一就是優(yōu)質作者的挖掘。
王亞非對此解釋,設想用戶自主上傳內容,為出版積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隨時隨地都可以抽取一部分資源出來,再編輯加工,最后出版。時代出版希望能讓全民參與以及進行自出版等,而且考慮到數字時代的閱讀基本是碎片化、即時化的,讀者與作者互動又相對頻繁,只有社交網站符合這些特點。
筆者最近做了一系列的僑批選題,來源是一個親戚在朋友圈轉發(fā)了他同學的一些僑批封圖片和介紹,該同學收藏了大量的僑批,由此,筆者第一次接觸到了僑批,并了解到僑批的價值,于是策劃了僑批的一系列選題,包括《閩南僑批大全》《抗戰(zhàn)家書》等,而一開始,該作者只是一個收藏家,寫過幾篇相關的文章,但還未形成完整系列的研究。endprint
新作者的挖掘是重要的一面,社交媒體還有一種更便捷的成功之路,那就是舊版書的重印。美國約翰·布魯克斯的Ⅸ商業(yè)冒險》一書,脫銷已久,而比爾·蓋茨利用社交媒體不遺余力的推薦和出版商的慧眼,讓《商業(yè)冒險》成了20142015年度最火爆的三本財經書之一。
素材(內容)的選擇與優(yōu)化——讀者的參與
社交媒體也可以影響圖書內容的走向,影響內容的選擇與優(yōu)化。在圖書出版,如果讀者行為能多少影響內容走向,就能滿足讀者平等參與的心理和成就感。
美國出版社Perseus Books Group是活用網絡渠道宣傳的佼佼者,該出版社國際銷售及市務總監(jiān)李淑文表示,2008年出版的《Cathys Book》是業(yè)界利用跨媒體宣傳的首例之一:“讀者可于網上與角色進行互動,更推出iPhone App及手機游戲,讀者可參與故事創(chuàng)作,并且在網上分享?!崩蒙缃幻襟w為實體書作宣傳,出版社又可從中獲取讀者興趣及需求等資訊,從而豐富出版的內容。
作為圖書受眾的讀者,往往難以直接影響圖書的生產過程。社交媒體提供了便捷豐富的調查和投票工具,使讀者有機會成為幕后英雄,成為作者有力的智囊團甚至“共同作者”。朗·薩??嗽谡劶啊渡鐣襟w圣經:商業(yè)制勝的戰(zhàn)術、工具和策略》一書的寫作時說,事實上,在寫作過程中的每一步,他都時時刻刻與讀者保持著密切的溝通,借助社交網絡,讀者的需求被即時地反饋回來。該書初版付印,四天里即在美國售罄,成為全美十大暢銷書,并一舉獲得美國亞馬遜在線書店“商業(yè)”和“市場”兩個門類下的銷售冠軍。讀者對圖書寫作過程的參與,使得暢銷書的打造不再只靠碰運氣,作者借此能夠寫出更加契合讀者口味的作品。
我們都知道,目前“個性化”已經跟顛覆、大數據,或者云服務一樣,成為科技領域的關鍵詞。同樣,“個性化”也將成為拯救出版業(yè)的途徑之一,幫助這個產業(yè)扭轉走下坡路的頹勢。個性化是王道,如何在個性化中間,尋找到共性?就是我們出版人要努力的方向。
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可以幫助傳統(tǒng)出版人找到未來新的努力方向,可以幫助出版社更及時地宣傳推廣自己的圖書,可以幫助策劃組稿人及時準確地發(fā)現一些題材和線索。同樣,社交媒體使用的種種新技術,同樣將引領出版的未來走向,比如VR等新技術的運用等等。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社交媒體的沖擊已經瓦解了傳統(tǒng)的出版業(yè)態(tài),原本就不屬于大富大貴的出版行業(yè)如今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在沒有找到破局之道之前,傳統(tǒng)的出版社之間拉開了越來越大的差距。社交媒體不僅分流了大量的閱讀者,而且更加堅定地將出版人引向數字出版的方向,沒有回旋的余地。
社交媒體帶來的數據,需要我們創(chuàng)新地使用,在海量的信息中,在個性化的讀者中,不斷地創(chuàng)新我們的思維、我們的工具、我們的應對措施,這樣,社交媒體即使無法成為圖書出版的“救命稻草”,但也絕不會是曇花一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