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濤
[摘 要]當前高校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夠重視,部分思政教師對思想意識形態(tài)問題不夠敏感,思想政治的相關專業(yè)在課程內(nèi)容的安排上不夠合理,部分高校開展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較為陳舊。應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與功能,以成人意識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點,從改變思想政治課授課觀念、落實高校黨委的主體責任,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加強高校思政隊伍平臺機制建設和紀律要求等方面,多途徑、多渠道有效開展思政工作。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問題;功能定位;成人意識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10-0110-03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功能定位、作用發(fā)揮、方向引導等根本問題上與現(xiàn)實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嚴重脫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著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其包含的具體內(nèi)容是:培養(yǎng)什么人——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行動——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為誰培養(yǎng)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yǎng)人才。可以說,培養(yǎng)什么人是核心,如何培養(yǎng)人是行動,為誰培養(yǎng)人是目的,三者的有機結合才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因此,習總書記的這個提法解決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混亂的問題。
一、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也就是教學生怎么做一名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其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政治覺悟,良好的思想修養(yǎng),正確的法制觀念。但我們發(fā)現(xiàn),當前中國的高等教育一切以市場就業(yè)為導向,對專業(yè)技能極為重視,不夠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造成的嚴重后果就是走向社會后的大學生本應是社會良好道德風尚和法律規(guī)范的倡導者、模范者、糾正者,但現(xiàn)實卻是相當多的大學生缺乏道德修養(yǎng),不講法制規(guī)則。
究其原因,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著“內(nèi)憂外患”的雙重問題。外在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表現(xiàn)。一是許多高校將思想政治工作簡化為高校的公共政治課,也就是俗稱的“兩課”教育,而把大學輔導員應擔負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稀釋化,只注重負責大學生的獎、評、助、學、貸,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不夠重視。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化,高校四門公共政治課成為必修的專業(yè)課程。我們不反對其知識化,但反對唯知識化?,F(xiàn)在的公共政治課以考試成績過關即可為標準,不太注重學生到底在思想政治課上有沒有真正學到東西。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孤立化,表現(xiàn)在“形式的加強而實際的弱化”。全國高?;旧隙家罁?jù)教育部的思想政治課程建設標準,形成了在領導上黨委負責,下設教研室的模式,教材上統(tǒng)一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教材,專職教師的學歷、專業(yè)背景都有具體的要求,等等。這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及相關部門自成體系,而在高校中從來沒有哪門學科有如此細致和標準的要求。
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nèi)在問題更為嚴重,其也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思政教師對思想意識形態(tài)問題不夠敏感。眾所周知,高校歷來是西方思想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重點。其中打著“學術自由,思想自由”的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意識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最大,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本應旗幟鮮明地反對此種思想和認識,但相當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對此并沒有高度的敏銳性,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課堂教學及一些學生活動中配合宣傳這種思想。[1]二是思想政治的相關專業(yè)在課程內(nèi)容的安排上極其不合理,比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這門課程歷來分三部分講授,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對此種授課方法,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孫熙國教授很是反對。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門課程如果這樣分類講授的話,“那它與哲學的二級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經(jīng)濟學的二級學科政治經(jīng)濟學、政治學的二級學科科學社會主義的區(qū)別何在?”[2]所以孫熙國教授認為必須從整體上探討馬克思主義,從中探尋馬克思主義三部分的本質聯(lián)系。他認為“(某一學科)沒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一個學科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而一個學科的研究對象又是由這一學科所擔負的使命、任務決定的。馬克思主義的使命、任務就是實現(xiàn)無產(chǎn)階級和人類的自由、發(fā)展和解放。因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的研究對象也就是無產(chǎn)階級和人類的解放,簡言之,就是人民群眾的解放。馬克思主義就是關于無產(chǎn)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理論”。[3]這一認識就恢復了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整體性,克服了將其割裂為三部分的“拼盤學習”這種模式的弊端。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較為陳舊,不能跟上時代潮流,亟須創(chuàng)新。這表現(xiàn)在授課仍然以課堂灌輸為主,在實踐活動上因安全、費用等問題而邁不開步子;在新媒體的應用上還不夠靈活、有效。
正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著以上諸多問題,所以必須明確高校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與定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與功能
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德才兼?zhèn)涞娜瞬攀潜匾獥l件,因此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在此情況下,高校的教育教學面臨著一個問題——到底堅持什么樣的教學方針,才能找準自己的定位,更好地服務于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提的是“三個面向”,今天我們不僅仍要堅持“三個面向”,而且還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習總書記明確指出,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保敲磸氖滤枷胝喂ぷ鞯慕搪殕T工就應理直氣壯地認真宣傳黨的聲音,做好黨的教育事業(yè)。客觀說,今天相當多的高校師生諱言談黨,甚至對自己是一個黨員都不敢大膽聲張。北京某重點高校的某次課上,一教授問學生:“誰是黨員?”結果竟然沒有一人舉手。這位教授很痛心地說:“我相信你們當中肯定有學生黨員??蔀槭裁床慌e手呢?什么時候我們黨又成為地下黨了呢?”隨后才稀稀拉拉地有學生舉手。所以,辦好高等教育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yǎng)學生內(nèi)心深處對共產(chǎn)主義的崇高信仰,端正入黨動機,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幫助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宇宙觀。endprint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是“黨領導下的高?!?,那其功能又是什么呢?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立德樹人。必須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這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任務。這里的“德”,既包括傳統(tǒng)的優(yōu)秀道德,也包括革命主義道德,還含有人類社會的一切優(yōu)良品德。所以要結合時代要求,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否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準,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同時大力加強對學生的革命道德教育。中國共產(chǎn)黨在近百年的歷史奮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在協(xié)調(diào)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過程中,能提升學生對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與信念,有利于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培育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只有深刻認識到培養(yǎng)具備崇高道德追求,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合格人才,才能擺脫就業(yè)市場導向的支配,回擊各種反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聲音。
習近平指出,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讓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進入到學生頭腦,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呢?這就需要找到一個最適合的切入點。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點——成人意識教育
人,是生產(chǎn)力中最活躍的要素。如何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人才,需要深入把握青年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方式。如果說中小學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依賴教師動之以情的灌輸,那么大學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曉之以理地引導與喚醒。這是因為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與中小學生有巨大的差異,他們在思維上日趨活躍,在思想上更加包容。大學四年能讓一個人完成從青澀幼稚到成熟穩(wěn)重的轉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從改變?nèi)胧?,以說理探討的方式抓住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方式。那該怎么做呢?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很多經(jīng)過高考的中學生邁入大學校園成為大學生的時候,其年齡也基本邁向了法律規(guī)定的成年人階段。事實上,很多高校大學生雖然年滿十八周歲,但心理上的成人意識并沒有隨之樹立起來。這是因為年齡是外在的,是歲月流逝的產(chǎn)物,不受人的主觀意識支配;而意識是內(nèi)在的,受主觀意志的控制,是一種心理上的成長。因此,幫助大學生樹立成人意識,就是一個最好的突破口。為什么要強調(diào)成人意識而不是公民意識?這是因為相當多的大學生對“公民意識”這一概念的理解還停留在政治的角度,沒有從法律的角度來理解,而事實上“公民”是一個法律術語。以成人意識為突破口,恰恰從法律的角度告訴十八周歲以上的大學生(已是完全民事、刑事責任人),你必須要盡自己的責任,否則可能付出巨大的代價。要幫助大學生明白他們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這就需要外在的引導和刺激。
比如高校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是大學生入學的第一門思想政治課,它是通過思想、道德和法治三方面的教育,引導大學生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以合格的社會成年人身份來肩負起國家和社會的責任。這門課程的內(nèi)容整體來說還是不錯的,其表現(xiàn)在:第一,課程的成人意識教育指引性極其明確;第二,課程內(nèi)容涵蓋了成人意識教育的方方面面;第三,課程的實踐性有助于大學生成人意識的養(yǎng)成。同時,基礎課是又一門理論和實踐聯(lián)系極強的課程。首先,它在理論引導上道德教育和法治教并重。我們知道,維系社會正常運轉的規(guī)則是法律和道德,因此可以通過義務獻血、扶助孤殘等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成人的責任意識;可以通過普法宣傳,法治教育喚醒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其次,在基礎課的理論教學可以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教育。敢于承擔責任的人方可握有進入社會的通行券,沒有責任擔當意識,遇事唯唯諾諾是不可能成就大事業(yè)的。最后,成人意識教育的方法靈活多樣,比如學生的戀愛問題,既可以穿插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在課下交流探討,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等等。在找準突破口后,接下來就要在途徑和渠道上下功夫。
四、多途徑、多渠道有效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有正確的功能定位和科學的對象意識才能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習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
首先,應改變思想政治課授課觀念,即不能單為傳授知識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思政課教師的言傳身教至關重要。從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入手,探索與其他學科“協(xié)同”的新路徑,以思政課為中心,使校內(nèi)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使校內(nèi)外各種資源為思政學習與實踐搭建平臺,構建“大思政、大教育、大宣傳”的格局。
其次,落實高校黨委的主體責任。必須強調(diào)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的是高校黨委,在這個問題上的模糊,會讓高校脫離正確的辦學方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在黨委的直接領導下,以思政課教師為核心、學生工作部門為輔助,其他各個部門、所有教師共同形成合力來完成。這就要求上至黨委下至支部都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在核心地位,加強縱向領導和指導,形成橫向黨委統(tǒng)一部署、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三,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通過推進高校網(wǎng)絡空間建設,以技術創(chuàng)新融合改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tǒng)做法,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罢l贏得了互聯(lián)網(wǎng),誰就贏得了青年。”這要求我們充分認識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高校教師特別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如微信、微博、慕課等,成為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專家。在網(wǎng)絡信息化平臺上與青年學生平等交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吸引青年學生主動參與、熱烈互動,把互聯(lián)網(wǎng)建設成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陣地。
第四,加強高校思政隊伍的平臺機制建設和紀律要求,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石。在思政隊伍的平臺機制建設上因地域環(huán)境、經(jīng)濟水平等的不同,各高校的實際情況并不相同。處于相對弱勢和落后的高校,必須健全和完善各種平臺機制,向優(yōu)秀高校學習,比如開展專業(yè)進修培訓、增加對思想政治工作的經(jīng)費投入,等等。同時,嚴肅政治紀律,強化監(jiān)督機制,切實貫徹“學術研究無禁區(qū),課堂講授有紀律”,在紀律上對突破政治底線、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的教師進行嚴懲。
最后,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改革創(chuàng)新,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氛圍保證。良好的校園文化能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各種活動中都能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思想和文化的力量。需要強調(diào)的是,校園文化建設不僅體現(xiàn)在校園優(yōu)美景觀的硬件建設上,更體現(xiàn)在精神氣質的內(nèi)涵建設上,應以弘揚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經(jīng)典為契機,配合宣傳核心價值觀,使校園環(huán)境的學習功能、育人功能、審美功能達到和諧的統(tǒng)一。[4]
[ 參 考 文 獻 ]
[1] 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老師的一封公開信[N].遼寧日報,2014-11-14.
[2] 孫熙國.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的整體框架[N].人民日報,2012-04-11.
[3] 孫熙國,孫蚌珠,張守民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前沿問題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
[4] 葛慧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著力點[N].人民日報,2016-01-25.
[責任編輯:陳 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