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玲
摘要:在地理課堂中如何將學生的錯誤認知融入后續(xù)的教學,智慧地讓“錯”指引“對”、讓“錯”成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鮮活教學資源,值得中學地理教師深思。明確指導思想、遵循認知規(guī)律,調整心態(tài)、智慧設計、巧妙用“錯”等,不失為有效策略。
關鍵詞:地理課堂;化錯;教學
一、調整心態(tài),悅納錯誤
1.不怕學生出現(xiàn)錯誤
一次地理公開課上,有個學生舉手提出一個與課堂結論相悖的問題,教師立即很緊張地小聲制止:“別說了,我們課后再討論”。還有幾個學生沒能順利回答問題,授課教師很懊惱,一再解釋說“其實我講過了,都怪學生不用心,對不起!”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總是追求用正確的方法教正確的知識,所以,不怕學生出錯對教師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其實“錯誤也可以生出正確”,有時,甚至可以說沒有 “錯”就沒有“對”。正確的認知可能是模仿得來,也或者碰巧對了,而錯誤則是難得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如果教師能調整心態(tài),不怕學生出錯,俯下身子傾聽學生的差錯和困頓,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討論兩地地方時早晚,有學生說時間鐘點越小就越早,如六點到教室的同學就比六點半到教室的早。這個錯出得有道理,也促使教師想到要注意區(qū)別地理意義時間的早晚與生活中傳統(tǒng)意義早晚的差別。
2.鼓勵學生說出錯誤
如果錯誤剛出口,就被打斷,慢慢地就無人敢發(fā)言,課堂氣氛很可能沉悶。課堂上教師能認真傾聽學生發(fā)言,不因說錯而打斷,賞識的目光、激勵的語言都是對學生可能出錯的鼓勵態(tài)度;同時,還要盡量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說出錯誤,將“還有沒有不同答案?”常掛在嘴邊,讓學生隨時有機會、有勇氣說出想法;“看看你錯得有沒有道理,比比誰錯得更有理”,讓學生不怕出錯;還可由課代表做《班級地理拾錯集》,記錄同學所犯的典型地理錯誤,期末進行評比,獎勵對全班地理學習貢獻大的出錯學生。可經常安排學生課上講錯,使學生因此得到鼓勵,敢于大膽思考,勇于說出不同想法,同時也樂于糾錯,形成良好的化錯氛圍。
3.感恩學生出錯和糾錯
如果一個地理錯誤能警醒師生,幫助大家進行地理學習,那么,這就是個“美麗的錯誤”。也可能出錯,而且常常是不自知,這個時候如果有學生當堂指出,教師該怎么做?
例如,某次練習:圖1是某地一物體一天之中影子的變化示意圖,有關該地的說法正確的是:A.南半球;B.一定是晝短夜長;C.一定是晝長夜短;D.可能晝夜等長。
結果學生幾乎全軍覆沒,地理教師也做錯了。有個陳姓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您說桿影劃過的是小于180°的角應該對應晝短夜長,該地點就應在北半球是錯誤的”,教師很快反應過來:“你說的很有道理,可能問題就出在這里”,又對全班同學說:“讓陳同學帶著我們一起來找找規(guī)律吧”。師生探討后發(fā)現(xiàn),冬半年,在直射點以北的地區(qū)(極晝除外)桿影劃過的角度都小于180°,包括其中赤道到直射點間晝長夜短的地區(qū),如圖2示意。不能簡單地通過桿影劃過的角度換算晝長。
最后教師總結說:“真心感謝陳同學能當堂指出我的錯誤,不然還會一直錯下去。三人行必有我?guī)?,今天他就是我的老師。”該教師很機智,將自己的差錯當堂轉化成探究問題;充分運用“出錯效應”,拉近了師生距離,營造了輕松的探究氛圍。
二、智慧設計,生成錯誤
1.改變教學方式,讓錯趁早生成
傳統(tǒng)教學“一言堂”做法,把知識嚼細嚼爛了喂給學生,不利于錯誤的發(fā)生。有教師認為不講清楚學生會出錯、課堂要高效只有教師自己講,試問:講清楚了學生就弄明白了?這樣的高效是真高效還是無效? 這樣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只會模仿,難以靈活運用,更難有創(chuàng)新,而更大的錯誤遲早還會出現(xiàn)。如果課堂“留白”,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和更大自由學習的空間,地理差錯也能順利生發(fā)。
2.改變學習方式,讓錯自由生成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強調體驗學習、過程學習。沒有體驗就沒有學習,沒有經歷就沒有成長。有學習就可能出錯,自主探究是學生出“錯”的“沃土”,合作學習可以讓更多的 “錯”交流碰撞,產生“對”的地理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真實的地理素養(yǎng)。
3.精心設計教學,導出學生錯誤
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活動時,應在充分了解學情前提下進行科學預設,有意識設置“陷阱”,導出課堂錯誤。
例如,計算地方時,作以下教學設計進行嘗試:①教師列出題目:30°10′E的地方時為6時,問125°E地方時? 30°W的地方時為17時,問165°W的地方時? 75°E的地方時是3時,問160°W的地方時? 175°E的地方時是20時,問175°W的地方時?②提出要求:畫出兩豎線代表兩地經線,有東西經的東經線擺在右邊,同在東經區(qū)或同在西經區(qū)的靠東的一條擺在右邊,即“兩豎線擺法”,思考為什么?探究如何計算兩地經度差、如何換算成時間差等,為什么這么計算?在“兩豎線”圖中列出計算步驟。統(tǒng)計本小組探究過程中的錯誤情況。③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合作探究。④教師小結并展示小組探究結果(如圖3)。
該設計的優(yōu)點是通過設計探究過程,能順利導出學生計算地方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錯誤。如果教師首先講得細致明確,然后示范,學生再照著做,也許很少出錯,也掩蓋了很多錯誤的可能,但也同時失去真正內化成學生素養(yǎng)和能力的機會。
三、巧妙用“錯”,促瑕成玉
1.見“錯”化“錯”
明智的教師會有很多方法引導學生充分暴露其地理思維過程,弄清楚出錯的“內在機制”,并且不同學生出錯的“內在機制”很可能不同,然后順藤摸瓜,見招拆招,見錯化錯。
例如,上面計算地方時的案例中,教師將各小組統(tǒng)計的錯誤歸納提煉,及時調整教學,針對性地進行化錯。①左右擺反了。錯因:東西方向判斷知識模糊。化錯:講解東西方向判斷方法;說明沒有遵循左西右東方向來擺是為避免日期變更的麻煩。②計算經度差時加減法用錯了。錯因:同在東經區(qū)或同在西經區(qū)用了加法;異經區(qū)用了減法;優(yōu)弧段經度差算成了劣弧段經度差?;e:明確擺好后直接計算兩線中間所跨的經度數(shù);舉例讓學生演算、鞏固。③經度差換算成時間差時出錯。錯因:不清楚15°對應1小時,1°對應4分鐘,1′角度對應4秒鐘是怎么來的。化錯:講解經度差和時間的關系;舉例讓學生演算、鞏固。④地方時計算錯誤。錯因:加減法用錯,不確定往右作加法,向左作減法?;e:講解無論優(yōu)弧、劣弧只要向右做加法就符合東邊時刻比西邊早的規(guī)律。弄清楚錯因,教師方能下對藥直逼病灶,學生才能茅塞頓開。endprint
2. 將“錯”就“錯”
有時候,學生的“差錯”不一定完全不對,而是差一點就完全對了,這時將錯就錯,想辦法引導學生把差的那一點揪出來弄明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學“山地垂直地域分異和雪線”時,教師提問:“已知溫帶地區(qū)的某山地自然帶分布,據(jù)圖4判斷該山位于哪個半球?理由是什么?”
多數(shù)學生回答:“看同一自然帶在北坡海拔都比南坡高,說明北坡熱量條件好,是陽坡,應該位于南半球?!苯處熢僮穯柺欠襁€有不同答案,理由是什么。一學生回答:“因為雪線北高南低,說明北坡氣溫高,是陽坡,位于南半球”(差錯出現(xiàn))。教師將錯就錯,為學生提供阿爾卑斯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圖,驗證陽坡自然帶海拔高度及雪線高度,并提供喜馬拉雅山的南北坡自然帶分布圖,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同一自然帶在北坡(陰坡)海拔低,南坡(陽坡)海拔高,這是一致的,但南坡(陽坡)雪線還低一些,與前面的結論不符,成功設疑。教師順其自然引導學生解答疑惑。
地理現(xiàn)象往往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綜合性也是地理學科特性之一。通過上面教師對錯誤的巧妙利用,幫助學生思維模式由單一走向綜合,達到提升地理素養(yǎng)的目的。
3.易“錯” 繞道
教師應善于總結學生易錯點,思考對策規(guī)避出錯風險,或者明知哪條路不好走,帶領學生繞道而行。
例如,經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變更規(guī)律是“東東減,西西加”,可是學生容易忘記,也不太明白原理,總愛出錯,運用“兩豎線擺法”則不必理會是否越過了日界線,很自然地將較為抽象的日期變更問題變成簡單的時間加減問題(如圖5所示)。
將學生易錯點和錯誤表現(xiàn)歸納總結,從學生習慣的學習方式和思維角度幫學生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巧用學生的“錯”幫學生找到“對”的路徑。
總之,地理課堂是錯誤多發(fā)的地方,地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就是伴隨著學生一定的錯誤認知,在不斷改正、不斷感悟、不斷進階、不斷提升過程中形成的。地理教師如能運用好學生的地理認知錯誤這一富有活力的教學資源,既能幫助學生剔除玉之瑕、磨出玉之器,還能促進教師自我專業(yè)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華應龍.有“化錯”,才有真正的學習[J].名家導航,2015(5):35-38.
[2] 華應龍.不忘初心,以人化人[J].北京教育,2016.(9):2-3.
[3] 華應龍.融錯教學:成長的意義與教育的境界[J]. 江蘇教育,2010(7-8):83-89.
[4] 王明德.巧用策略 化“錯”為“美” [J].語文教學,2014(4):11-13.
[5]龔俊波.化錯 讓教育更精彩[J].中小學教育,2016(8):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