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
摘要:中圖版“中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材設計具有緊扣課標,主題突出;圖片豐富,清晰直觀;結構清晰,層層遞進等優(yōu)點,但需要增強課前“探索”說服力,清晰標明地圖圖例,調整內容呈現順序,詳細闡明重點內容,內容闡述更具條理性等,以使教材能夠不斷得到完善。
關鍵詞:中圖版;教材優(yōu)點;改進建議
一、本節(jié)教材設計優(yōu)點
1.緊扣課標,主題突出
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以某區(qū)域為例,分析該區(qū)域存在的環(huán)境與發(fā)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fā)生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fā)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根據課標要求,這部分應該是讓學生掌握區(qū)域環(huán)境治理的一些基本知識,主要涉及“形成的原因、產生的危害、治理的措施”。
現代社會要求國民能夠在科學地認識人口、資源、環(huán)境、社會相互協調發(fā)展的基礎上,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形成文明的生活與生產方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出發(fā),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fā)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huán)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1]。人類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多種多樣,關鍵是讓學生掌握一種分析方法,形成一種學習思路。所以,本節(jié)教材選擇了其中一種在我國較為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水土流失,作為研究對象,帶領學生進行課堂學習,以此來研究環(huán)境問題的一般學習方法。課標中明確提出“某區(qū)域”而并沒有指出是哪個區(qū)域,所以課文中也只是以黃土高原為例,是以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qū)作為研究對象,這樣更能說明問題。
2.圖片豐富,清晰直觀
本節(jié)課文中共出現圖片22幅,包括景觀圖、剖面圖、示意圖、分層設色地形圖等,圖片顏色鮮艷,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對應文字要說明的內容,給人直觀的視覺感受。在地理教學實踐中,地圖是教師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具,對于學生形象思維的建立與發(fā)展、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2]。例如,教材圖2-1-2“黃土高原的范圍和地形”,一幅圖就能夠清晰表示出黃土高原的地勢高低起伏、地形類型以及黃土高原包含的范圍,使學習者一目了然;教材圖2-1-4“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展示了黃土高原的三種典型地貌,從圖片信息很容易分辨出這種地形地勢特征與水土流失之間的關系;教材圖2-1-5“延安降水量柱狀圖”清晰地展示了造成當地水土流失的氣候原因不是降水總量大,而是降水集中。這些圖片信息的呈現為教師提供了很好的一手教學資料,也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有非常大的幫助。
3.結構清晰,層層遞進
課文內容的設置符合“先總后分”的特點。課文最開篇介紹了相關概念及概況,明確本節(jié)教材要說明的內容。對于高中生而言,概念的學習至關重要。在高考復習中學生常出現一些概念性的錯誤,對專業(yè)術語認識不清導致答題失分。開篇詳細介紹水土流失的概念,這對新課的學習意義重大。之后便指出“黃土高原是中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qū)”,所以,才以此為案例進行具體研究。在接下來的課文中主要遵循“形成的原因——產生的危害——治理的措施”的主線展開。
成因分析中課文思路清晰,先簡單說明成因有“自然和人為”兩部分,然后再詳細介紹,給學習者提供了一條分析思路——分析環(huán)境問題的產生應從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入手,自然方面從五大自然要素入手,人為因素往往是造成環(huán)境問題的最主要原因。這種學習思路的形成將使學生受益終生。在危害部分的闡述中,課文提到“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危害”,這正體現了環(huán)境問題產生的影響表現在社會和經濟等方面。只有明確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才能找到應對的方法,只有意識到水土流失帶來嚴重的危害才能更加體會其治理的必要性。所以,課文最后提到“治理水土流失,應以人類活動為著眼點,努力控制對黃土高原人為的破壞”。措施中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也正好體現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環(huán)境、經濟與社會共同發(fā)展的理念,這些都與整章的主題相吻合。從整篇課文來看,結構設計清晰,思路層層遞進,文字流暢,表意明確。
二、本節(jié)教材改進建議
1.增強課前“探索”說服力
課文開始的“探索”只是展示了一幅黃土高原的圖片,沒有圖名,也沒有其它任何說明,直接提出“思考”問題,這讓學習者感覺有點突兀。本來是“看現象,找原因”,實際是想通過這幅圖反映水土流失的成因,那么在設計圖片時是否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個實驗?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痹趯嶒炛凶寣W生能感受到“水土流失的真面目”,效果會更好。
2.清晰標明地圖圖例
地圖三要素為“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教材中第35頁出現的圖2-1-2“黃土高原的范圍和地形”中,圖例只有“陸高”,而圖中卻出現了一條紅線,并未對此進行任何說明,雖然不影響教學,但應該補充相應圖例說明紅線表示黃土高原的范圍,使圖象更加嚴謹。
3.調整內容呈現順序
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整個第二章的主題,而不是這一節(jié)的主題,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相關概念即課文開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放在本節(jié)中不太合適,建議將這兩段內容放在第33頁,既保證整章開篇對可持續(xù)發(fā)展內容有一個完整的回顧,又使本節(jié)內容更加整齊。
4.詳細闡明重點內容
教材在闡述水土流失成因時,地貌與黃土特性應分開。教材在闡述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時應遵循五大自然要素的原則,但是將“地貌形態(tài)的不穩(wěn)定與黃土易侵蝕性”放在一起出現不太恰當。一是此標題明確提到的是兩個方面的自然原因而非一個,即地貌與土壤;二是在原因闡述中這兩個自然方面沒有表現出其中“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應該將其分成地貌和土壤兩點進行闡述。
5.內容闡述更具條理性
教材中提到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為原因不如自然原因那樣條理清晰明確,而是用了一整段文字進行闡述,雖然也有提到“其次”等表示順序的詞語,但是文字表述并沒有體現出明顯的條理性,所以,人為原因部分知識的書寫應參照自然原因闡述的格式,一方面給學習者整體的視覺感受,另一方面使得學習者能夠更好地抓住主干知識。
另外,在參考歷史資料時發(fā)現,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為原因還有除了教材提到之外的其它因素,如戰(zhàn)爭等,這部分知識雖然不是重點,但是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可以作為一篇小閱讀材料放在課文中。▲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02)[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 時峰.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