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
《機器崛起前傳》是近來讀到的最大驚喜。
在這個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的時代,人工智能的計算認知被認為是戰(zhàn)無不勝的,人類產(chǎn)生強烈的憂慮感,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都投入研究人工智能,或者對抗人工智能。對這個領域,近來我也陸陸續(xù)續(xù)看了不少書,但多數(shù)都是從技術角度出發(fā)預測技術發(fā)展。
而在這個時候,有人忽然后撤一步,從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領域,后撤到人類意識研究領域,仿佛一股另辟蹊徑的清流,給整個紛繁復雜的漩渦帶來不一樣的視角。人工智能研究,恰恰像一面鏡子,給人類智能研究照進一道光,而人類智能研究,也反過來給人工智能研究帶來新的思考和問題。
人類意識和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巔峰問題,莫過于“人的自我意識從何而來”。自我意識是人認知的綜合高峰,也是人所有動機的出發(fā)點。這個問題一向是所有哲學、物理、心理學研究的匯集點,引發(fā)無數(shù)猜想和聚焦。蔡老師和團隊給出很不一樣的猜想,一個假說、三大定律,從人的身體觸覺出發(fā),講到人的自我肯定需求為頂點,簡單的模型,可以給自我意識的人性之謎一種通透的理解,照亮人的認知。
身體觸覺和對世界的感知、對自我和邊界的理解,可能確實是人和人工智能最大的差異。近年來在心理學研究領域,具身認知研究也很火,身體對于人類智能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裝置,事實上,大腦如果缺少了身體的觸覺、行動力和邊界,是不可能對物理世界有真實認知的,這一天通過對比人工智能和人類視覺就可見一斑。身體所帶來的孤立感、掌控感、效能感,也是人類自我意識的重要起點。
而對自我肯定因素的深入研究,也和我自己這幾年的觀察不謀而合。人總是傾向于自我肯定,日常生活中的爭吵,往往不是糾結于具體利益,而就是糾結于誰的觀點更正確。自我肯定傾向,也轉化為成就動機、權力動機、占有欲和對更偉大意義的追尋。人工智能的目標和動機目前還是人所設定,未來人工智能能不能產(chǎn)生自我意識,產(chǎn)生同樣的自我肯定傾向,還不得而知。但至少在可見的一段時期內,這還是人與人工智能最大的差異。
蔡老師的書洋洋灑灑,除了研究這些具體的心理學與人工智能問題,還探討了歷史發(fā)展的種種規(guī)律現(xiàn)象,對比了中西方文化的核心追求,其中很多觀點令人心有戚戚。對財富累積和崩潰的觀察,對國家對外擴張的分析,對哲人對人生意義論述的比較,都有見地和分量。蔡老師推崇的熊十力先生也是我最喜愛的儒家學者,很認同蔡老師的評述,并且佩服蔡老師的博學。
唯一的不足是一些地方比較宏觀,不夠細致,讀了不過癮,一些觀點非常新穎有道理,只是還不夠具體,引人深思,又戛然而止。我能理解這是因為書的篇幅所限,想在這樣短的篇幅內論述這樣事關人類最深命運的大問題,實在是很難,能夠言簡意賅勾勒整體視角已然不容易。只是希望未來再有時間空間,蔡老師能夠對一些判斷有進一步闡述,與讀者探討,讓感興趣的人得到更充分的學習機會。此外就是新的術語較多,需要一定的數(shù)學物理和抽象理解力。但是瑕不掩瑜,這些細節(jié)問題不影響全書的珍貴。
總體而言,在目前的時代轉換的時間節(jié)點上,讀到蔡老師這樣一本書,實在是我的榮幸。很希望向讀者推薦,也很希望未來進一步與蔡老師探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