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聲祥
滑動手機屏幕,顯示屏下方的東西不斷冒出來,一直到底,再也沒有東西了,突然出現(xiàn)一句:“我是有底線的”,不禁莞爾,真是智能手機,賦予了它像人一樣的機智和幽默。在那樣一種情境中,冷不丁出現(xiàn)那樣一句話,好像是一種提醒,世界上還有一種叫“底線”的東西存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引發(fā)一些思考。在社會生活中,有些基本的道德、公理、規(guī)矩不可突破,那就是底線。恪守底線,社會才能正常運行。作為以育人為目的的學校,在日常教學和管理中,底線意識更是須臾不可或缺。
近年來,一些教育事件由媒體披露后引發(fā)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如為學生打上不同標簽的紅綠作業(yè)本、綠領巾、教師體罰甚至虐待學生、幼兒園給幼兒不當喂食藥物等等。細究原因,或是利益驅(qū)使,或是工作方法的簡單粗暴,或是道德法律意識淡薄,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缺乏底線思維。
喪失底線,也就喪失了教育的體面和尊嚴,最受傷害的必然是學生。臺灣女作家三毛的故事廣為人知。三毛讀書時數(shù)學成績一直不好。上初中時,一次數(shù)學考試竟然得了零分。數(shù)學老師便讓三毛走到講臺前,用蘸著墨水的毛筆在三毛的臉上畫了兩個圓圈,說,她那么喜歡鴨蛋,今天就請她吃兩個。全班學生看到熊貓眼的三毛,頓時哄堂大笑。下課后,數(shù)學老師還沒完,讓三毛當著全校學生的面,繞學校操場走一圈。這件事給三毛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刺激,從此她害怕上學,害怕與人接觸,得了嚴重的自閉癥,并把自己封閉起來達七年之久。
當批評指正變成人格羞辱,無情地擊碎了一個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已經(jīng)觸碰了職業(yè)道德底線,教育引領發(fā)展的意義亦不復存在。中小學生是未成年人,身心稚嫩,抗壓能力差,自我保護力弱,只有恪守法律法規(guī)和職業(yè)道德底線,才會給學生撐起一方晴空,其良善方正的品格才會得以發(fā)榮滋長。
教育是社會行為,學校和教師沒有超越法律法規(guī)、制度條例,以及道德人倫約束的權(quán)利。學校是社會的“苗圃”,是公認的社會凈土,社會對學校和教師的道德期許更高。每當學校教育行為沖擊底線,社會公眾總是一片嘩然,群起聲討和批判。違法失德行為自有相關部門查處糾正,但是教育卻因此蒙羞。教育生態(tài)的修復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完成的。據(jù)媒體報道,某些地方甚至一度有家長到學校、幼兒園門口“監(jiān)視”教師的行為。教育是需要家長、學校、社會互相配合的。親其師,則信其道。當學生和家長對教師及學校充滿濃重的不信任感,又如何保證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柏拉圖有句名言:教育非它,乃是心靈轉(zhuǎn)向?!靶撵`轉(zhuǎn)向”就是通過啟發(fā)誘導,達致育人育德的過程。教育過程的教育性就蘊含其中。教育學生向上向善,需要我們用向上向善的教育行為去啟發(fā)感染。學生表現(xiàn)不如人意,有恨鐵不成鋼的煩惱與郁悶,為師者都體驗過。如果一味地“以毒攻毒”“以牙還牙”,突破底線,則不僅師者風范蕩然無存,教育目的亦無從達到。筆者不由得想起郭沫若小時候的故事。讀私塾時,郭沫若伙同小伙伴們偷了寺院的桃子。寺院長老找先生告狀,先生很生氣,但是壓住火氣,依舊保持往日的儒雅平和,捻著胡須問學生:“昨日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并說若是有誰對得出下聯(lián),就免于責罰。郭沫若當時站起來朗聲應對:“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對仗工穩(wěn),志氣不凡,語義呼應,回答巧妙。偷桃案就此了結(jié),大伙都免于處罰,先生還斷言,郭沫若日后必有作為。這么一樁追贓查賊的窩心事,竟然變成了永不失效的勵志故事。肝火欲動,仍儒雅風流,老先生守住為師的底線,也守住了學生一生的成長。
[責任編輯:白文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