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一鳴
牙舟:陶器名聲揚天下
文/文一鳴
Yazhou, known as the Yazhou crockery, which has simple and elegant shape, sincere, lively and concise lines, elegant and harmony tonal, as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have romantic charm.
>>摘要 牙舟陶造型古樸、敦厚,線條簡潔明快,色調(diào)淡雅和諧,具有濃重的出土文物神韻。
牙舟,因為牙舟陶而名揚天下。
從縣城乘車沿“冊三”公路行走26公里,便到了牙舟鎮(zhèn)。
牙舟盛產(chǎn)陶瓷土,地質(zhì)儲量647萬噸,特別是紫砂陶土,地質(zhì)勘探儲量為2250萬噸。紫砂陶土是較珍貴的陶土,陶土本身具有2%的吸水率和5%的氣孔率,有著良好的排水性與透氣性,這是形成牙舟陶獨特品質(zhì)的重要因素之一。
曾經(jīng),人們普遍認為牙舟陶生產(chǎn)始于明代洪武年間。明王朝大量軍隊進入貴州作戰(zhàn),并在貴州實行軍屯和民屯,將漢文化從江西帶進了牙舟,同時也開始了牙舟陶的生產(chǎn)。但近年來有學者調(diào)研研究,認為牙舟陶應(yīng)是由當?shù)卦用袷紕?chuàng),時間最遲當不晚于牙舟地方建村立寨聚眾成邑之時。時間遠遠提前明朝洪武年。
拋開牙舟陶的歷史不談,牙舟陶造型古樸、敦厚,線條簡潔明快,色調(diào)淡雅和諧,具有濃重的出土文物神韻。牙舟陶在設(shè)計上選擇蠟染、刺繡、挑花圖案,以浮雕的手法體現(xiàn),夸張而繁瑣,很富于裝飾性,凡魚、獸、蟲、鳥等器具,均色彩自然,玲瓏剔透。
牙舟陶造型古樸、敦厚,線條簡潔明快,色調(diào)淡雅和諧。(上圖 林啟源/攝 下圖 周錦溪/攝)
牙舟陶原料有黃泥、白泥、青色泥三種,在制作陶坯時多數(shù)采用快輪成形及手工捏法,系典型民族傳統(tǒng)工藝,藝人可以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和豐富的想象制作出實用的茶壺、盆、杯子、碟子等生活用品以及栩栩如生的馬、牛等各種工藝品,展現(xiàn)出民間藝人的獨特魅力。尤其是使用本地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在燒制過程中隨著溫度的變化而產(chǎn)生的自然裂紋(俗稱窯變),保持著古樸、深厚迷離的獨特風格,在陶制工藝品中一枝獨秀。
1 陶泥
2 修坯
3 裝飾
4 施釉
5 6 入窯
7 8 燒制
牙舟陶的制作工藝主要有7個流程:采料——陶料加工——成型——修坯——裝飾——施釉——燒制成品。捧起一件件牙舟陶制品不禁勾起人們對遠古的追憶。
牙舟陶的釉料就地取材。釉色以玻璃為基礎(chǔ),以黃白、褐色為基調(diào)色,幾色相互調(diào)配可以形成光澤瑩潤的色調(diào),藝人們在陶坯上繪制花草、鳥獸等,融書、畫、刻為一體,相得益彰。
燒制牙舟陶使用的窯子叫階梯窯,或爬坡窯、梭坡窯,多依山勢而建,形成一排弧圓形的窯洞,座座相連,將半成品堆放在窯子的泥板架上。泥板架共7層,每層可放10件,根據(jù)釉和泥土質(zhì)量,將耐火差一點先放,耐火強的后放(靠近火口),然后密封洞口,在第一個洞口點火預(yù)熱,溫度達到1000攝氏度后,便可以依次添加柴火,溫度均勻上升,至20到24個小時后,便可以冷卻出窯。
牙舟陶作為我國民族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工藝,曾多次參加國家舉辦的展覽并獲得榮譽。1983年,在中國國際旅游會上,牙舟陶“雞紋雙耳罐”被評為旅游紀念優(yōu)秀產(chǎn)品,榮獲金質(zhì)獎?wù)拢?006年、2007年在貴陽舉辦的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大賽中獲獎,并被貴州省博物館收藏。2008年,“牙舟陶器燒制技藝” 入選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如今,在牙舟鎮(zhèn)還有多家生產(chǎn)牙舟陶的個體戶。你不妨踱進廠房,購買自己喜愛的產(chǎn)品,讓旅途多一份驚喜。若有興趣,你還可以體驗一回牙舟陶的制作過程——將熟泥放在“陶車”上,腳蹬“陶車”旋轉(zhuǎn),制作陶胚,或雙手捏、壓、抹、擠泥,將泥制成胚。然后雕刻圖案與花紋,待半成品干后,為其上釉……一旦產(chǎn)品燒制出來,那將是莫大的滿足!
(責任編輯/孫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