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靈
舌尖上的食餅筒
◎陳昱靈
又到了小腳丫出游時間,這一期我們就來說說端午吧!“民以食為天”,端午當然離不開美食了!你懂的,鐘情于美食,是小編們的最愛??!上期賞了西湖美景,這期就來品品天臺美食——食餅筒吧!
家鄉(xiāng)天臺,最吸引我的是美食。不必說皮薄餡足的麥餅,也不必說酥脆似薯片的糊拉呔,單是端午、春節(jié)常吃的食餅筒,就令人垂涎三尺。
往年的端午,如果我們不回老家,大伯、二伯肯定會送來一箱食餅筒,讓我們津津有味地吃上幾天。今年端午,各個小家庭都聚集到奶奶家,一起做食餅筒。煎煎炒炒,說說笑笑,人聲鼎沸,簡陋的老屋馬上彌漫著香香的味兒,也彌漫著團聚的氣息,真是溫馨無比,其樂融融!
傳說一
很久以前,象山那邊的漁民出海捕魚都要一兩個月才能回家。在家的女人們?yōu)橥獬龅哪腥藗兊氖澄锇l(fā)愁,因為出海太久食物不易儲存。于是聰明的女人們就發(fā)明了食餅筒。
傳說二
據(jù)說抗倭名將戚繼光駐守軍營時,一天夜里,有士兵忽然來報:“不好了,倭寇又打進來了!”戚繼光想:兄弟們還沒吃飯呢,餓著肚子去打仗,這也不是辦法呀。突然,一個好點子從他的腦海里蹦了出來——讓兄弟們把菜卷在餅里,邊走邊吃,這樣既省時,又能讓兄弟們填飽肚子。后來,戚繼光率兵順利打敗了倭寇。這里的吃法便是食餅筒的前身。
傳說三
相傳,食餅筒是濟公和尚發(fā)明的。他見每餐剩下不少菜,就把剩菜裹入餅皮里,留到下一頓吃。因此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食餅筒還被稱為濟公卷餅,作為中華名小吃閃亮登場。
讓我們一起來體驗怎樣做美味食餅筒吧!
先做食餅皮。把面粉和成面糊,揪下一小團,放在平底鍋上,就著燒得燙燙的鍋底一圈糊下來,再往中間一糊,一張食餅皮就攤開了。幾秒鐘后,用鍋鏟輕輕掀起,翻轉(zhuǎn),再等幾秒,食餅皮就變得薄而透亮,韌性十足,且一點兒也不粘鍋。每次我都是一臉崇拜地站在奶奶身旁,看她嫻熟地完成這一系列動作。只見她掀起一張又一張的食餅皮,不多時,就堆起了厚厚的一摞。瞧那食餅皮,一點兒褶皺也沒有,且薄厚適中,又互不相粘,真神!
然后是炒餡。餡可豐富了:肥瘦適中的煮肉片,香噴噴的雞蛋條,炸得金燦燦的豆腐片,清甜的胡蘿卜絲、又嫩又脆的芹菜條……當然,主角是炒得噴香的綠豆面。天臺人是瞧不上米面的,它哪比得上綠豆面——潤口又有韌勁?奶奶做食餅筒是上百筒地做,食材也是大袋大袋地買。媽媽和嬸嬸們打下手,奶奶一鍋一鍋地炒餡,香味兒和煙氣彌漫了整個屋子。灶臺邊,女人們話家長里短,歡聲笑語似要掀翻屋頂。
接下來是包食餅筒。餡炒好了,一碗碗端到大圓桌上,食餅皮一小摞一小摞分開放,每個人都參與包食餅筒,愛吃什么餡就包什么餡。要吃上講究的食餅筒,包的時候還是需要技巧的:餡放在食餅皮中偏下的位置,這樣好卷。餡不能貪多,否則食餅皮容易被擠破,餡就會漏出來。放好餡,把食餅皮卷成圓筒狀,快卷完時,把兩端的食餅皮往里折再卷。這樣,餡就全被包圍了,即使是豎著吃,餡也不會漏出來。
最后是煎食餅筒。卷好了以后,將食餅筒放在平底鍋上煎,放點油,不一會兒食餅筒就酥香金黃了。我一手捏著食餅筒,一手托著它的底部,“啊嗚”一口咬下——肉的肥美、豆面的軟韌、青菜的爽口、皮的酥脆都混在一起,令我胃口大開,一口又一口,嘴里塞滿了美味,還含混不清地贊嘆:“好吃!”就著溫?zé)岬南≈?,真是暖暖的幸福?/p>
(圖選自凱風(fēng)浙江網(wǎng))
其實比食餅筒更美好的是飄香的廚房、家人的團聚、其樂融融的氛圍、爺爺奶奶的笑容等這些暖心的瞬間。對我來說,這些瞬間都是和家鄉(xiāng)的食餅筒沉淀在一起的最悠長的回味!
◆浙江臺州市椒江實驗二小六(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