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童
走在林蔭大道敦化路,回味艋舺吃過的種種,
天氣是熱,總有好去處。
廣州直飛臺北,個把小時就到了。
接機的司機穿著筆挺的西裝,笑容文雅。他接過我的行李,一邊介紹停車場距離這不遠(yuǎn),一邊很自然地把行李箱的托運條撕掉,隨即夾在接機的文件夾背后,也不急著丟,動作行云流水。貼心的服務(wù),從來不用聲張。
文華東方酒店的位置很好,在敦化北路,整幢建筑如同一座歐洲古建筑,氣勢磅礴地占據(jù)了很大的路面。掩映在敦化路一片綠色的參天綠色中,看上去說有百年歷史。
然而這是一座新的建筑,2014年才正式開業(yè)。臺北文華東方酒店的前身是中泰賓館,臺北老牌五星級酒店,這里藏著很多人年輕時的情愫,多少個晚上泡在這里的Kiss夜店,多少個歡聚的Thai&Thai晚上,它是一代人的記憶。直到千禧年后,中泰賓館業(yè)主,泰豐董事長,泰國華僑林命群決定推倒老樓,重新建造一座符合時代要求且奢華優(yōu)雅的新酒店。
再開業(yè),是9年之后的事情。
在酒店閑逛,偶爾會碰到當(dāng)年跟著一起開山的老員工,他們會告訴你:那年臺風(fēng),酒店前有幾棵樹吹倒了,林董說要種上樹,免得對面大樓能看到酒店的房間;酒店一樓的拱形窗紗裝上以后,林董覺得晚上行人會看到客人的舉動,又換掉重裝了。好多次這樣的“重新來”,員工們都在嘀咕,這酒店究竟還開不開???
所幸,這些故事都是酒店的員工告訴我的,開荒員工在,也證明了酒店的能力,所以對于酒店的服務(wù)和細(xì)節(jié)基本上已沒什么可以好挑剔的了。很多人在臺北逗留、旅行不過兩三天,文華東方的體量之大,光是走一圈,試餐,兩天也還是覺得倉促。藝術(shù)品遍布于酒店的公眾區(qū)域,甚至很多會隱藏在你餐廳或者角落里,若非細(xì)致發(fā)現(xiàn),很容易會錯過,比如法餐廳Café Un Deux Trois前面居然有一個阿根廷頂級香水品牌“Fueguia 1833”香水鋪,而另一側(cè)又有一間叫做Pages的閱讀空間,里面的雜志和書只能看不能買……再進(jìn)去才是餐廳,與其說是餐廳,不如說是一個放置了大量藝術(shù)擺設(shè)的場所,并且提供了可口的餐飲。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發(fā)現(xiàn)的,所以說,光是花一頓飯的功夫顯然是不夠的,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不是嗎?
有什么可以吸引你前往?可能是一個故事,也許是一個人,或者一種食物。吸引我前往的,是一個名字,艋胛。這個在電腦輸入法中幾乎打不出的地名。
臺北不大,但要了解更多典故和趣聞,光靠網(wǎng)絡(luò)可不行,必須有個帶路的“地膽”。充當(dāng)這次介紹的是吃遍大臺北的美食達(dá)人Gary徐天麟老師。熟悉臺灣綜藝的朋友都知道,在臺灣美食界,他和胡天蘭老師以長得相像而聞名,所以一到約定地點就對上頭了。Gary一身便裝,背個小布袋,隨身拿著一個碩大的水壺,他說,里面是他自己炮制的夏日飲品,涼白開。
為什么?因為待會要帶你們?nèi)コ院贸缘难?。第一站便是天順參藥青草行,為什么叫“青草行”,大概因為它身處青草巷吧。這條清代就存在的古街道,因為販賣青草藥材而著名,從這里到剝皮寮,保存著古聚市街的原貌,大量各種各樣的青草堆在鋪頭外,有點花鳥魚蟲市場的感覺。青草巷出口不遠(yuǎn)就是艋舺地藏庵,早期的臺灣社會,因為醫(yī)學(xué)不發(fā)達(dá),人們到廟里求神問卜也是一種民間的治病方式,青草巷也有了“救命巷”的稱謂。人們到龍山寺參拜祈福過后,都會順道來青草巷抓幾帖藥草,這些保留了從前業(yè)態(tài)的老店,大概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祖?zhèn)髁撕脦状硗I的人不少,停下摩托車,直接買走,熟悉得很,根本也不用討價還價。“也只有老城區(qū)的人會來買草藥了,”Gary說。
因為有更便捷的“治療”方式,比如直接在青草行買上煲好后又冰鎮(zhèn)過的涼茶、飲品,或者買上兩包熬制好的藥包沖劑,放在摩托車腳邊,呼一油又走了。
艋舺(巴賽語:Bangka)是萬華的前身,被看作臺北的發(fā)源地。它從前是臺灣原住民的商聚之地,族人與漢人交易,因為在語中,這種可以在淡水河上暢行的獨木舟稱為“Bangka”,漢人也以這個表示番舟聚集的地方。原本是小渡頭,后來慢慢演變成交易場所,從事特別是地瓜(番薯)的大宗交易,加上大嵙崁溪(大漢溪)的日漸淤塞,原本停泊新莊的船只改停艋舺,逐漸形成臺北的第一條市街。在日治時期,因臺語發(fā)音的“艋舺”,與佛典中日語發(fā)音的“萬華”(Banka)相似,“艋舺”因而被當(dāng)時日本政府易字為“萬華”。不過在當(dāng)?shù)厝诵哪恐校@里依舊是艋舺,它并不等于萬華區(qū)。字面意思難解,在我看來,大概就跟咱們北京路是廣州發(fā)源地然而總被“西關(guān)”默默鄙視一個道理吧。
說回艋舺,這個在17世紀(jì)的荷蘭人繪制的地圖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地方,到了清代,因為港商之利,成為與臺南府城、彰化鹿港并列的重要都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在1860年之后,這里因為河床淤積,逐漸被同安人群聚的大稻埕取代。
艋舺也出名人,從雕刻家黃土水到作家王詩瑯,真正把艋舺傳播出去的,不是人稱小燕姐的張小燕,也不是軍中情人的方季惟,而是鈕承澤。一部《艋舺》,道出不少往事。反映了當(dāng)時民居的剝皮寮也因為《戀戀風(fēng)塵》以及《艋舺》的接連拍攝,在10多年間得以繼續(xù)擴大整修。長數(shù)百米的街道,保留了百多年來充滿煙火氣息的生活場景,各行各業(yè)的商家字號也得以盤活,比如金山旅社、白雪錄影帶、得意假發(fā)和高升銀樓等等,也就在這個時候復(fù)原了。如果你有興趣,還可以走進(jìn)《艋舺》中Geta老大的家,那塊“造福鄉(xiāng)里”的牌匾和栩栩如生的老虎畫作,還有廳堂、吧臺、戲服等等道具都保留著,變成了一座小型民俗展館。
艋舺夜市和華西街觀光夜市就在龍山寺旁,就差一個路口,挨得很近,人們往往會在龍山寺上個洗手間,再去繼續(xù)下一站。
傍晚的夜市逐漸熱鬧起來,小販們已經(jīng)陸陸續(xù)續(xù)推著小車、支開了棚架。路上還不至于太多人,對于夏日來說,這樣三三兩兩行走的密度倒是很不錯。
露天部分是艋舺夜市,路上兩旁都有攤販,賣的各種小吃,魷魚干、切好的水果、糯米腸,還有各種番薯餅,一路下來香噴噴。有趣的是,當(dāng)你不知道哪里好吃的時候,必定會找最多人排隊那家就對了。比如龍都冰室,經(jīng)常排隊排到馬路邊,滿滿一碗八寶冰,必須要吃得快,才趕得上沙冰融化的速度。吃得慢一點,身旁早有人在旁邊等著候著。
另一邊華西街也是,因為有棚頂,這里的傳統(tǒng)美食更多,小餐館、中餐廳、各種以蛇、雞、海鮮為主題的餐廳都有。源源不斷的人潮帶動著各種小吃攤販的聚集,臺南碗粿、擔(dān)仔面、鹵肉飯、愛玉冰、燒酒蝦……也夾雜著一些休閑按摩的場所。作為臺灣第一個觀光夜市,這里會告訴你什么是“歷史”,多數(shù)的店面都有著30年以上的年份,有的甚至有50年。別以為這些老餐館都很貴,事實上,臺北的消費還是很超值的,分量也不小,可以用實惠來形容。
臺北吸引人的地方不僅在于美食,還有那種自在的生活節(jié)奏。從這里走不遠(yuǎn)便是西門町。三毛在《傾城》里就說過,“臺北的日子仍然是擠著過,很擠,即使不去西門町,它也一樣擠?!边@里是年輕人的世界,零食的、服飾的、餐飲店,巨大的霓虹燈一閃一閃,熙熙攘攘。夜晚的西門町,熱鬧、繁華,這段忠孝西路以南至成都路的地段,原本也屬于艋舺,不過現(xiàn)代人卻把它們視為“西門町”。
各種香味在西門町里相互流竄交融,臺灣的不少美食也深受日本的影響,比如串燒,用上木炭鹽燒烤,師傅對于火候的把握與調(diào)料的配制都很有心得,日式醬油、蒜泥、糖和各種秘方調(diào)出的蘸醬,在夜晚一直散發(fā)著誘惑的香氣。走近一看,哎喲烤雞皮,嗯,還是再看看吧。
因為總是會有更好吃的,比如晚上10點才開門的阿財虱目魚肚。它位于內(nèi)江街,一條安安靜靜的街上,每到9點來鐘,還沒開門便聚集了人群,慢慢形成一條隊伍,9點45分左右,店員拿著巴掌大的餐單從小門走出來,讓排隊的人兒陸續(xù)下單,拽在手里,這樣一坐下就可以馬上做菜。
到了10點,鐵閘卷起,老板阿財就會把象征開業(yè)的摩托車推出門外,大家魚貫而入,儀式感很強。我想起了順德的豬雜,也是晚上開門,大家分工合作,一個搶著占座,一個涌到桌臺上,先把豬內(nèi)臟挑好,冒著熱氣的粥、白灼豬腸等等不一會兒就能上桌。
內(nèi)江街本來是游戲機室很多,阿財虱目魚肚也因為瞄準(zhǔn)了這幫年輕人而開的,想不到做出了名堂,如今機室風(fēng)光不再,倒是夜宵這個節(jié)目保留下來。虱目魚自然是這里的招牌,無論紅燒還是清湯,魚肚鮮香嫩甜,還有蔭絲蚵,比常規(guī)的蠔仔煎好吃得多。不過Gary告訴我,這里的鹵肉飯才是一絕。鹵肉飯之于臺北,大概是云吞面之于廣州吧,看來小小一碗,功夫卻不少。臺灣人愛鹵肉飯到什么程度呢?大概就是為了它可以舉辦一次的“鹵肉飯節(jié)”吧。所謂的古早味,都濃縮在這一碗里面。據(jù)說選材是用豬腹部的三層肉和頸肉混搭,手工切塊加蔥蒜以及10多種藥材秘制而成,加上肉塊較普通的大,切得均勻且不肥不膩,一口咬下去,又稠又香。舒國治先生在《臺北小吃札記》里面寫道,“鹵肉飯的肉必須切成小條,肥、瘦、皮皆在那一小條上,澆得白米飯頂,危顫顫抖動方成?!闭f的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一個有心思的老板,大概就是會將所有的深情都濃縮在這個小店吧。
在臺北的夜里,吃過夜宵,我們選擇到誠品打卡,風(fēng)花雪月是臺北是少不了的。走累了,進(jìn)誠品里透透氣,翻翻那書墻上的雜志,也是開心。這是一個悶熱潮濕的夜晚,在敦化南路慢慢挪回敦化北,回頭看到的是101大廈,身邊又能鉆進(jìn)古老的街巷里……看似反差的生活,連接著過去和節(jié)奏不太快的現(xiàn)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