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晗
摘 要 望都二號漢墓出土的彩繪石枕形器,在之前很少發(fā)現(xiàn),繪在石器上的升仙圖生動反映了漢代“羽化升仙”的思想, 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對望都二號漢墓的歷史背景、石器彩繪圖反映的思想觀念和影響略加探析,得出東漢晚期繪畫藝術風格在前人影響之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開啟魏晉之先河。
關鍵詞 望都二號漢墓 石枕形器 祥瑞 羽化成仙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識碼:A
1望都二號漢墓歷史地理概況
望都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平原,西靠太行山,漢屬中山國,望都因“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以為名” ,望都因堯母故里而聞名。望都二號漢墓位于城東二里,所藥村東,為東漢晚期墓。于1955年4月開始清理,9月結束。其墓室為多室磚墓,墓室墻壁繪有精美壁畫但破壞嚴重,存有豐富的隨葬遺物,其可分為:陶、銅、鐵、玉石、骨、貨幣、買地券等類,其中陶器最多,共170件,并且大量陶器繪有云氣飛鳥紋飾。
2石枕形器彩繪圖評析
兩件彩繪石枕形器,形狀相同。器形平面為長方形,橫斷面為六角形。石器由十二塊長方形石板和三塊六角方形石板組成。石板的兩面都繪有彩畫,內容為云氣、鳥獸、四神,以及神話故事。整個彩繪圖的題材內容圍繞著神話故事和祥瑞符開展,其中的三塊六角形石板位于石器的中間和兩端,內容成為一個獨立單元,描繪了一幅羽化升仙圖。中間石板用彩色線條分成了兩層,上層是升仙的終極目的地,即神仙世界,以云紋裝飾背景,西王母位于上層正中,頭戴勝,四分之一的側臉看向下層玉兔奔來的方向,其左右分別跪坐兩名侍女,右側邊端的是鳥首人身的羽人,呈跪地獻草的狀,其前的侍女同樣手持仙草看向西王母的方向,左側兩名侍女與右側結構一樣,跪地獻草。下層左上角,一只玉兔奔騰在云氣生成的Z字型爬梯上,看向西王母所在的宮殿,身后墓主人駕車奔騰在由云紋構成的虛擬世界中。另一面的繪畫結構與西王母圖一樣,上層東王公拱手盤膝而坐,兩邊站立著侍從,下層三個騎士各騎馬、鹿身披氅衣,左手執(zhí)轡,右手揚鞭,在云氣中開道奔馳。兩端石板圖案相同,位置相向,外面繪雙鳳含仙草圖,里面繪“四神”圖,形態(tài)各異,玲瓏活現(xiàn)。整幅圖畫采用平涂畫法,先用墨線勾勒輪廓,再填加紅色和黃色,筆墨線條流動,合乎運動規(guī)律。
石枕形器彩繪圖,充分顯示了墓主人羽化升仙思想,畫面繪有羽人、玉兔、鳳鳥、仙草、朱雀、白虎、龍、馬、鹿等多種圖案,漢人將這些看作祥瑞的征兆,負載墓主人羽化升仙。羽人,即體生毛,雙臂變?yōu)橐?,能飛臨仙境的得道升仙者,羽人應該是介于仙境和人間的長壽使者,與大多數出現(xiàn)的人首鳥身的羽人形象不同的是,這里的羽人則是保留了鳥首,幻化成了人形,手持仙草,頗具浪漫主義色彩,這樣的鳥首人身形象在漢代畫像石中也出現(xiàn)過,如在東漢晚期山東嘉祥村祠堂畫像石中的羽人獻仙草圖。
靈魂升天的使者鳳鳥和玉兔,古人經常將玉兔與月亮聯(lián)系在一起。玉兔即月兔,象征著月亮,漢代道教的陰陽學,將西王母看作陰的象征,將月亮視為陰,在漢代繪畫中玉兔常伴西王母左右,呈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一種是搗藥形象,另一種是奔騰形象,石枕形彩繪圖中,玉兔頭四十五度向上與西王母側臉向下不期而遇,似乎一方在等待另一方,畫面簡單頗具故事性。畫中另一名使者鳳鳥,鳳乃百鳥之王,是傳說中一種神鳥,具有祥瑞之意。繪者用鳳鳥代替青鳥,行使取食和信使的職能。傳說中三青鳥居于三危山,“為西王母取食” 。
羽化升仙所乘的交通工具選擇了速度快的仙鹿,“黃帝時,西王母使使乘白鹿,獻白環(huán)之休符,以有令方也” ,由此可看出鹿乃仙人坐騎,并可以實現(xiàn)空間的位置轉換。天馬即“龍翼而馬身” ,傳說中的天馬可以“上躡浮云,晻然而上馳”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仙鹿和天馬便成為墓主人進入理想世界的最好選擇。 升仙的守護者“四神”即朱雀、玄武、青龍、白虎?!?蒼龍、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靈, 以正四方” ,四神鎮(zhèn)守四方,漢人將他們看成祥瑞之神來鎮(zhèn)守宅地,引入道教神學體系之后,便成了神仙的防御衛(wèi)士,在墓葬中則成為了羽化升仙的守護神。
除了各式各樣的奇靈異獸之外,整個畫面背景都繪有云氣,也就是渲染環(huán)境的祥云瑞氣,云的故鄉(xiāng)是天,漢代受到天人感應的影響,所以將云視為天的祥瑞之氣。在漢代的繪畫藝術中,人們就將云氣抽象為規(guī)范紋飾來裝點畫像,去營造一個虛幻的神話世界,等待死去的墓主人靈魂重生。
3羽化升仙思想的內涵及其影響
仙人能飛升變化, 故謂成仙曰羽化。羽化是升仙的途徑即欲登仙,先羽化。羽化升仙思想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發(fā)展興盛于兩漢。東漢時期,靈魂不死思想進一步發(fā)展,道家學說在神仙方術的基礎上,吸收儒家天人感應思想和當時流行的讖緯之學,形成了以長生不死和得道成仙為核心的道教學派,這些便成為羽化升仙思想的基礎和土壤。
羽化升仙思想是厚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人認為“墓者, 鬼神所在, 祭祀之所” ,鬼,代表了陰間,神,代表了仙界,所以便將墓葬作為引魂的重要場所,因此,不管是在墓室的墻壁上還是隨葬品中到處可見蘊含升仙思想的祥瑞圖像和神話故事。在這些羽化圖像中表達升仙的方法很多,可乘仙禽異獸,亦可徒步云間。理想的仙界環(huán)境和人物造型也豐富多彩,有居住昆侖山的西王母和其配偶東王公,也有擬人化的風雨雷電。負載升仙的工具多種多樣,天馬、仙鹿、玄武、青龍,大鳥和九尾仙狐等圖,這些升天的工具預示著祥瑞,辟邪鎮(zhèn)兇,守護四方。不管這些繪畫形象如何變化,升仙的愿望不會變。
石枕形器彩繪的羽化升仙圖,清晰地表達了墓主人升仙的愿望。從繪畫題材看,望都漢墓的壁畫和隨葬遺物與山東漢代畫像石、河南漢代壁畫風格有相似之處,這說明望都漢墓石枕形器彩繪中的升仙思想與山東文化和中原文化一脈相承。從繪畫技法上看,石枕形器的彩繪方法采用勾線平涂方法,與墓中壁畫的方法相似,但卻不完全相同,壁畫在勾勒平涂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沒骨畫法,整體來看與西漢時期的勾線平涂相比是一個發(fā)展和進步。結合其它的隨葬品和壁畫綜合分析,相比于西漢,東漢晚期漢墓繪畫對于線的運用變得流暢和自然,人物造型的塑造更加生動,題材的處理趨于靈活。endprint
4結語
望都二號漢墓墓室內繪有完整壁畫,存有豐富的隨葬品,但是由于墓室的坍塌和多次被盜,造成大量文物破壞,從殘存來看,壁畫的內容與望都一號漢墓的壁畫結構和內容大致相同,除了反應現(xiàn)實生活的屬吏圖和家禽圖,在墓頂還出現(xiàn)了大量的云氣和鳥獸圖案,與石器彩繪圖案內容相似,表達了墓主人升仙的愿望,這正是東漢末期黃老升仙思想與神仙方術體系的融合。望都一號和二號漢墓大量的壁畫遺存和精美的隨葬遺物可以看出墓主人絕非一般平民百姓,其生前必是身份地位尊貴之人,墓主人將自己的陵墓選擇在望都也有其歷史文化的淵源。望都以堯母-慶都而聞名,在這里流傳著許多關于堯母的美麗傳說,形成獨具特色的堯母文化,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的堯母故里,也許便是兩位墓主人將陵墓選在望都的初衷,既契合了墓主人求仙的愿望,也為羽化成仙尋找一點現(xiàn)實的依據。
注釋
班固撰,顏師古校注:《漢書》卷28下《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460頁,張晏補注。
歐陽詢主編:《藝文類聚》卷91《鳥部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577-1578頁。
李昉:《太平御覽》卷960《獸部》引《瑞應圖》,《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影印本,子部,第二九七冊,第889頁。
班固撰,顏師古校注:《漢書》卷22《禮樂志》,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976頁,應劭補注。
班固撰,顏師古校注:《漢書》卷22《禮樂志》,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977頁,蘇林補注。
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卷3《未央宮》,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60頁。
黃暉:《論衡校釋》卷23《 四諱篇》,北京,中華書局, 1995年,第972頁。
參考文獻
[1] 陶莎.論大連營城子漢墓壁畫與“羽化升仙”思想觀念的傳播[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0,12(02).
[2] 北京歷史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編輯.望都漢墓壁畫[M].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5:1-11.
[3] 李叔還.道教大辭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519.
[4] 張健偉.關于漢代墓室壁畫技法的研究與梳理[J].裝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