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乃 武
(河北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河北 保定 071002)
2017-07-10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周合葬與社會結(jié)構(gòu)變遷研究”(編號:15BZS033)。
顧乃武(1971—),男,河北灤縣人,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化史研究。
顧 乃 武
(河北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顓頊;高陽氏;夏氏族
學(xué)界對夏族起源問題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其中,田繼周認(rèn)為,夏族形成于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五帝時期,夏朝的建立是夏族形成的標(biāo)志及族名的來源[1]。沈長云認(rèn)為,“夏”在高辛氏之前即已存在,但這里的“夏”并不是“夏族”而是“夏氏族”[2]。“五帝時期”是個漫長的歷史階段,民族與氏族也具有嚴(yán)格的內(nèi)涵差異。就將夏氏族起源推斷到高辛氏之前,并對夏族與夏氏族概念加以區(qū)分而言,沈長云的研究較田繼周的研究更進一步。但高辛氏之前至少包括五帝中的黃帝、顓頊兩帝,沈長云所言夏氏族的起源時間仍有繼續(xù)探討的余地。
中國古代帝王的形象有“復(fù)表”“臨表”“泰表”等,其中“泰表”為“載干”之相[12]第53冊,881。《說文》釋“載”:“椉也。乘者,覆也。上覆之則下載之,故其義相成。”[13]727古代學(xué)者認(rèn)為“載”與“戴”相通[14]第0457冊,11,顓頊就有“戴干”的“泰表”:“黃帝龍顏,顓頊戴干,帝嚳駢齒,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陽?!盵15]108“顓頊戴干”中的“戴干”,應(yīng)同“龍顏”“駢齒”“八采”等相似,是對帝王特定體貌特征的描繪。
《史記·五帝本紀(jì)》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盵19]45據(jù)此,顓頊、嚳、堯、舜應(yīng)為帝“名”,高陽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應(yīng)為“國號”(族稱)。司馬遷所言的“國號”之變,應(yīng)是我們所言的五帝時期,隨著氏族之“德”的變化,氏族稱號隨之有變的現(xiàn)象。如此,“高陽氏”就是顓頊的“國號”即族號,“顓頊高陽氏”本是“顓頊為高陽族人”之意。
注釋:
③④參見曹定云《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見證》(《中原文物》,1995年第3期,第70頁)、李學(xué)勤主編《字源》。
⑤這一冬字中的日字素局限于帶有一“橫線”的“框架”之中,它表達的可能就是太陽離地平線最近,高度角最低、日光最暗之意,是和“日在頭上止”的意蘊正好相反的“冬至日”,后世的“冬季”可能也是由“冬至日”引申出來的字意。
⑥見葉玉森:《殷墟書契前編集釋》(《甲骨文獻集成》第5冊,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版,第388頁);劉鶚《鐵云藏龜》(《續(xù)修四庫全書》906冊《史部·金石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頁第2片)。
[1]田繼周.夏族的形成及更名漢族[J].民族研究,1990(4).
[2]沈長云.華夏民族的起源與形成過程[J].中國社會科學(xué),1993(1).
[3]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沈兼士.陳寅恪先生來函[M]//沈兼士學(xué)術(shù)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5]曹定云.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見證[J].中原文物,1995(3).
[6]李學(xué)勤,主編.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7]馬正騰.甲骨文異體字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xué),2010.
[8]商承祚.殷契佚存[M]//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1.
[9]葉玉森.殷墟書契前編集釋[M]//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1.
[10]孫海波.甲骨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1]商志香覃,編.商承祚文集[M].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2004.
[12]鄭玄.周易乾鑿度[M]//文淵閣四庫全書·經(jīng)部.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3]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4]惠棟.易漢學(xué)[M]//王云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15]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6]徐復(fù),主編.廣雅詁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17]陳久金.天干十日考[J].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1988(2).
[18]周祖謨.廣韻校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9]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0]楊雄,撰,司馬光,集注.太玄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8.
K21
A
1672-3600(2017)11-0078-04
【責(zé)任編輯:韋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