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志
摘 要:有效地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操作活動,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而且會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適度有效的操作活動,會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且理解透徹。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手腦并用,興趣盎然,既克服了數學概念的枯燥乏味,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又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力。
關鍵詞:有效操作活動;恰當的內容;目標明確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從動作開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可以使信息不斷地刺激細胞,促使思維活躍,便于儲存和提取信息,同時易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币虼?,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應該重視操作活動,用操作活動啟迪學生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在操作中得到發(fā)展。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笨梢姡瑒邮植僮鲬蔀樾W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那么如何有效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操作活動呢?根據幾年來的一線教學經驗,我認為應具備以下幾點。
一、操作活動要選擇恰當的內容
動手操作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有它無與倫比的自身優(yōu)勢。
但是并非所有的內容都要動手操作,我們應在把握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出適合自己學生的操作活動。選擇操作活動的內容,必須緊扣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的重點或者難點展開。
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三角形的面積》時,就讓學生進行有效操作活動,探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就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而且在操作時必須伴隨著一定的思維,才能達到操作目的。
二、操作活動前要做好充分準備
教師的預設、組織引導,對學生的操作效果至關重要。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操作活動的經驗比較少,這時候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周全考慮。因此,教師課前應指導學生做好操作活動的一切準備。
1.教具、學具的準備。教師應檢查學生的學具的準備是否緊扣活動要求,學具是否齊全。
2.操作活動要求的準備。為了確保操作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要出示準備好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項,讓學生讀懂,明白自己在操作活動中的任務,方可有序進行。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猜一猜》時,出示了準備好的游戲要求:
(1)在自己的位置上,每人拋五次,把相對應的結果用打“√”的方式,填在書中73頁的表格中。
(2)以四人為一組,組長負責匯總每種情況出現的次數,填在小組匯總表中。
三、操作活動的目標要明確
任何有效的操作活動,必須有明確的操作目標。因此,學生在動手操作前教師必須明確操作的任務,需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防止操作時流于形式。只有這樣,學生的操作才會有針對性,內容集中,以便達到有效教學。
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分一分(一)》中的操作活動時,我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
師提出活動目標:
1.你能找出這張紙的■嗎?并涂上顏色。
2.你還有不同的折法嗎?
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達到讓學生認識■等分數的意義。通過學生不同的折法,讓學生感受到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這張正方形紙的■。
四、操作活動中教師要及時、有效地指導
由于小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在操作活動中有個別學生會遇到困難,這時教師的及時指導尤為重要。
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的《圖形中的規(guī)律》時,設計了這樣的操作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擺十個連續(xù)的三角形。
探索1:需要多少根小棒?
探索2:三角形的個數與所需小棒根數之間的關系,用算式表示出來。
學生在探索第二個目標時,有的小組出現了困惑。這時需要老師及時的點撥,我是這樣引導的:
師:擺十個連續(xù)的三角形需要21根小棒,你是怎么得到21的?
生:數的。
師:要擺很多個連續(xù)的三角形,需要知道用多少根小棒,如果用數的方法,那不是太麻煩了嗎?
學生認同。
師:你們再擺一擺,這次邊擺邊觀察,先擺好一個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先用筆記錄下來,擺第二個三角形需要增加幾根小棒,再用筆記錄,擺第三個呢?
經過我的適時點撥,這組學生邊擺邊記錄,很快得到了一個算式:3+2+…+2=21。
五、操作活動后要引發(fā)學生思考
簡短的操作活動不僅讓學生發(fā)現了新知識,還可以探索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通過操作活動發(fā)現的規(guī)律,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是終身的。在每次操作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總結反思,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總結自己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得到的收獲,并不斷總結操作經驗,引發(fā)更有價值的深層思考。
總之,有效地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操作活動,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而且會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適度有效地操作活動,會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理解透徹。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手腦并用,興趣盎然,既克服了數學概念的枯燥乏味,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又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顏景山.有效上課[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