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述征
我懷著無限懷念的心情寫下這篇往事??箲?zhàn)前文化教育最發(fā)達的省當推浙江、江蘇,但這兩省在抗戰(zhàn)時期先后都淪陷于日寇之手。這時,文教最發(fā)達的省當推曾出現(xiàn)過“曾左彭胡”四大名臣大儒的湖南省。
當時,湖南有75個縣和一個省會長沙市。為便于管理,國民政府將其劃為11個專署,每一個專署設一個專員及三四個科室。同時,每個公署設立不同專業(yè)的公立職業(yè)中專一所。此外,還設立了若干公立普通中學和護士學校。
當然,除了這些公立學校外,湖南還有一些著名的私立中學,如明德、岳云、雅禮、長郡(男校),和周南、福湘(女校)等等。
這些公校和私校共同構成了湖南戰(zhàn)時的杰出中等教育系統(tǒng),為抗日輸出了力量,為戰(zhàn)后的中國建設培養(yǎng)了人才。
當時的湖南省省長由第九戰(zhàn)區(qū)司令薛岳兼任,教育廳長是曾與胡適在美國同過學的浙江人朱經(jīng)農(nóng),朱先生有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曾任北大教授和上海教育局長。
湖南的戰(zhàn)時教育在薛岳和朱經(jīng)農(nóng)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績,11個專區(qū),11所中等專業(yè)學校的設立就是成績之一。
例如我曾就讀的第二專署(耒陽)第二職業(yè)學校(商業(yè),金融)以及設在沅陵的第九職業(yè)學校(土木,水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薛岳指派云哥創(chuàng)辦“九職”
湖南省立第九職業(yè)學校,簡稱“九職”,是在1941年秋天創(chuàng)立的,創(chuàng)辦人是我的四兄陳云章,我們弟妹都叫他云哥。
1941年是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歲月,對于湖南人民而言則是頑強抵抗日軍的長沙保衛(wèi)戰(zhàn)的時節(jié)。在那樣艱苦的日子里,湖南還大辦教育,真是令人感動,也說明了湖南軍民對抗日戰(zhàn)爭抱有必勝的信心!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zhàn)開始了,而湖南省立第九職業(yè)學校也開學了。
云哥于1936年畢業(yè)于湖南大學土木系,在創(chuàng)辦“九職”之前,曾在南京國防部城塞局擔任過技佐,參加過修建抗日的碉堡工程。后來又到四川公路局擔任工程師,參加了修建川湘公路和公路橋梁的艱苦工作。另外還在重慶三所學校:四川省立重慶工業(yè)學校、國立中央工業(yè)學校和國立藥學??茖W校擔任過教師。加上他出生于書香門第,從小受到極好的國學教育和熏陶,因此他既有很好的工程實踐經(jīng)驗,又有很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加上扎實的人文基礎和杰出的組織才能,所以是非常好的工程學校校長人選,因此,薛岳指派他去創(chuàng)辦“湖南省立第九職業(yè)學校”。
接受任命后,云哥就趕赴“九職”計劃創(chuàng)建地——“湘西門戶”沅陵,投入到了建校工作之中。在全校教職員工共同努力下,學校很快就在炮火聲中建成開學了,我到現(xiàn)在想起都覺得是一個奇跡。
有“湘西門戶”之稱的沅陵是一座美麗山城,沅水和酉水在那里匯集。背靠青山,兩河交匯,“九職”就坐落在這個美麗幽靜的地方,風景十分宜人。學校大門前是以薛岳的字“伯陵”命名的伯陵大道,戰(zhàn)時這條路非常繁忙,撤退逃難的民眾經(jīng)過這條路繼續(xù)往西,而國軍和少數(shù)美軍也常常在這條路上奔忙。
“九職”校園的規(guī)模不算小,面積有300多畝,中間有一個大操場。主教學樓是一座三層的洋房,名為“大禹樓”,教學樓對面是名為“國藩堂”的大禮堂,側面是名為“睦鄰里”的家屬宿舍,山坡上還建有一座單身宿舍,名為“博學齋”。所有這些房子的名字都是身為校長的云哥起的,無不透露出他的人文觀念。
名師云集,管理有方
家父陳天倪,是著名的國學大家,曾任東北大學、湖南大學、中山大學、無錫國專等多所大學的教授。而他的朋友大多是一代名師,如章士釗、黎錦熙、楊懷中、劉宗向、曾星笠及劉善澤等。而云哥長我12歲,又跟隨家父較多,所以他在這些大家身邊的時間和機會也多,簡而言之,他是在學者堆中長大的,而這些學者也是看著他長大的。例如劉善澤就曾有詩贈與云哥:
論交從古數(shù)劉陳,
分屬通家宜最親。
看汝飛騰吾已老,
當年曾識小麒麟。
由于生長在大師級的人文環(huán)境之中,加之他在大學受的教育及在重慶當教師的工作經(jīng)驗,所以深知一所學校的實力關鍵在于教師的實力,沒有優(yōu)秀的教師,談何優(yōu)秀的學校?他認為師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沒有優(yōu)良的品德是不能做教師的,所以,“九職”的教師都是一些德才兼?zhèn)涞膶W者,如——
數(shù)學家徐爵立,畢業(yè)于湖南大學數(shù)學系,不但數(shù)學功底扎實,而且性格幽默,長于講授,能將被人認為枯燥的數(shù)學講得生動活潑,讓人聽起來津津有味。徐先生還兼任教務處主任,后來云哥離開學校后,徐先生就擔任校長。徐先生還具文才,尤善笑話。曾以包君笑的筆名在當時常德《新潮日報》上發(fā)表“一日一笑”專欄。在“九職”后來搬遷合并到武漢以后,他還于1952年在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編寫了“微積分”教材。
土木建筑專家李植基,1936年畢業(yè)于湖南大學土木系,是優(yōu)秀的土木建筑專家,1957年起至1980年,除了“文革”那幾年外,曾長期擔任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
曾子泉,土木建筑專家,東北大學及中央大學畢業(yè),后來曾擔任湖南省建筑設計院總工程師。
米谷生,武漢大學畢業(yè),土木建筑專家,后來曾擔任長沙市城建局副局長。
周述之,湖南大學畢業(yè),土木建筑專家,后來曾擔任湖南省建筑設計院主任工程師。
陳述元,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是學貫中西的學者,也是一位詩人。后來曾擔任貴州大學教務長和昆明工學院教授。
還有其他各專業(yè)的優(yōu)秀教師多人。
由于“九職”聚集了這么多優(yōu)秀的教師,加之云哥管理有方,所以,“九職”的教學質量一直很好。
“九職”教職工待遇是最好的endprint
“九職”有嚴格規(guī)范的教學制度,以保證教學質量,這點是云哥的追求。但是,那時正值抗戰(zhàn)的艱苦時期,教育經(jīng)費和物資供應都十分困難,而云哥則利用自己在軍政工商各方面的關系,千方百計地做好后勤工作。
首先,在工資方面,“九職”教師的待遇,在那時的同等學校中是最高的。在抗戰(zhàn)時,老師的工資一般是用法幣發(fā)放,但由于戰(zhàn)爭,法幣貶值很厲害,為了減少教職工的損失,學校將工資折合成大米發(fā)給大家。如,我的工資就是一擔米,大約是120斤。沅陵系山區(qū),難種稻米,當?shù)乩习傩斩嘁约t薯和玉米做主食,要在當?shù)刭I大米很困難。但云哥與當時駐在常德的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章、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王耀武等高級將領有深交,他們常有軍糧船往返于常德與沅陵之間,于是云哥就去常德采購大米,然后搭乘軍糧船,運到學校,以解決教職員工工資和全校師生的生活問題。那時,沅陵的學校不少,包括像雅禮中學這樣從長沙遷來的學校,但是“九職”教職工的待遇是最好的,令他們羨慕。
在學校管理層方面,“九職”采取的是精干、高效的人事政策,全校只有教務、訓育和總務三個處,每個處也只有兩三個人,而且多是教師兼任。我在“九職”的工作是圖書管理員和儀器設備管理員,全校的書籍、報刊、設備儀器都是我一個人管理。全校師生三四百人,包括校長在內(nèi)全職的行政管理人員只有六七人,以現(xiàn)在中國的教育情況來看,似乎不可想象。而且這六七人中,還包括兩名由省政府會計處派下來的會計。那時公營單位的會計都是由上級財務主管部門下派,不歸公營單位本身管,而由會計處直接領導,所以能比較好地杜絕貪污現(xiàn)象。
云哥的學校管理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學校里沒有任何黨派組織,當時的省立學校都有三青團組織,但是“九職”沒有,因為云哥拒絕三青團的進駐。他認為學校就是自由研究學術的場所,所以他反對政治干預,同時也鼓勵和保護學生的思想自由。學生周石麒用英文寫日記,其中有對當局不滿的言論,被人發(fā)現(xiàn)后,有人要處罰他。對此,云哥堅決反對并阻止。
云哥可以說是一個全能的人,在創(chuàng)辦和管理“九職”的同時,他還接管并擴大了霍揆章的《新潮日報》。抗戰(zhàn)勝利以后,他又帶領“九職”的部分師生在長沙創(chuàng)建了湖南省第一家集現(xiàn)代設計和施工為一體的建筑公司“中原興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不過這是后話了。
畢業(yè)生給云哥磕頭,感謝師恩
“九職”在全省招生,招生廣告常常登載在各地的報紙上。考試分筆試和面試,筆試及格后,作為校長的云哥還要親自面試。只有筆試和面試都合格的學生才會被錄取。這在當時的工科學校里,也是絕無僅有的。他的面試內(nèi)容主要是看相貌是否端莊,衣冠是否整潔,言語之間是否有禮貌,是否顯現(xiàn)出流痞之氣。所以“九職”出去的學生都是品學兼有。這種“九職”培養(yǎng)出來的好品德,伴隨學生終生。
兩岸開放探親交流后,有幾位在臺灣的“九職”學生,到長沙后找到了云哥,見面第一件事就是給云哥磕頭,感謝師恩,而且以后每次回大陸探親,必來看云哥。
云哥不但對招生要求嚴格,而且絕對不允許入校考試“走后門”。我本來也想進“九職”讀書,可是云哥認為我基礎不好,根本不允許我參加考試,更不要談“開后門”免試了。他的內(nèi)侄,他太太的親侄子,雖然參加了考試,但由于成績不合格,也沒有被錄取。
由于老師優(yōu)秀,學生杰出,學校管理得法,“九職”在短短的時間里,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學生。例如:
高介華,著名建筑師,大學教授,曾主編《中華建筑》。他還是著名的詩人和作家。
韓伯鯉,武漢大學教授,在“九職”讀書時就被譽為天才,且詩文俱佳。更難得的是,在他任大學教研室主任時,教研室沒有一人被劃為右派分子。
蔣仲蘭,浙江義烏人,曾任交通部主任工程師,為全國的交通系統(tǒng),尤其是海南島的交通系統(tǒng),做出過很大貢獻。
另外,還有武大教授劉孟穆,英年早逝的周石麒以及曾在美國從事飛機制造的連海聲等,都是“九職”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
歲月遠逝,夢里依稀
我是1942年9月到“九職”工作的,一直工作到1945年6月,因考取國立商學院才離開沅陵這座美麗的湘西邊城,離開了“九職”這所令我終身難忘的好學校,那里留有我青春的身影和足跡。
最難忘的是在炎炎夏夜,我們一群年輕人爬上“九職”后面的山坡,躺在草地上,“臥看牛郎織女星”,聽通曉天文的泉哥(曾子泉)講天上的故事,時而晚風陣陣吹來,感到心曠神怡;時而又仿佛聽到前方的隆隆炮響,掛念起前方正在浴血抗日的將士。這些夢幻般的過往歲月,都隨著時間遠逝了。
云哥走了,他的師友及學生,還有和我情同手足的蔣仲蘭也都離去了?!熬怕殹痹缫巡粡痛嬖?,很多歷史文化遺跡都這樣消失了,只留下我這95歲的老人在獨自對空懷念,真是:風云變幻孰能期,得失存亡是與非。九十余年年限事,只從夢里得依稀。
(本文由陳云章之子陳家書協(xié)助整理,感謝石大壯參與收集相關資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