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吉利
互聯(lián)網帶來了種種便利,其中之一就是能讓人們更含蓄、更高級、更多樣化地“裝”。比如在朋友圈里遇到別人的喜事,結婚生娃也好,升學買房也罷,很多人都會隨手點個贊,就當隨禮。過不了多久,“統(tǒng)一回復”四個字就赫然出現(xiàn)在評論區(qū),讓你不得不佩服別人交際廣泛。然而,在屏幕那一端,面對寥寥幾個贊,敲下“統(tǒng)一回復”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數(shù)。
人們一邊聲討“裝”,一邊又無時無刻不在“裝”。小時候,不會假裝愛做作業(yè)的學生會面臨訓斥;長大了,不會假裝愛加班的員工要遭受打壓;打開新聞,不會假裝謙讓的少年被廣場舞大媽趕出了球場。
老實說,我們身邊只有不太裝的人,卻沒有從不裝的人。
為了裝,你都撒過哪些謊
說謊是裝的必經之路,富人要裝窮,窮人要裝富,學霸要裝成學渣,渣女要裝清純,不說幾句違心話是絕對辦不到的。撒謊的成本越低,收益也越低,當成本接近于零時,收益也僅剩下意念的短暫快感。
對著欣賞不來的事物,硬生生擠出來的“我喜歡”三個字,大概是當代人都撒過的一個謊。從星巴克到“1點點”,從諾獎得主的書單到王家衛(wèi)的電影,從民謠到freestyle,小眾文化一撥又一撥襲來,文藝青年站在岸上,張開雙臂迎接。
大眾化是小眾變得爛俗的開始,當《成都》變成口水歌,當倉央嘉措的詩和納蘭容若的詞變成人人厭惡的俗物,就再也裝不下去了,于是大家轉而尋找更能裝的寄托。在這個周而復始的過程中,受傷的是那些始終如一的真愛粉。
網絡是裝的圣地,不同平臺的謊話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
在網易云音樂的歌曲評論里,裝的風格以苦情為主,秀恩愛為輔。男女之間常常因這首歌結緣,聽歌思人,愁腸百結,隔著屏幕都能聞到憂郁的煙草味,這故事也就裝得圓滿了。
在知乎要裝理性,明明怒火中燒,氣急敗壞,也要做出一副心平氣和的討論姿態(tài)來。至于背景資料里的高學歷、高收入以及各種閃光經歷,也少不了水分,要不怎么那么湊巧,一大半社會精英都有時間在知乎答題呢?
直接面對親人朋友的朋友圈,更是“裝”的主要陣地,其中的學問可以參見各類《朋友圈裝×指南》。朋友圈上無傷大雅的謊話,通常也是說者無心聽者無意,不騙財不騙色,騙個贊而已。
在使用社交工具聊天時為了裝撒下的謊,就更不計其數(shù)了:明明說要睡覺,卻去和別人聊天;明明剛剛上車,卻說馬上就到。也許有人會說,自己從來不撒謊,也從來不裝。不知道這群人用沒用過相機美顏功能:雙下巴削尖,黑皮膚磨白,小眼睛撐大,每一張發(fā)在朋友圈的美照,都是為裝而撒謊的鐵證啊。
還有力氣裝,就沒啥大事
當代人愛裝,古代人就不愛裝嗎?當然不是,古人也裝,只是遠沒有今天這么狠。
他們裝來裝去幾千年,無非是抱著鋤頭站在田里,不停安慰自己不當官也挺好的。柳宗元寫過一句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弊鲛r民最開心,當官才沒意思,這也是“虛榮”這個詞最早的出處。不知道是誰被貶官到柳州,難過得死去活來?
古人裝的頂峰,差不多就是君王降生的時候了:劉邦出世雷電交加,趙匡胤出生紅光環(huán)繞,順治皇帝出生芳香滿屋等。雖然自帶音效和燈光,但過于刻意,缺乏想象力,和當代人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我們的“裝”是群體化、現(xiàn)象級的行為,并且有商業(yè)保駕護航。古人沒有“歸隱田園訓練營”,而如今幫助你提升逼格的產品服務遍地都是。大眾媒體的普及不僅沒有讓人們的視野寬闊,反而將很多標準單一化:馬甲線、A4腰成了新女性的標配,男人身上則要有腱子肉,肚子上沒幾塊橫肉的肥宅最好還是留在家里吃泡面吧。
關于美、富有、博學、健康的標準越來越淺俗和標簽化。牛油果、亞麻材質的衣物、性冷淡的裝修風格、名字繁復難記的作家和導演,都成了人們假裝有格調的好工具,騙騙別人,也騙騙自己。
裝的目的,不外乎兩種:要么藏,要么露。但兩者的界限,并不總是那么明顯。明明想要顯山露水,卻假裝遮遮掩掩;越是一無所有,越要高聲喧嚷。小區(qū)里老人們碰面,說起孩子總是這里不好、那里不行,別人越是贊美,他們就越是謙虛。朱熹說:“謙固美名,過謙者,宜防其詐?!逼鋵嵈蠖鄷r候也沒這么夸張,大部分人的裝,只是為了收獲點小小的安全感和自我認同。
在今天,裝的內涵變得越來越豐富,裝慘、裝窮、裝丑各成流派。人們天天掛在嘴邊的“喪文化”,本質不也是一種“裝”嗎?喪的人,內心還是有一點希望的,嘴上裝著頹廢,暗地里還懷有一飛沖天的抱負。真正流落在社會底層的人們,早就沒有力氣去裝了。
互相保護還是互相傷害
裝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有自我保護的意味:緩解懷疑和焦慮,和不夠熟悉的人拉開一些距離,保留隱私,掙點面子。如果就是小小地吹吹?;蛘咦猿叭宕?,那么基本可以確信此人還算心理健康。
但過度的裝,無疑透支著社會信任。越來越多的偽裝之后,“狼來了”效應顯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看誰都在裝蒜,看誰都是虛情假意的嘴臉。真誠傾訴的空間被擠壓得前所未有地小,不管和別人說什么,全背著裝的嫌疑。
裝從來都不只是一個人的事,裝到一定地步就涉及他人了。家長們匆匆忙忙地把孩子塞進各類補習班,甚至在不久前,還出現(xiàn)了小孩子沒有英文名就交不到朋友的怪事。請這些父母捫心自問,究竟有多大程度上只是為了在曬娃的時候,自己裝上一把?
小孩子吹牛顯得可愛,青年人的過分謙虛,就會讓人感到少年老成式的不真誠。等到同學聚會上,一幫成年人裝來裝去,就只剩下丑陋的虛偽和一眼看穿的落魄了。
在裝與裝之間,個體壓力沒有縮小,群體壓力反而被放大了。你有房子我沒有,你有豪車我沒有,你有女朋友我沒有,來不及辨別裝的成分有多大,內心早就被酸澀填滿。而裝的一方也承受著巨大的拷問,收獲渺小又虛妄的滿足。一次次裝下去,簡直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打法。
直播為什么能火遍大江南北?很大原因是其中有很多人不做作,也就是不裝。對著鏡頭吃飯睡覺,下地干活,說一些不能再俗的大俗話,裝久了觀眾們樂在其中。但關掉電腦,該裝還是得裝下去。大喊國王沒穿衣服的小孩子可能會被原諒,但說出真相的大人,只會迎來嘲笑、排擠,甚至是拳頭。
必須在領導面前裝,那就對同事少裝一點;必須在父母面前裝,那就在愛人面前少裝點。別讓自己真的變成那個表情包:敞開衣襟,裝得一臉不屑:“來啊,互相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