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寶
紅軍井
李升寶
群峰聳峙,山巒迭翠,環(huán)繞著一片開闊平地。宋之初,清流林畬始祖輾轉(zhuǎn)擇居在此肇基立業(yè),墾荒種地,辛勤勞作,創(chuàng)建家園。直至抗日戰(zhàn)爭時期,才有福州、平潭沿海等地淪陷區(qū)人民千余眾在此避難,躲避強盜的掠劫,并在此創(chuàng)建中心農(nóng)場,開墾荒漠之地,興木置業(yè),開拓深山之間的一派新天地。這偏隅之處卻有一口不同凡響的水井,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從不枯竭,供村人飲用,卻在80余年前,連續(xù)3次,顯出至今未曾被揭開謎一樣的獨特奇觀,村人稱之為紅軍井。
紅軍井位于清流縣林畬鄉(xiāng)舒曹村社公塘,是圓形石砌古井,井水清冽,備受村人呵護,井寬直徑1.5米,深不足2米,何時所建,未見諸文字記載。
1930年1月,古田會議之后,毛澤東率紅四軍第二縱隊首次進入“路隘林深苔滑”的清流境域,14日宿營于林畬塘崛,進軍途中毛澤東曾書寫氣壯山河的光輝詞篇《如夢令·元旦》。傳說翌日清晨,村民到井邊挑水,原清冽的井水卻從井底翻涌出汩汩聲響,滿井艷紅。接二連三挑著水桶來井邊挑水的村民,愣怔地佇立井前,彌望這鮮有的鮮紅之水,惶悚、迷茫。消息傳開,四村八里的人們趕來觀看,只見井水從井底翻涌著朵朵鮮紅的浪花。似是蛟龍出井,竟持續(xù)七日,才復(fù)歸原狀。
村民未見過紅軍,不知紅軍性質(zhì)。從前從林畬過境的軍隊燒殺搶掠,群眾恨之入骨。而紅軍宿營林畬卻敬民愛民,四處刷寫標語,向群眾宣傳,令人欽敬。也許古井是對紅軍的歡迎,才傾吐生命來源的激情,林畬村人如是闡釋。
清流縣林畬鄉(xiāng)毛澤東銅像(新華網(wǎng) 王雄 攝)
古井隱藏林畬山村,與其他古井無多大差異,直到當今依然為村人飲用。它的古樸自然,似仍有“馬蹄聲碎、喇叭聲咽”的嘆婉,紅色基因依然在山村傳承,尤其是偉人舊居詒燕第,曾經(jīng)的艱辛、曾經(jīng)的奮斗、曾經(jīng)的期盼,如古井之水從不停歇,一代代傳承。
(作者單位:清流縣方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