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成因是一個復雜的課題,本文從“密度平衡橢球體理論”關于地殼運動動力來源的基本原理出發(fā),通過對中國西部和汶川地區(qū)地殼密度結構和P波的分析,從區(qū)域板塊運動和汶川地區(qū)二極構造運動兩個層次,從平面上和垂向上差異性,對汶川地震形成機制進行了探討。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了8級大地震,面波震級達8.0Ms、矩震級達8.3Mw(根據(jù)美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的數(shù)據(jù),矩震級為7.9Mw),地震烈度達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多個亞洲國家。北至北京,東至上海,南至香港、泰國、臺灣、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有關汶川地震的研究各方面的成果已發(fā)表論文達數(shù)萬篇,可謂數(shù)量巨大,但主要都從地震特征、應力場特征、構造地質(zhì)等角度進行探討,而關于汶川地震成因,主流意見認為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地震。高原物質(zhì)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qū)突然釋放。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四川特大地震發(fā)生在地殼脆—韌性轉(zhuǎn)換帶,震源深度為10km~20km,與地表近,持續(xù)時間較長,因此破壞性巨大,影響強烈。
地殼運動的動力來源是什么?一般理論都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本文在分析研究了本區(qū)地殼結構特征的基礎上,從密度平衡橢球體理論[1]出發(fā),對汶川地震產(chǎn)生的動力來源等成因問題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
區(qū)域條件
區(qū)域地殼結構特征
四川省汶川縣位于羌塘-揚子-華南板
塊[2]中部,即二級構造單元揚子陸塊與可可西里-巴顏喀拉中生代造山帶接合部(圖1)——龍門山推覆帶(龍門山走滑斷裂)。
由圖2可知,中國西部由西昆侖山、塔里木盆地、天山到準喀爾盆地,密度存在分帶現(xiàn)象,西昆侖山小于南部密度和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天山的密度大于準喀爾盆地,準喀爾盆地密度小于阿爾泰;同樣由圖3可知,由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祁連山至河西走廊也存在密度分帶;由圖4可知,由準噶爾盆地、天山、吐-哈盆地、祁連山、柴達木盆地、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龍門山-大巴山至四川盆地也存在密度分帶。
區(qū)域運動特征
1)地殼水平運動的動力來源。根據(jù)密度平衡橢球體理論,如圖5所示,P點地球自轉(zhuǎn)產(chǎn)生的慣性離心力F、F點切向分量F1和法向分量F2分別為:
圖5 地球表面p點受力分析圖[1]
(1)
(2)
(3)
其中:r——P點到自轉(zhuǎn)軸的距離;——地球的自轉(zhuǎn)角速度;m——P點的質(zhì)量。
對于P點的引力G、P點切向分量G1和法向分量G2分別為:
(4)
(5)
(6)
其中:M——地球的質(zhì)量;K——萬有引力常數(shù)。
G1方向指向極點,故為向極力;G2與F2的差為P點的重力。
如果P點密度發(fā)生變化,則質(zhì)量變化為m+△m,由質(zhì)量增量△m引起的G1和F1的
變化和
由式(5)和式(2)可得:
(7)
質(zhì)量變化一般有地幔物質(zhì)轉(zhuǎn)化為地殼組成物質(zhì)(巖溶侵入)和沉積作用,即△m為正值,再者,地殼物質(zhì)轉(zhuǎn)化為地幔物質(zhì)(地殼底部融熔作用),地殼物質(zhì)的剝蝕(風化剝蝕作用),即△m為負值。
具有一定自轉(zhuǎn)速度、一定密度的星體,經(jīng)過長期的旋轉(zhuǎn),必然形成具有一定扁率的平衡橢球體。地殼局部質(zhì)量變化時,將產(chǎn)生水平運動,當質(zhì)量變大時將緩慢的向極點運動,變小時將緩慢的向赤道方向運動。
2)板塊運動方式。由圖2至圖4可知,塔里木板塊與羌塘-楊子-華南板塊接觸段,塔里木板塊密度小于羌塘-楊子-華南板塊密度,因而,根據(jù)密度平衡橢球體理論,塔里木板塊具有向赤道運動趨勢,而羌塘-楊子-華南板塊具有向北極運動的趨勢(圖6),從而形成了西昆侖山脈。
羌塘-楊子-華南板塊與柴達木-華北板塊接觸段(圖2),北部密度大于南部密度,因而,羌塘-楊子-華南板塊有向赤道運動的趨勢,柴達木-華北板塊有向北極運動的趨勢,從而形成了柴達木盆地。
圖6 中國西部板塊運動方式簡圖
紅色箭頭為一級板塊相對運動方向,藍色箭頭為二級構造單元相對運動方向;紫色為一級板塊,褐色為二級構造單元;多色折線為布格重力反演解釋剖面
汶川地震形成機制
P波特征
龍門山走滑斷裂主要由汶川—茂汶斷裂、光光山斷裂、陽平關—青川斷裂、康縣斷裂等組成[4]。由圖7可知,龍門山走滑斷裂為P波突變帶,西部青藏高原的P波明顯大于東部四川盆地。汶川地區(qū)地震源基本分布于P波等值線密集區(qū)。
圖7 穿過汶川地震震源區(qū)的P波速度垂直剖面[6]
WMF,汶川-茂縣斷裂;YBF,映秀-北川斷裂;GJF,灌縣-江油斷裂;
白色圓點代表沿剖面±20km范圍內(nèi)重新定位后的余震在剖面上的投影
地殼密度特征
四川盆地密度與龍門山-大巴山存在明顯差異,羌塘-揚子-華南板塊的二級構造單元可可西里-巴顏喀拉中新生代造山帶密度大于四川中生代盆地,四川盆地密度自上而下這2.6t/cm3、2.8t/cm3、2.67t/cm3、3.3t/cm3,龍門山-大巴山地殼密度分別為2.8t/cm3、2.67t/cm3、3.3t/cm3。
因而,龍門山-大巴山一帶,平面上表現(xiàn)為四川中生代盆地與可可西里-巴顏喀拉中新生代造山帶存在地殼結構差異,同時在垂向上兩者之間也存在地殼密度差異。
地殼運動特征
對比圖7和圖4,龍門山走滑斷裂P波突變帶和地殼密度突變帶相對應。進一步表明該帶為地殼結構變化帶。因而,根據(jù)密度平衡橢球體理論,四川中生代盆地具有向赤道運動趨勢,可可西里-巴顏喀拉中新代造山帶具有向北極運動趨勢(圖6中藍色箭頭)。
由于印度板塊向青藏高原俯沖,而羌塘-揚子-華南板塊有向赤道運動方向的趨勢,羌塘-揚子-華南板塊的二級構造單元四川中新生代盆地是構造運動相對穩(wěn)定單元,而西部可可西里-巴顏喀拉中新代造山帶為構造運動相對活躍單元,作為二者的結合部的龍門山走滑斷裂必然是地殼應力聚集帶。
在龍門山走滑斷裂深20km處同樣是P波和密度突變帶,所以,本區(qū)的地震震源深度一般都在20km左右。
結論
根據(jù)密度平衡橢球體理論汶川地震的發(fā)生是區(qū)域、局部地殼結構特征所決定的:
1)龍門山走滑斷裂四川中生代盆地是相對穩(wěn)定地塊和可可西里-巴顏喀拉中新代造山帶的結合部,為地殼應力聚集創(chuàng)造了物質(zhì)條件。2)岡瓦納板塊的二級構造單元岡底斯中生代-新生代造山帶向北極運動,而相對低密度的羌塘-揚子-華南板塊向赤道運動,因而,在羌塘-揚子-華南板塊西段受到岡底斯中生代-新生代造山帶阻擋,因而,東西段結合部的龍門山走滑斷裂,必然是地殼應力聚集帶。3)龍門山走滑斷裂帶在深度20km左右處同樣存在密度和P波突變,這就決定了地殼應力主要集中在20km深度帶。4)在龍門山走滑斷裂平面上東西兩側(cè)存在著P波和密度差異,兩者存在著相對運動的趨勢,為地殼應力的聚集創(chuàng)造了動力來源。
參考文獻
[1]于雙忠.煤礦工程地質(zhì)研究[M].北京: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1991.
[2]劉訓,游國慶.中國的板塊構造區(qū)劃[J].中國地質(zhì),2015,42(1):1-17.
[3]彭聰.中國西部布格重力異常特征和地殼密度結構[J].地球?qū)W報,2005(5):417-422.
[4]王二七,孟慶任,陳智樑,等.龍門山斷裂帶印支期左旋走滑運動及其大地構造成因[J].地學前緣,2001,8(2):375-384.
[5]侯遵澤,楊文采,劉家琦.中國大陸地殼密度差異多尺度反演[J].地球物理學報,1998(5):642-651.
[6]李志偉,胥頤,黃潤秋,等.龍門山地區(qū)的P波速度結構與汶川地震的深部構造特征[J].中國科學,2011,42(3):283-290.
(作者簡介:蔣向明,中國煤炭地質(zhì)總局水文地質(zh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