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肖
[摘要]花鼓戲《一輩傳一輩》是一部詮釋信義、孝道家風的現(xiàn)代戲,但筆者認為該劇獨特的舞臺結構方式是一大亮點。其一、運用明暗兩條線索交錯推進,使得本不傳奇的故事情節(jié)顯得趣味橫生;其二、以平凡見諸偉大,彰顯主人公石虎身上久違的俠義精神;第三、構筑主題音樂,發(fā)展循環(huán)模式,強化地方戲曲甚至中國戲曲舞臺結構的方式。通過三方面的論述,筆者希冀探索蘊藏在花鼓戲《一輩傳一輩》中的戲曲舞臺新模式。
[關鍵詞]花鼓戲明暗線索主題音樂循環(huán)模式
2017年7月19-20日,由湖南省株洲市攸縣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帶來的大型現(xiàn)代花鼓戲《一輩傳一輩》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傾情上演,成為2017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該劇以“百善孝為先”為切入點,圍繞石源、海英夫妻如何克服困難孝敬終身未娶、孤苦無依的石虎叔叔緩緩展開,高度贊揚了石虎為了承諾寧肯自己打光棍也要撫養(yǎng)石源長大的信義,歌頌了石源、海英夫婦克服重重困難奉養(yǎng)老人的堅持,詮釋了信義、孝道、家風的時代意義,為當代農(nóng)村新風尚建設樹立了榜樣。
花鼓戲《一輩傳一輩》在舞臺整體呈現(xiàn)上,音樂唱腔輕松活潑、方言土語妙趣橫生、民間舞蹈自由歡快,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風味,再加上遠虛近實的田園風光,使人仿佛置于山鄉(xiāng)竹林中,愜飲一杯手制野茶,沁人心脾。雖然,花鼓戲《一輩傳一輩》有諸多的閃光點值得人稱贊,但是該劇最讓我欣賞的是劇目的結構手法,K_X耳目一新。
一、明暗兩條線。結構整出戲
花鼓戲《一輩傳一輩》運用明、暗兩條線索交錯推進,使得本不傳奇的故事情節(jié)顯得趣味橫生。
明線,指的是石源、海英夫妻倆在家境困難的境況下如何處理終身未娶并有撫育之恩的叔叔石虎的“養(yǎng)老問題”。先從明線說起。故事從第一場吉祥喜慶的“壽宴”開始,石源為了報答叔叔石虎的養(yǎng)育之恩,特意為其準備了這場壽宴,不料石虎卻在席間提出要離家去敬老院生活的建議,石虎、石源、海英的內(nèi)部矛盾由此展開,也引發(fā)了對農(nóng)村養(yǎng)老問題的探索。石虎一方面有著安土重遷的傳統(tǒng)觀念,一方面又不忍成為家庭的負擔,決定離家去敬老院度過余生,這是當今農(nóng)村中幾乎所有喪失能力的老人的想法。而石源為了報答養(yǎng)育之恩決定終身奉養(yǎng)石虎,當然他是知道石虎并非其生父的。石源一家經(jīng)濟的拮據(jù)再加上身有腿疾,給石源、海英夫婦的“孝親”之路劃上一個大大的句號。海英(石源妻)在劇中是一個性格逐漸發(fā)展的人物,其人格的塑造是在暗線的推動下逐漸完成的。
暗線,指的是在石虎“養(yǎng)老”問題上的“流言蜚語”,它似一股暗流,不僅推動著劇情的發(fā)展,也作為一種“考驗”凸顯石虎、石源、海英的個人品格。自古以來,鄉(xiāng)村中慣常流言蜚語,挑撥離間,欺人有笑人無,這是任何鄉(xiāng)村題材的作品都無法回避的事實,也是和諧社會的流毒。當石源拒絕叔叔在養(yǎng)老院生活后,不知就里的村民以為石源留石虎是為免費勞動力,旁人的流言蜚語,再加上屈不得的煽風點火,使得女主角海英在村里十分別扭。如果說,這時海英的“孝親”行為是被石源強制壓下去的,并非出自她內(nèi)心愿望的話,那么之后的“孝親”更多的是她自己的選擇。多年以后,當石源不得不將石虎暫時寄居敬老院時,屈不得又出來散播流言,說石源、海英一家要甩包袱,去累贅,當“流言蜚語”迫使劇中知情人解開石虎終身未娶真相的時候,海英的“孝親”則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海英在“流言蜚語”的考驗中戰(zhàn)勝了自己,由被迫走上了主動。
我認為,如果單純是為了報恩,抑或是為了平復村里的流言蜚語,那么《一輩傳一輩》的“孝親”行為只是一種“還債”和“面子”行為,并不值得推崇,也無法體現(xiàn)出“傳”的民風。但是,我們欣喜的看到,該劇中的“流言蜚語”只是作為推動故事一步步發(fā)展的外力因素,是劇中主人公的“孝親”行為的試金石,主人公的“孝親”是優(yōu)良民風傳承下的自主行為,這就具有巨大的教育意義,充分體現(xiàn)了“傳”、“承”的創(chuàng)劇目的。
二、平凡的偉大,久違的俠義
花鼓戲《一輩傳一輩》給我的另一個感動,則是彰顯了在平凡人中蘊藏的偉大精神,在石虎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久違的俠義精神。石虎和石源叔侄倆本無血緣關系,只是因為早年間石虎隨母嫁入石家,石牛(石源的父親)為了這個家英年早逝,石虎受石家養(yǎng)育之恩多年,答應過繼父要撫養(yǎng)石源長大成人。石虎依靠自己的微薄之力承擔起撫養(yǎng)石源的重任,終身未娶。這里我不想細究石虎為什么不結婚生子,打一輩子光棍,那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更何況,在不富裕的農(nóng)村,因家境貧困無法娶妻的現(xiàn)象并不稀奇,再加上石虎的身邊還帶著一個孩子——石源,也許他只能用自己一生的幸福去換取石源的幸福。石虎太渺小了,太平凡了,他的能力也許只能這樣,然而為了一個“承諾”,一份心意,他終身不悔,他的人格是偉大的。這是一場別無選擇的悲劇,也是一場渺小到并不因崇高而為人所傳頌的無奈,惟其如此才能顯出人性中的“俠義”光輝。
談到這里,我突然想起《射雕英雄傳》中的以柯震惡為首的江南七怪,相信絕大部分人不會陌生吧,也許任何稍有家學的武林中人都可以輕松擊敗他們,所以他們要團結起來行俠仗義。那是一個承諾重于一切的團體,為了與丘處機在“醉仙樓”的一個承諾,他們苦苦尋找郭靖七年,付出十八年,死生不改,三流的武功,卻有著一流的人品,惟其如此才能以榜樣的力量培養(yǎng)出郭靖大俠。如果我們說江南七怪迂腐,實際上是我們迂腐,迂腐到不相信平凡人、底層人身上所具有的“信義精神”。
花鼓戲《一輩傳一輩》并不是通過標語和口號,來傳承“孝道”“信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它是一代代人,一輩輩人,一代代一輩輩平凡的人用自己的堅守一點一滴地鑄就的偉大,也許這樣的傳統(tǒng)需要幾百年、上千年的時間才能累積起來,又不知有多少個石虎在歷史的長河中點亮人生的燈塔。在石虎身上,我們?nèi)阅芸吹浇鹩剐≌f中那種“守承諾、重信義”的俠義精神,而這種俠義精神也正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需要的。
三、構筑主題音樂,發(fā)展循環(huán)模式
我認為花鼓戲《一輩傳一輩》最大的看點,就是構筑主題音樂,發(fā)展循環(huán)模式,強化了地方戲曲甚至中國戲曲舞臺結構的方式。花鼓戲《一輩傳一輩》,以方言為依據(jù)衍生出主題音樂,構筑了全劇的音樂風格,而這種主題音樂的構筑是建立在該劇的整體劇種風格基礎上的,通過微變的方式達到和而不同的目的,并以主題音樂套腔模式循環(huán)貫穿不斷地強化劇種風格。
主題音樂貫穿手法,是從西洋歌劇、作曲法中借鑒過來的,在影視劇有大量使用,對強化影視劇的風格和宣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1983年版《射雕英雄傳》的主題曲,由羅文、甄妮演唱《鐵血丹心》中的“鐵血丹心”、《東邪西毒》中的“一生有意義”、《華山論劍》中的“世間始終你好”,三首主題曲在《射雕英雄傳》中作為主題音樂反復穿插在不同的情境中,大大加強了作品風格的建立和傳播,三十多年過去了,其在大眾中的影響力依然不減,周星馳執(zhí)導電影《美人魚》時,仍將“世間始終你好”做主題音樂就是最好的證明。在花鼓戲《一輩傳一輩》中,我看到了這種結構方法的應用,但在具體使用中又注入了新的時代元素,具有更加強烈的時代價值、歷史傳承價值和循環(huán)審美價值。
我不懂音樂,但卻有深切的感受。劇目開場,仿佛聽到似曾相識的旋律,腦海里出現(xiàn)那首《十送紅軍》的民歌,瞬間讓我對這出花鼓戲親切起來,僅此一點就足以讓我記住這出花鼓戲。這段似曾相識的旋律,在情節(jié)的不同階段反復穿插、循環(huán)使用,運用曲辭套腔方式不斷強化其旋律感,使得同一段主題音樂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呈現(xiàn)出或歡快、或悠揚、或婉轉(zhuǎn)、或凄涼、或感動等不同的感情色彩,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一種巧妙的構思,有助于保持劇種的共性,是一個劇種的音樂特色得以持續(xù)傳承的基礎。我大膽推測,構筑主題音樂,發(fā)展循環(huán)模式,也許將會超越戲的本身價值,而成為展現(xiàn)劇種風格的最有效的方式,在今后的地方戲曲中大量使用,從而開拓地方戲曲當代化的新模式。
也許花鼓戲《一輩傳一輩》欲成為經(jīng)典作品,還需要在相當一段時間內(nèi)在舞臺上打磨,但僅就筆者所論述的三點來看,一定會成為一個膾炙人口、常演常新的作品。
(責任編輯:尹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