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學科與跨學科

      2017-11-11 08:44康保成
      粵海風 2017年5期
      關鍵詞:門類跨學科戲劇

      康保成

      為什么需要劃分“學科”

      為什么要劃分“學科”呢?如果用一句話回答,就是:世界太大了,宇宙太廣了,歷史太長了,知識太多了。

      你了解地球嗎?地球的直徑是1萬2千多公里,年齡是40~46億歲。

      宇宙呢?宇宙的直徑可達到920億光年,年齡大約為138.2億歲。

      學者們通常把中國古代分為上古、中古、近古,漢代以前就算上古了。“上古”很古嗎?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楊絳先生活了105歲,周有光院士活了112歲。向上追溯10個楊絳、周有光,我們就回到宋代了,向上20個楊絳,我們就回到“上古”了??梢?,所謂“上古”,在人類幾十萬年的歷史長河中只能算“當代”了,而在地球和宇宙面前,就更加啥也不是了。

      每一個個體的人,他所掌握的知識,對于宇宙、對于地球來說,都是極其有限的。古人面對浩瀚的空間和無垠的時間,發(fā)出過不少慨嘆?!皽婧R凰凇?,這句話真不是說說而已。哪怕你在某一個領域中是真正的“大師”,所掌握的知識,有發(fā)言權的領域,也只不過是一個小角落而已。1983年我報考中山大學王季思老師的博士生,一個親戚知道了,他是學術圈外的人,寫信問我:“聽說你報考的老師很有名,那我到廣州火車站一打聽,每個人都知道他吧?”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本人絕不造假。但是大家知道,不要說王季思,就是王國維,你到大街上打聽一下,看有幾個人知道?據(jù)說,航天員楊利偉返回地球后做過一次內(nèi)部講演,他說:在浩瀚無垠的星際面前,人類依然是孤獨和無知的,只有造物主無聲地注視著我們。

      宇宙太大,學海無涯,人們無奈地把關乎地球、關乎宇宙、關乎人類的所有學問,劃分成不同的學科門類,企圖從某一部位,某一側(cè)面,某一細微之處,來觀察和研究宇宙、地球和人類。當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權威的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英文:Encyclopedia Britannica),又稱《大英百科全書》,誕生于公元1771年。我國的《永樂大典》產(chǎn)生于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比《大英百科全書》早三百多年,但自然科學知識太少,缺乏普世價值,又散失嚴重,沒有產(chǎn)生世界性的影響,但把各門知識分類的意識卻是明確的?!案Q一斑而見全豹”,在許多時候是不得不為之、必須而為之的。然而,人們不僅發(fā)現(xiàn),廣闊無垠的物質(zhì)世界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原子組成,而且原子又可以分為原子核與核外電子,原子核又由質(zhì)子和中子組成,質(zhì)子和中子還可以繼續(xù)再分。物質(zhì)世界如此,精神世界呢?那就更加細微到不可捉摸了!

      先舉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大家知道,兩種不同的語言,例如英語和漢語之間,常常具有不可翻譯性。尤其是詩詞曲一類韻文和成語典故、方言俗語等,如果不是同時精通中英文的外國學者,想要理解、欣賞其中的意境美和深刻含義,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這樣的學者,當他企圖用信、達、雅的標準將其翻譯成英文時,也一定感到力有不逮、束手無策。僅僅在“信”這個層面似乎不難做到,把大致意思翻出來就可以了,但境界和韻味也要翻譯出來就難了?!赌档ねぁ分械摹把U晴絲吹來閑庭院”直譯成英文是:Read the fine silk from leisure garden,再從英文翻回來就成了“在悠閑花園里觀看精美絲織品”的意思,很像是一則房地產(chǎn)廣告?!把U晴絲”,以及《西廂記》里的“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一類詩句,在戲曲中有很多。此類境界和韻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怎么翻譯?還有一些成語典故,看起來只有四個漢字,但其實里面是有一個故事的,而且還蘊含著哲理。例如“刻舟求劍”,僅按字面翻譯,老外肯定會不知所云。最近法國漢學家藍碁(LANSELLE Rainier)教授到中山大學講學,我當面向他請教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他的回答其實不出意料:1、遇到此類問題,用注代譯;2、先進行“語內(nèi)翻譯”,把深奧的古漢語或韻文翻譯成漢語白話文,然后再把白話文翻成外文。這兩種辦法無論哪一種,都如同隔靴搔癢,不能原汁原味地咀嚼品味原作的美和哲理。這使我想起,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各大學巡演時,大學生們聽不懂唱詞,也看不懂湯顯祖的原作,卻看得懂英文字幕。

      中英文兼通的中國學者,情況有所不同,例如葉嘉瑩先生。她的老師顧隨先生是北大英文系畢業(yè)的,國學根底極深,葉先生考入輔仁大學跟顧先生學唐宋詩。畢業(yè)一年后,顧隨先生寫信給葉嘉瑩先生,大意是叫她好好學英文,要能直接看“洋鬼子”的書,方能“別有開發(fā),能自建樹?!比~先生后來學了英文,去了加拿大,旁聽了英國文學的課程,用西方文學理論的眼光看中國古典詩詞,對王國維所說的“境界”的理解果然有了更加深刻而清晰的認識。(參葉嘉瑩《我與顧隨先生75年的師生情誼》,《河北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這是跨學科研究中國文學的一個成功的范例。但我不知道葉先生如何給洋人講解她的體會。

      再舉一個我親身經(jīng)歷的例子。有一次去臺灣開會,一位熟悉的臺灣學者送了她和另一學者合寫的一本書給我,書名是《豫莎劇<約/束>》。我一下子愣住了。原以為自己是做戲曲研究那么多年了,在這個領域里應該不會有讓我一無所知的東西,但這本書是講什么的呢?單從書名,真的是完全不知所云。等打開書閱讀才知道,原來所謂“豫莎劇”,是從莎士比亞的劇本改編的豫?。?/p>

      列舉上面這些例子,無非是要說明人們知識的有限性。毫無疑問,當人們意識到,中國戲劇或中國戲劇史,這個在人類的知識庫中所占份額極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小小學科,其研究對象竟然包括了自上古而下的巫術、儀式、游戲、戲曲(含元雜劇、南戲、明清傳奇、昆劇、京劇、漢族和各少數(shù)民族的地方戲)和話劇,以及儺戲、傀儡戲、目連戲;其涉及的知識包括文學(含外國語言文學和比較文學)、文獻學、藝術學(含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歷史學(文物與考古)、民俗學、宗教學、人類學、建筑學等學科領域的時候,就會明白,任何一個人,都難以獨立完成一部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全新的中國戲劇史。怎么辦?只有再細分。于是戲曲文物、戲曲音樂、戲曲民俗、比較戲劇學、戲劇人類學等新的學科便應運而生。endprint

      總之,所謂“學科劃分”,是人們根據(jù)“隔行如隔山”的實際情況人為地制造出來的。然而,這樣的劃分,既合理,也有弊端。

      當前學科劃分的狀況以及弊端

      現(xiàn)代學科設置產(chǎn)生于西方,這一點人所共知,不多說,只說中國的情況。

      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修訂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2011年)》(以下簡稱《學科目錄》),我國能夠授予學位的學科門類分為哲學、經(jīng)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nóng)學、醫(y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共13個學科門類。每個學科門類下涵蓋若干個一級學科,其中理學和工學以及理工交叉下設的一級學科特別多,不贅舉。就我們熟悉的文學這個學科門類而言,下設的一級學科是三個: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以前藝術學也授文學學位,2011年以后獨立成為一個學科門類,下設的一級學科有: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可授藝術學、工學學位)。

      本來,在一級學科下,還設有若干個二級學科。例如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就有八個二級學科: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在二級學科下通常還設有三級學科或者研究方向。例如中國古代文學下的三級學科,按斷代劃分,可分為先秦兩漢文學,魏晉隋唐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按文體劃分,可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

      顯然,學科劃分的總體趨勢是愈來愈細。細有細的理由,細有細的弊端。細的理由是:以中國古代文學為例,我不知道誰能夠精通從先秦到清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各種文體,以及各時代的作家作品、風格流派、文學運動、社團組織。所以,只有細,才有可能精和深。細的弊端是:中國古代文學各時代各文體之間,有錯綜復雜的聯(lián)系,如果只精通某一時段或某一文體,所謂的“精和深”,就可能異化成盲人摸象。所以有學者呼吁停止把文學史分段的做法,提出要警惕知識的碎片化。回憶起來,章培恒先生等學者早就提倡過古代文學要和現(xiàn)當代打通。近幾年來,教育主管部門也停止了以往以二級學科申報博士點的做法。二級學科正在被淡化,這就是為什么我說“本來,在一級學科下,還設有若干個二級學科”原因。也就是說,在理論上,一位中文系的博士生導師,現(xiàn)在可以同時招收和指導古文字和當代文學等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但在實際操作的層面,卻很難行得通。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韓愈說“術業(yè)有專攻”,俗語云“隔行如隔山”,此之謂也。話說了一圈又繞回來了,因為,我們陷入了一個不可解的悖論,一個很難逾越的怪圈。

      在學科設置和學科劃分方面,我還有如下個人體會,提出來和大家分享。

      第一,對于一般的研究者而言,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國古代史的關系,要比同在一級學科(中文系或者文學院)下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關系更密切,起碼目前的研究狀況是如此。質(zhì)言之,也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中國古代史的一個部分。眾所周知,中國以前文史哲不分。即使西方的學科理念傳入中國之后,王國維、陳寅恪、顧頡剛這些大學者,都兼做史學和文學,而且都做出了不凡的成就。顧頡剛一不留神還成了民俗學家。已故傅璇琮、岑仲勉先生,前者是做古代文學的,但史學功底極深;后者主要是做史學的,但常常以文學家的生平為研究對象。這樣的例子在當代學者中也很多,舉不勝舉。當然,錢鐘書和上文提到的葉嘉瑩先生情況比較特殊。希望今后年青一代的學者能夠突破老一輩的藩籬,都能像錢先生和葉先生一樣,做到古今中外兼通。

      第二,關于民俗學。我們知道,民俗學是一個二級學科,它上面的一級學科是社會學,而社會學隸屬于法學這個學科門類。所以,攻讀民俗學的研究生,拿到的是法學學位。然而,第一個民俗學的博士點設在北師大的中文系,研究生的來源多半是中文系本科生,研究對象多數(shù)是民間文學。有一次一位年輕學者和我交換名片,只見他的名片上赫然印著:“民俗學(中國民間文學)博士”。這個現(xiàn)象,很能說明學科分類中名不副實的情況。更讓我吃驚的是,“民俗學(中國民間文學)”這種說法,并不是這位年輕的博士自己創(chuàng)造的,而是有“法律依據(jù)”的,這就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公布的《學科目錄》。2011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公布了調(diào)整后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但這個目錄只有學科門類和下屬的一級學科。在此之前的2011年2月28日,學位辦、教育部發(fā)出了《關于做好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二級學科自主設置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在該二級學科目錄未統(tǒng)計編制完成前,各學位授予單位可按照《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目錄》(1997年頒布)的二級學科目錄自主設置目錄內(nèi)二級學科”。請看(1997年頒布)的《學科目錄》中“法學”這一學科門類下所設立的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

      學科門類:(編號03)法學

      下設一級學科0301法學0302政治學0303 社會學 030304民族學

      法學一級學科下設二級學科:

      030101法學理論 030102 法律史 030103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4 刑法學 030105 民商法學(含:勞動法學、社會保障法學)030106 訴訟法學 030107 經(jīng)濟法學 030108 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9國際法學(含: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jīng)濟法) 030110 軍事法學

      政治學一級學科下設二級學科:

      030201 政治學理論 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 030203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 030204 中共黨史(含: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 030205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030206 國際政治 030207 國際關系 030208 外交學

      社會學一級學科下設二級學科:

      030301 社會學 030302 人口學 030303 人類學 030304 民俗學(含:中國民間文學)endprint

      民族學一級學科下設二級學科:

      030401 民族學 030402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 030403 中國少數(shù)民族經(jīng)濟 030404 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 030405 中國少數(shù)民族藝術

      這個《學科目錄》所呈現(xiàn)的邏輯上的混亂、重疊等現(xiàn)象是顯而易見的。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該不該劃入“法學”?上述三個一級學科的碩、博士該不該授予法學學位?這是歷來都有爭論的問題。200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fā)布通知,在《學科目錄》中的“法學”門類中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這就使得原本就存在爭議的《學科目錄》,更顯得疊床架屋,令人無所適從。

      《學科目錄》中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學科劃分是這樣的:在法學這個學科門類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再下設四個二級學科,即: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在哲學學科門類下設有哲學一級學科,下面再設“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樣,馬哲便成了與中國哲學、外國哲學、邏輯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科學技術哲學并列的二級學科。到底應該設一級學科還是二級學科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什么區(qū)別呢?令人困惑不解。更令人詫異的是,在經(jīng)濟學這個學科門類下,卻并沒有設立“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的一級學科或二級學科。難道《資本論》研究的不是經(jīng)濟問題嗎?按照官方說法,難道《資本論》不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嗎?然而,在法學這個學科門類、民族學一級學科下,卻設有“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二級學科;在政治學一級學科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這樣的話,難道不應該在“文學”這個學科門類下設一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一級學科嗎?至少,應該在“中國語言文學”下的“文藝學”二級學科前加上“馬克思主義”字樣,使之成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呀!在中國大陸語境中,馬克思主義領導一切天經(jīng)地義,文藝學怎么可以例外!

      如何實現(xiàn)以問題為導向的“跨學科”

      《學科目錄》出現(xiàn)的問題,除了人為造成的邏輯混亂之外,還有客觀原因。因為,從學理的層面看,任何一種學科分類,都很難將此類與彼類完全分割開來。這主要的不是分類的標準有什么問題,而是兩種以上的事物之間可能血肉相連,很難分割。例如戲劇戲曲學科,可以是文學門類、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古代文學二級學科下的一個三級學科或研究方向,也可以是藝術門類、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戲曲戲劇學二級學科下的三級學科或者研究方向。

      去一下圖書館書庫,你會發(fā)現(xiàn),戲曲戲劇的書是分在兩個類別的,在文學的I類或藝術的J類。雖然從理論上說,屬于劇本或作家的應劃分在文學類,屬于舞臺表演的應劃分在藝術類。但在操作的層面,卻很難截然劃開。例如中國戲劇史論類,是放在文學類還是藝術類呢?去年中國大陸隆重慶祝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那么,湯顯祖的著作和研究湯顯祖的著作是放在文學類還是藝術類呢?《譚鑫培傳》《梅蘭芳傳》這些著作,是放在歷史類的人物傳記部分,還是放在戲曲表演類呢?其他專門史和專門史家的著作也是如此?;蛟S可以說,今天以前發(fā)生過的事情都是歷史。我以前比較迂腐,認為當代歷史不算“史”。但是一部部的“20世紀文學史”“20世紀戲劇史”之類的著作出來了,也沒見有什么人質(zhì)疑或反對,于是我也就隨大流,開始認同“當代史”的說法了。那么,各類專門史,如文科的文學史、哲學史、戲劇史、舞蹈史、音樂史,理工科的數(shù)學史、物理學史、醫(yī)學史、化學史、建筑史、橋梁史、交通史,以及各行專家的傳記,是放在各自的專業(yè)類呢還是放在歷史類的專門史呢?到書庫里轉(zhuǎn)一轉(zhuǎn),你會發(fā)現(xiàn)此類問題數(shù)不勝數(shù)。

      再說個小插曲。10多年前我們?nèi)ケ狈揭粋€少數(shù)民族省份某大學,發(fā)現(xiàn)那個以理科為主的邊緣省份的大學不僅有博士點,而且有院士,很驚訝。仔細一看,原來他的專業(yè)是“中國科技史”?;貋聿榱艘幌隆秾W科目錄》,原來在“理學”這個學科門類下,有一個叫做“科學技術史”的一級學科,并注明:“分學科,可授理學、工學、農(nóng)學、醫(yī)學學位”。于是,在中醫(yī)學這個一級學科下,就有“中醫(yī)醫(yī)史文獻”二級學科。我在河南大學讀書和工作期間,就有一位中文系教古代漢語的老師,應邀去河南中醫(yī)學院教醫(yī)古文。在軍事學這個學科門類下,就有“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的一級學科以及“軍事歷史”的二級學科。在建筑學一級學科下,就有“建筑歷史與理論”的二級學科……這樣,我們所熟悉的戲劇戲曲,徘徊在文學與藝術之間的情況也就不難理解了,從事“跨學科”研究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以往我認為,如果僅僅研究戲曲文獻、文本,盡可以繼續(xù)在案頭討生活。然而,案頭研究也需要跨學科,因為文學和文獻學并不是一回事。而且文學和史學、哲學、社會學、宗教學、民俗學的聯(lián)系,并不以研究戲劇掌握足夠的文獻材料,尤其是窮盡一切材料,即使在今天這樣的大數(shù)據(jù)時代,也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要研究戲劇形態(tài)、戲劇文物、戲劇音樂、戲劇民俗,那就一定更要“跨學科”了。

      跨學科研究一定要以問題、研究課題為導向。我最近主持的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黃河中下游鄉(xiāng)村習俗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就是典型的跨學科題目。

      本來,民俗學就與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且,什么是民俗?民俗就是生活。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都是民俗學研究的對象。為什么要選擇“黃河中下游”,而且是“鄉(xiāng)村習俗”?因為地處中原腹地的黃河中下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縮影。在遭遇“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語)的情勢下,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千百年來形成的鄉(xiāng)村習俗也必然跟著發(fā)生變化。也許在許多人眼中,與都市相比,鄉(xiāng)村習俗微不足道。然而在我們看來,鄉(xiāng)村的變化,才在根本上標志著農(nóng)耕文明向現(xiàn)代文明的過渡與轉(zhuǎn)型。鄉(xiāng)村習俗的變化總比都市慢半拍,然而,正由于如此,惰性才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鄉(xiāng)村才成為我們觀察歷史的最好標本。

      這個課題,是一個典型的“跨學科”的課題。要研究“現(xiàn)代轉(zhuǎn)型”,就要了解傳統(tǒng)和歷史。要了解歷史,就既要讀書,查閱文獻,也要走訪鄉(xiāng)間老人。這樣,歷史學和民俗調(diào)查就必須結合在一起了。要了解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就要具備各方面的生活知識乃至宗教學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知道,和過去相比,人們的生活、習俗、信仰,都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哪些屬于“現(xiàn)代轉(zhuǎn)型”?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化和轉(zhuǎn)型?進一步的研究,還應該了解,普通農(nóng)民如何看待這種變化與轉(zhuǎn)型?政府部門應不應該推動這種轉(zhuǎn)型以及如何推動轉(zhuǎn)型?等等。這就還要具備心理學和管理學的知識。endprint

      在我看來,看戲演戲,也是以往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戲曲與民俗的關系,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句是:戲曲是民俗的一個部分;另一句是:戲曲中反映了豐富多彩的民俗生活。所以,我們把演劇習俗也當成一個子課題。這樣,有關的研究人員,還應該具有戲劇學的知識。

      再有就是關于現(xiàn)存鄉(xiāng)村陋俗的調(diào)查。一部駁雜的中國文化史,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的鄉(xiāng)間習俗,有可能向現(xiàn)代轉(zhuǎn)型,也有可能面臨禮崩樂壞的境地。最近收到一條微信,標題是:《中國農(nóng)村踏入史上最危險境地》,文中所舉的污染驚人、厚葬風俗、賭博盛行、晚輩忤逆等現(xiàn)象,非常值得關注。這種現(xiàn)象是不是一種普遍存在?如何治理?如何引導?這是亟待調(diào)查研究的。

      “跨學科”是有界限的,有條件的,必須對要跨入的學科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我們前邊已經(jīng)列舉了一些成功“跨學科”的大家??梢哉f,凡大家,沒有一個是畫地為牢、固守一隅的。因為他們的知識本身就是跨學科的,因而他們的研究是渾然天成,不需要標榜的。但也有一些不夠嚴謹?shù)膶W者,對所跨學科缺乏基本的了解,就夸夸其談,亂發(fā)議論,結果必然是失敗的。把一篇論文,寫得遍體鱗傷,慘不忍睹。我在別的場合舉過這方面例子,此處就不多說了。

      “跨學科”需要專家團隊的密切合作。《大英百科全書》第14版邀集了近14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000位專家參與撰述,《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的作者竟達2萬名?!跋纳讨軘啻こ獭保瑖摇肚迨贰肪幾牍こ?,也都組織了強大的團隊。我們這個課題也是“跨學科”的課題,課題組成員分別出身于文學、史學、社會學、藝術學,起碼跨了四個學科門類。相信只要大家團結協(xié)作,就一定能完成既定的任務。

      “跨學科”與評估體制

      從表面來看,有關管理部門是鼓勵“跨學科”,提倡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研究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重大項目申報上。但是,評估體制卻非常滯后。這主要表現(xiàn)在,立項不難,寫文章不難,但發(fā)表不容易,尤其在權威期刊發(fā)表更難。

      把學術期刊分等級,同樣是有利有弊,就現(xiàn)在的情況看,是弊大于利。然而,學者們一邊詛咒其弊端,一邊自己也參與其中,推波助瀾。例如大學的各級學術委員會,無論評職稱、評獎,或者給研究生授學位,往往不看成果本身,而要看發(fā)表在哪家刊物。這種情況也蔓延到專著,不看成果,而看出版社。最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南方一家“985”大學的研究生院,向各院系口頭傳達了一項最新規(guī)則:以后發(fā)表跨學科的論文,例如中文系的研究生發(fā)表哲學或史學論文不被認可,除非說明有什么必要發(fā)表這樣的論文。這真是天下奇聞!若王國維、陳寅恪在世,不知作何感想。

      問題是,面對這樣的評估體制該怎樣應對呢?

      首先,應該有一個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tài)。做學問,做學術,其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獲得學位、職稱等,而是為了探究真理、弄清真相。雖然每個學者所做的只不過是真理的冰山一角,這個小角落有可能是十分卑微的。但探究真理、弄清真相的精神是萬古長青的。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你就會為發(fā)現(xiàn)每一個真相,或者每一條新材料,產(chǎn)生“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狂喜。我們都不是圣人,在金錢、名利面前不為所動的可能性太小,但把名利看得過重也大可不必。從初出茅廬的莘莘學子,到成就卓著的學術大家,一定要經(jīng)受各種磨煉與考驗,包括應對目前的評估體制。要相信,只要所寫的東西確有價值,就不會被埋沒;只要確實是個人才,就一定不會被埋沒??傊?,要有長遠的目標,足夠的信心與耐心。

      其次,投稿要有針對性,選好學術期刊?,F(xiàn)今各高校,都把中國社科院及屬下各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當做“權威期刊”。據(jù)我所知,這些刊物一般固守自己的領地,輕易不超越雷池一步。把“跨學科”的論文投給他們,一般很難被采用。要挑選那些雖然算不上“權威”,但格局大一些的學術期刊投稿。最近,王寧教授發(fā)文痛批“A刊”現(xiàn)象,本人十分贊同。

      以上兩條應對措施,第一條最關鍵。

      當然,我們希望,不合理的學科劃分和評估體制,應盡早得到調(diào)整和改革,以問題為導向的“跨學科”研究,應當在政策層面得到實實在在的鼓勵與落實。建議國務院學科評議組設立“綜合學科”,建議各學術期刊提供“跨學科”版面,建議教育部及各省的學術評獎設立“跨學科”研究獎項。這樣,有利于青年學者的成長,有利于中國學術的發(fā)展。endprint

      猜你喜歡
      門類跨學科戲劇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李欣:小眾門類征集反而更占優(yōu)勢
      傳統(tǒng)戲劇——木偶戲
      跨學科前沿研究生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
      多措并舉,構建小學《道德與法治》跨學科學習,促學生創(chuàng)新發(fā)展
      戲劇評論如何助推戲劇創(chuàng)作
      千奇百怪的動物
      論戲劇欣賞與戲劇批評
      基于學科交叉融合的組織模式創(chuàng)新
      追光逐影
      祁门县| 峨山| 达日县| 奉化市| 荃湾区| 木兰县| 合肥市| 通海县| 大邑县| 天全县| 庆安县| 若尔盖县| 伊吾县| 铜梁县| 阿巴嘎旗| 佛坪县| 桂阳县| 会理县| 常山县| 剑川县| 盈江县| 武宣县| 扶风县| 江门市| 南岸区| 洛宁县| 上蔡县| 宜良县| 夏河县| 南开区| 大石桥市| 安康市| 芷江| 太白县| 祁门县| 元阳县| 丰顺县| 岫岩| 额济纳旗| 余江县|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