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躍興
我們經歷了“沒有文化的一年”?
文-袁躍興
在今天,
資本文化左右和影響著
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
不久前,在2016中國年度新銳榜頒獎會上,青年作家蔣方舟作了《2016年輕人的文藝生活》的發(fā)言:“如果要總結的話,可能2016是非常沒有文化的一年,我所經歷的各個年份都比較沒文化,但是2016格外明顯。特征有兩個,第一個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和網民,公共議事的能力下降得非?????v觀今年的大事件或熱點事件,只有兩類話題是引起廣泛關注的,一類是兩性問題,也就是出軌嫖娼捉奸。第二個就是‘直男癌’——當很多公共事務和公共權力沒有辦法被討論的時候,‘直男癌’就成了唯一可以攻擊的對象?!?/p>
對于2016年,蔣方舟從文化關注角度說,這是一個“非常沒有文化的一年”,這應該是一個具有文化批判意識的觀點,是基于我們文化生活中這樣幾個方面的現(xiàn)象說的——
一是“兩性問題,也就是出軌嫖娼捉奸”往往成了大事件或熱點事件;二是“藝術的討論能力降到了非常低”;三是“中國是沒有青年文化的,所有的投資的領域B站、二次元、RAP這些非常炫目的東西,沒有一個是中國原生的”;四是“中國的年輕人聲音始終被資本聽到,所以他們的熱情、他們的才華迅速被資本收割又迅速拋棄”。
的確,縱觀2016年發(fā)生的熱點事件,如果一位文娛明星生活突遭變故,關于他的“八卦”新聞便會變成連續(xù)炒作的題材,不挖“深”挖“透”,不刨根問底,誓不罷休。這樣的“兩性問題”成了文娛媒體、大眾流行文化消費的主要內容。
這說明,在對待娛樂方面,我們正在形成一種流行觀念,名人八卦,在娛樂時代,富有號召力,吸引大眾的眼球,很容易成為一個時期的文化焦點。也正是因為這種社會文化背景和娛樂心理,這樣的娛樂至死的文化新聞便很容易泛濫開來。我們對待文娛、對待文化的態(tài)度,不僅反映出我們缺失文化理想和理性自覺,也反映了文化趣味的失落,更反映出文化出現(xiàn)了失衡的趨勢。
蔣方舟說她看了《我不是潘金蓮》后,非常喜歡,寫了一篇影評,原以為大家針對電影的討論會是從權力的角度、從人民和官員的角度討論,“結果發(fā)現(xiàn)不是,大家所有的評論就是說馮小剛這個爛人,他還跟國民老公罵架,范冰冰演得一點都不好。你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討論都變得非常膚淺非常無聊??v觀各個所謂的營銷號和輿論,你會發(fā)現(xiàn)評論藝術的詞匯變成所謂的走心、走腎、炸裂、尿點等等,但這并不是用來形容藝術的詞,這是沒有價值的詞匯?!逼鋵崳Y方舟所說的“藝術的討論能力降到了非常低”,這可說是文娛影評界常見的現(xiàn)象。文娛新聞會經常報道一些影視作品的爭議,但這些爭議,往往是遠離了藝術規(guī)律和本質的探討,最終變成了一種炒作,甚至演變成一種網絡罵戰(zhàn)和娛樂狂歡。
在今天,資本文化左右和影響著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這種資本文化,往往指向年輕人的心理上的無意識和下意識,控制人們的欲望,操縱人們的話語,讓人們逐漸放棄自由選擇支配的文化權利,變成缺乏科學精神、理性自覺和文化智慧的“愚樂”一族。比如,流行消費文化中的“惡搞”風,讓人沉溺被捧紅的電影“爛片”,對“小鮮肉”“顏值”的趨之若鶩……
正像蔣方舟所說的那樣,我們的確經歷了一個“非常沒有文化的一年”。在這樣一個充滿了喧囂和浮躁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已經很難再尋找到一個寧靜的文化圣壇、精神圣壇。我們的很多文化已經變成一種商業(yè)、技術和娛樂的工具;我們的心靈,似乎不再去向往優(yōu)美和高貴;我們的情感在娛樂享受的世界中已經變得越來越萎謝、干枯和蒼白;我們的精神道德似乎不再企望以深刻、高雅和完美為抱負;我們的文化充滿了淺薄的愉快和膚淺的自我主張;我們的美學趣味,越來越趨向瑣碎、鄙陋和粗俗……
“可能2016是非常沒有文化的一年”,這難道不是一種對我們的嚴肅警醒?
責任編輯:趙濤
E-mail:54373792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