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杰
底 線
王萬杰
我們常常用“出格”“出軌”比喻一個人做了本不應該做的事,這里所說的“格”和“軌”應該就是做人的底線。
對于這個底線,我們應當怎樣去理解和解釋呢?打個比方:一張體檢化驗單,在報告各個項目檢查結果的后面,都標有正常值的范圍。當某項檢查值超出了該正常值的范圍,就是有了問題,就表明與此項目相關的人體某器官發(fā)生了病變。這個范圍的上限與下限,指示的就是健康與病變的界限,換句話說,就是健康的“底線”。由此推論,做人的底線就是判定一個人好與壞的起碼規(guī)則,無疑這個規(guī)則就是紀律和法律。
人,最好是健康的。一旦突破了健康的底線,即使是某一個器官,身體也會受到損害;輕則服藥、打針、動手術,重則不治而亡。做人的底線當然也不能突破,否則,就要受到黨紀、政紀、國法的懲罰。所以,底線是需要嚴守死保的。
嚴守健康的“底線”,需要未病先防,稱之為“治未病”。治未病,始于《黃帝內經(jīng)》:“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本褪钦f在沒有病,身體還健康的時候就要養(yǎng)生保健,育正氣于內,“邪不可干”,病無從來。
嚴守做人的底線,亦須預防在前。預防,從外部來講,須嚴格規(guī)章制度,嚴密監(jiān)督檢查,嚴肅、及時懲戒;從內部來講更須嚴以自律、自守。古人云:“白日所為,夜來省己,是惡當驚,是善休喜?!比绱耍拍苁刈∽约旱牡拙€。
明代有個“曹鼎不可”的故事:曹鼎年輕時曾抓獲一絕色女賊,夜宿破廟,“女頻以色誘之”,曹恐被惑,即寫下“曹鼎不可”貼在墻上以為自警,“如此竟拒誘十數(shù)次”,終守住節(jié)操??梢?,曹鼎懂得做人是不能突破底線的。
《松窗夢語》也講過一個故事:御史張翰去參見都臺王廷相,王對他說,一天他乘轎遇雨,有個穿新鞋的轎夫十分小心地“擇地而行”,后來,腳下一滑,踩進泥里,由此便“不復顧惜”。王又說:“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聽后十分佩服,終身為訓。寫到此處,不由使我想起“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其身居高位,卻能“與同仆共食”,“終年不食肉”,眾皆稱之為“于青菜”?;潞6?,只身天涯,為時人稱頌。古人如此,今人更不乏令人敬仰者。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困難時期,曾擬一“禁吃菜單”讓隨行人員照辦,連油條也在其中,而且標準伙食費日不超五角錢,聞之令人感動。
做人的底線是不容突破的,就如同戰(zhàn)場上的防線,一旦被突破,將大軍壓境,潰如堤崩。自律自守正是嚴守做人底線的根本,死死保住這道“底線”“防線”,才能清操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