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王皓馬琳正手直板弧圈球技術的運動學特征對比分析

      2017-11-13 06:05:49張曉棟張志偉肖丹丹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弧圈球王皓馬琳

      張曉棟,張志偉,肖丹丹,吳 瑜

      (1.華北電力大學體育部,北京102206;2.北京勞動保障職業(yè)學院,北京198504;3.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100061;4.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4)

      王皓馬琳正手直板弧圈球技術的運動學特征對比分析

      張曉棟1,張志偉2,肖丹丹3,吳 瑜4

      (1.華北電力大學體育部,北京102206;2.北京勞動保障職業(yè)學院,北京198504;3.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100061;4.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4)

      運用瑞典產(chǎn)QUALISYS-MCU500紅外遠射測試系統(tǒng),對王皓、馬琳正手弧圈球的動作技術進行了測試。通過對比分析,揭示了王皓和馬琳正手弧圈球動作技術的運動學特征與異同,以期為乒乓球動作技術的科學診斷與訓練提供依據(jù)。得出以下結論:(1)在引拍階段,與馬琳相比,王皓的右上臂離身體較遠,右肘伸展的幅度和右髖、膝屈曲程度不如馬琳充分;王皓和馬琳軀干扭轉非常充分。(2)揮拍擊球階段,王皓和馬琳膝關節(jié)蹬伸動作不明顯,伴有明顯的旋內(nèi)動作,蹬伸動作主要是通過展髖來實現(xiàn),王皓的展髖幅度比馬琳小。(3)擊球時刻,王皓揮拍的速度低于馬琳,一定程度上表明王皓正手直板弧圈球技術的擊球效果不及馬琳。

      乒乓球;運動學;正手弧圈球技術;王皓;馬琳

      “技術全面、特長突出”是一名優(yōu)秀的乒乓球運動員必須具備的條件[1]。對于直板運動員而言,優(yōu)秀的正手進攻技術是最主要的得分手段,是獲勝的基礎[2]。在高手對決中,若一方運動員的某一技術存在一定缺陷,且沒有得到合適的其他技術彌補的話,就會極大地影響該運動員在比賽關鍵時刻的技戰(zhàn)術發(fā)揮[3]。

      由于乒乓球動作技術種類很多,即使頂尖選手也不可能做到每項技術都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技術,往往有些技術是自己的短板,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4]。例如,王皓擁有世界上最出色、最合理的直拍橫打技術,相比而言,其正手拉弧圈球技術與馬琳相比,殺傷力不及馬琳,在關鍵時刻容易出現(xiàn)失誤。作為同樣是直板選手的馬琳,擁有出色的極具殺傷力的正手技術,而其反手的直拍反面技術卻不及王皓。馬琳反手的軟肋被他極為出色的步法及側身進攻所彌補,而王皓的正手位的進攻就無法用其出色的直拍橫打技術所完全彌補,王皓正手位的軟肋已成為制約他在世界大賽中獲勝的一個重要因素,王皓連續(xù)3屆奧運會單打決賽中的失利與其正手拉球的質量不高有一定的關系。

      以往關于乒乓球動作技術的研究,受試者多以一般乒乓球運動員為主[5-10],以世界冠軍為受試者的還比較少。本研究以世界冠軍王皓、馬琳為受試者,從運動生物力學的角度對兩人的正手拉弧圈球技術進行分析與對比,揭示出世界上最頂尖的兩位直拍乒乓球運動員的正手拉弧圈球技術的運動學特征與異同,為乒乓球動作技術的科學診斷與訓練提供依據(jù)。

      1 研究方法

      1.1 受試者

      我國優(yōu)秀乒乓球直拍運動員王皓和馬琳。王皓,身高1.76m,測試時體重70 kg,國際健將級運動員,右手直握球拍,快攻結合弧圈打法,世界杯、世乒賽冠軍和3屆奧運會亞軍。馬琳,身高1.74m,測試時75 kg,國際健將級運動員,右手直握球拍,快攻結合弧圈打法,奧運會、世界杯冠軍。

      1.2 數(shù)據(jù)采集

      2013年12月,王皓、馬琳退役前,在國家乒乓球隊運用6個紅外攝像頭的Qualisys運動學測試系統(tǒng)(拍攝頻率為100幅/s,每次采集時間為10 s)對兩位運動員正手弧圈球技術進行測試。

      運動員穿上了黑色緊身衣,在身上共貼有19個標志點,上肢7個(左右肩、肘、手腕和右手)、下肢11個(左右髖、膝、踝、腳跟、腳尖和骨盆后)和拍頭1個。

      進行正手弧圈球技術測試時,由國家乒乓球隊吳敬平教練發(fā)多球,發(fā)正手位下旋底線長球,要求王皓、馬琳發(fā)最大力完成正手拉弧圈球,線路為斜線。結合錄像,由吳敬平指導從多次拉球技術中選取質量最高的完整的6次擊球動作技術。

      1.3 數(shù)據(jù)處理

      運用Qualisys運動解析系統(tǒng)進行運動學數(shù)據(jù)解析。選取從上一次身體還原時刻開始到下一次還原時刻結束為一個正手弧圈球技術擊球動作周期進行分析。一個擊球動作技術周期有5個特征時刻點:還原結束時刻(引拍開始時刻)、引拍結束時刻,擊球時刻、隨揮結束時刻、再次還原時刻,構成了正手弧圈球技術的4個動作階段:引拍階段、揮拍擊球階段、隨揮階段和還原階段[7]。由于從錄像上來看王皓和馬琳的隨揮階段和還原階段較為相似,且引拍階段和揮拍擊球階段是正手弧圈球技術的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故筆者重點分析了王皓和馬琳引拍階段和揮拍擊球階段的異同。根據(jù)研究的需要對關節(jié)角度進行如下的定義:

      肘關節(jié)角(肘角):同側肩、肘關節(jié)標志點連線和同側肘、腕關節(jié)標志點連線之間的夾角。

      肩關節(jié)角(肩角):包括肩臂角和肩髖角。肩臂角指同側肘、肩關節(jié)標志點的連線和兩肩標志點連線的夾角。肩髖角指同側肘、肩關節(jié)標志點的連線與同側髖、肩關節(jié)標志點連線的夾角。

      髖關節(jié)角(髖角):同側髖、膝關節(jié)標志點的連線和髖關節(jié)標志點與同側肩關節(jié)標志點連線的夾角。

      膝關節(jié)角(膝角):同側髖、膝關節(jié)標志點的連線和同側踝、膝關節(jié)標志點連線的夾角。

      軀干扭轉角:兩肩關節(jié)標志點的連線與兩髖標志點連線的夾角。

      軀干屈伸角:軀干中線(兩肩中點和兩髖中點的連線)在與垂直面的夾角。

      軀干側傾角:軀干中線(兩肩中點和兩髖中點的連線)在與矢狀面的夾角。

      1.4 數(shù)據(jù)分析

      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SPSS 16.0軟件,對王皓和馬琳正手弧圈球技術的運動學參數(shù)進行對比和檢驗。

      2 分析與討論

      2.1 王皓、馬琳正手弧圈球技術引拍階段運動學特征對比分析

      2.1.1 上肢關節(jié)角度

      2.1.1.1 右肘角 正手弧圈球技術引拍階段為肘關節(jié)的伸展階段,持拍側肘角不斷增大。如表1所示,經(jīng)t檢驗,在引拍起始時刻(還原結束時刻),王皓右肘角(89.4°±2.4°)與馬琳(89.9°±2.6°)差異不顯著;在引拍結束時刻,王皓右肘角(142.3°± 1.7°)明顯小于馬琳(155.6°±0.7°),差異非常顯著;在整個引拍階段王皓肘關節(jié)角度增幅(52.9°± 2.3°)明顯大于馬琳(65.7°±2.3°),差異非常顯著。表明在引拍階段,與馬琳相比,王皓的肘關節(jié)伸展的幅度不如馬琳大,馬琳為隨后的屈肘擊球積蓄了更多的彈性勢能。

      2.1.1.2 右肩角 在正手弧圈球技術引拍階段,上臂在外展的同時做伸的動作,可以用肩臂角和肩髖角兩個指標來描述肩關節(jié)的變化。上臂的外展和伸可以使運動員三角肌前部和胸大肌受到拉伸,這種牽拉作用使肌肉中儲存了彈性勢能并刺激了牽張反射,使這些肌肉隨后的收縮更加快速而有力[9]。

      表1 王皓、馬琳引拍階段右肘角變化對比(n=6)單位:°

      如表2所示,經(jīng)t檢驗,引拍起始時刻,王皓肩臂角(28.2°±4.0°)、肩髖角(30.7°±2.1°),分別與馬琳執(zhí)拍側肩臂角(110.8°±1.7°)、肩髖角(113.3° ±2.0°)相比,差異不顯著;引拍結束時刻,王皓肩臂角(125.6°±1.3°)、肩髖角(62.0°±1.1°)均明顯小于馬琳拍側肩臂角(117.5°±0.8°)、肩髖角(44.8° ±0.6°),差異顯著。當統(tǒng)計比較引拍階段肩關節(jié)角度增幅時可發(fā)現(xiàn),王皓肩臂角(12.3°±3.2°)、肩髖角的增幅(31.3°±1.5°)明顯大于馬琳肩臂角(6.7° ±2.3°)、肩髖角的增幅(16.7°±4.3°),差異非常顯著。表明王皓在引拍階段執(zhí)拍側上臂的外展和伸的幅度要大于馬琳,與馬琳相比離軀干較遠。

      表2 王皓、馬琳引拍階段右肩角變化對比(n=6)單位:°

      2.1.2 下肢關節(jié)角度

      2.1.2.1 右膝角 在正手弧圈球技術引拍階段,右膝關節(jié)角度是一個逐漸減小的過程,右膝關節(jié)做的是屈曲的動作,為后繼的揮拍擊球階段繼續(xù)彈性勢能。

      如表3所示,經(jīng)t檢驗,在引拍起始時刻,王皓右膝角(158.2°±3.2°)和馬琳(155.8°±2.6°)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引拍結束時刻,王皓右膝角(148.0° ±3.6°)明顯大于馬琳(140.3°±3.0°),差異非常顯著;當統(tǒng)計比較引拍階段膝關節(jié)關節(jié)角度增幅時可發(fā)現(xiàn),王皓(-10.2°±3.7°)右膝角減小幅度明顯小于馬琳(-15.43°±3.3°),差異非常顯著。表明與馬琳相比,在引拍階段王皓膝關節(jié)屈曲程度略小。

      表3 王皓、馬琳引拍階段右膝角變化對比(n=6)單位:°

      2.1.2.2 右髖角 正手弧圈球技術引拍階段,執(zhí)拍側髖關節(jié)角度逐漸減小,髖關節(jié)做屈曲的動作。如表4所示,經(jīng)t檢驗,引拍起始時刻,王皓右髖角(125.1°±4.9°)明顯小于馬琳(138.7°±7.8°),差異非常顯著;引拍結束時刻,王皓右髖角(98.8°± 1.9°)小于馬琳(95.2°±2.8°),差異顯著;在引拍階段右髖角的減小幅度方面,王皓(-26.3°±6.5°)明顯小于馬琳(-43.6°±10.7°),差異非常顯著。表明馬琳的準備姿勢比王皓站得直一些,王皓在引拍階段髖關節(jié)屈曲的幅度不如馬琳充分。

      表4 王皓、馬琳引拍階段右髖角變化對比(n=6)單位:°

      2.1.3 軀干角度

      正手弧圈球技術的引拍階段,軀干側傾、向右后扭轉,為后面的揮拍擊球階段積蓄力量。軀干扭轉角越大,說明軀干扭轉得越充分,積蓄的力量越大,為后面的快速揮拍擊球做好充分的準備。

      表5 王皓、馬琳引拍結束時刻軀干角度變化對比(n=6) 單位:°

      如表5所示,在正手弧圈球引拍結束時刻,王皓軀干扭轉角為29.3°±2.9°、馬琳為29.6°±2.3°,經(jīng)t檢驗,兩人差異不大;王皓軀干側傾角(40.4°± 3.8°)小于馬琳(43.6°±4.9°);王皓軀干屈伸角(-6.7°±0.7°)大于馬琳(-3.9°±0.5°)。

      表明王皓和馬琳正手弧圈球技術引拍階段軀干扭轉得非常充分,王皓軀干后仰幅度大于馬琳,側傾幅度小于馬琳。

      2.2 王皓、馬琳正手弧圈球技術揮拍擊球階段運動學特征分析

      2.2.1 上肢關節(jié)角度

      2.2.1.1 右肘角的變化 在正手直板拉弧圈球揮拍擊球階段,運動員將全身各關節(jié)肌肉在引拍階段積蓄的彈性勢能快速釋放出來,全身協(xié)調(diào)用力揮拍擊球。前臂由引拍階段的伸展動作過渡到揮拍擊球階段的屈曲。如表6所示,經(jīng)t檢驗,在擊球時刻,王皓右肘關節(jié)角度(141.8°±2.3°)明顯小于馬琳(148.1°±2.4°),在擊球階段王皓肘關節(jié)的減小幅度(0.9°±3.5°)明顯小于馬琳(7.4°±2.6°),差異非常顯著。表明在整個揮拍擊球階段正手拉弧圈球王皓收小臂動作不如馬琳充分,小臂和大臂夾得較緊。

      表6 引拍階段右肘角變化(n=6) 單位:°

      2.2.1.2 右肩角的變化 在正手直板拉弧圈球揮拍擊球階段,肩關節(jié)做屈曲和內(nèi)收的動作,肩臂角和和肩髖角不斷增大。如表7所示,在揮拍擊球階段,經(jīng)t檢驗,王皓擊球時刻的肩臂角(154.1°±0.8°)、肩髖角(79.0°±1.7°)分別大于馬琳(147.1°± 2.2°、72.2°±3.7°),差異顯著;而肩髖角的增大幅度王皓(16.7°±2.3°)小于馬林(27.0°±3.7°),差異顯著;肩臂角的增大幅度王皓(28.3°±1.7°)與馬琳(29.2°±2.9°)無顯著性差異。表明王皓正手拉弧圈球的技術動作與馬琳相比,上臂離身體較遠,上臂的運動幅度比馬琳小。

      表7 引拍階段右肩角變化(n=6) 單位:°

      2.2.2 下肢角度

      2.2.2.1 右膝角 如表8所示,正手拉弧圈球揮拍擊球階段,王皓和馬琳的膝關節(jié)角度均逐漸減小,減小的幅度王皓(7.1°±2.6°)與馬琳(7.8°±3.1°)相比無顯著性差異。王皓在擊球時刻膝關節(jié)角度(140.9°±5.4°)明顯大于馬琳(132.3°±5.9°),差異顯著。

      表8 引拍階段右膝角變化(n=6) 單位:°

      傳統(tǒng)的教課書中普遍認為,正手拉弧圈球技術中揮拍擊球階段下肢做蹬伸動作,膝關節(jié)角度是一個逐漸加大的過程。本研究與傳統(tǒng)的理論不一樣,從錄像觀察可以看到,兩位世界頂尖級直板運動員王皓、馬琳正手拉弧圈球技術揮拍擊球階段,膝關節(jié)蹬伸動作不明顯,伴有明顯的旋內(nèi)動作。

      2.2.2.2 右髖角 如表9所示,正手拉弧圈球揮拍擊球階段,王皓和馬琳的髖關節(jié)角度均逐漸增大,王皓增幅(15.1°±4.4°)明顯小于馬琳(25.4°± 3.6°),差異非常顯著。王皓在擊球時刻右髖關節(jié)角度(114.0°±4.6°)明顯小于馬琳(121.2°±1.8°),差異非常顯著。表明王皓和馬琳正手拉弧圈球技術中揮拍擊球階段下肢的蹬伸動作主要是通過展髖來實現(xiàn)的,王皓的展髖幅度比馬琳小。

      表9 引拍階段右髖角變化(n=6) 單位:°

      2.2.3 軀干角度的變化

      在正手直板拉弧圈球揮拍擊球階段,軀干做第二次扭轉的動作,軀干向左前方扭轉,同時軀干回正,將引拍階段積蓄的軀干肌肉力量快速釋放。軀干的技術是下肢力量傳輸?shù)缴现臉屑~,充分利于軀干扭轉的發(fā)力是做好正手直板拉弧圈球技術的關鍵。

      表10 王皓、馬琳擊球時刻軀干角度變化對比(n=6)單位:°

      如表10所示,在正手拉弧圈球揮拍擊球階段,王皓、馬琳在擊球時刻軀干扭轉角分別為(1.7± 0.2)°、(1.9±0.3)°,增幅分別為(31.0±2.9)°、(31.5±3.0)°,經(jīng)t檢驗,兩人差異不大;王皓擊球時刻的軀干側傾角(20.3°±2.7°)大于馬琳(16.3° ±1.6°),而減小幅度王皓(20.0°±2.7°)小于馬琳(27.0°±1.2°),差異顯著;王皓擊球時刻軀干屈伸角(7.0°±1.8°)與馬琳(8.2°±0.9°)差異不顯著,而增幅王皓(13.5°±0.5°)明顯大于馬琳(12.0°± 0.9°),差異顯著。表明王皓和馬琳軀干扭轉的幅度都比較大,發(fā)力合理,但兩人的不同之處在于,兩人在軀干充分扭轉中,王皓軀干伸展得更為充分,而馬琳軀干內(nèi)收得更為充分。

      2.2.4 擊球時刻揮拍速度

      運動員揮拍速度的高低決定了擊球后乒乓球速度的快慢,是衡量運動員動作技術高低的重要參數(shù)。

      表11 王皓、馬琳揮拍速度對比(n=6) 單位:m/s

      從表11可看出,在正手弧圈球擊球時刻,王皓和馬琳向前的分速度最大,分別為(0.8±0.3)m/s、(11.2±0.6)m/s;其次是向上的分速度,分別為(8.1±0.4)m/s、(8.2±0.5)m/s;而向左的分速度很小,分別為(0.8±0.1)m/s、(0.8±0.2)m/s。經(jīng)t檢驗,王皓和馬琳之間在3個方向上擊球時刻揮拍速度差異不顯著。王皓和馬琳的揮拍方向是向前、上方擊球為主,略有向左揮拍。

      經(jīng)t檢驗,擊球時刻王皓揮拍的速度(13.5± 0.3)m/s明顯低于馬琳(14.0±0.3)m/s,差異顯著,一定程度上表明王皓正手直板弧圈球技術的擊球效果不及馬琳。

      3 結論

      1)引拍階段,與馬琳相比,王皓的右上臂離身體較遠,右肘伸展的幅度和右髖、膝屈曲程度不如馬琳充分;王皓和馬琳軀干扭轉非常充分,王皓軀干后仰幅度大于馬琳,側傾幅度小于馬琳。

      2)揮拍擊球階段,與馬琳相比,王皓收小臂動作不如馬琳充分,上臂的運動幅度比馬琳小、離身體較遠;王皓和馬琳膝關節(jié)蹬伸動作不明顯,伴有明顯的旋內(nèi)動作,蹬伸動作主要是通過展髖來實現(xiàn)的,王皓的展髖幅度比馬琳小;兩人軀干充分扭轉,王皓軀干前屈得更為充分,而馬琳軀干內(nèi)收得更為充分。

      3)擊球時刻,王皓揮拍的速度(13.5±0.3)m/s明顯低于馬琳(14.0±0.3)m/s,一定程度上表明王皓正手直板弧圈球技術的擊球效果不及馬琳。

      [1]鐘宇靜.世界乒乓球運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3):120-123.

      [2]李兆偉,潘華山,張曉蓬.淺析動力定型理論在乒乓球運動中的應用[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4):143-144.

      [3]吳飛,張銳,肖丹丹.乒乓球技戰(zhàn)術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整合與應用[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7,36(2):122-127.

      [4]蘭彤,李冬.乒乓球主導技術成因詮釋及演進趨勢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1):87-91,96.

      [5]趙國成,張檣,李鄭.乒乓球正手反拉高吊弧圈球與前沖弧圈球技術差異性的運動學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2):99-101,123.

      [6]赫平家.影像反饋對乒乓球反手發(fā)短球動作技能學習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1):103-107,111.

      [7]肖丹丹.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技術的生物力學研究及步法墊系統(tǒng)的研制與實驗[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6.

      [8]肖丹丹,王振,唐建軍,等.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技術中運動員下肢的運動學特征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5):9-12,20.

      [9]肖丹丹,吳敬平.乒乓球直板正手撇拉技術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1):100-106.

      [10]肖丹丹,吳敬平.三種乒乓球橫板臺內(nèi)進攻技術的運動學特征對比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6,31(6):515-518,538.

      A Kinematics Comparison Analysis on Pen-hold Forehand Loop Drive Techniques of Wang Hao and Ma Lin

      ZHANG Xiaodong1,ZHANG Zhiwei2,XIAO Dandan3,WU Yu4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2.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Beijing 198504,China;3.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4.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e forehand loop drive techniques ofWang Hao and Ma Lin were tested,using themeasurementmethods of the QUALISYS kinematicsmeasurements system.Kinematics Characters of Wang Hao and Ma Lin were described and compared,hoping to give some suggestion for diagnosis and training of table tennis techniques.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1.During the phase of sw inging the racket backwards,Wang Hao’s right upper arm was farther away from the body than that of Ma Lin.The w idth of the right elbow,the abduction of hip and knee of Wang Hao were less than those of Ma Lin.The torsion of Wang Hao and Ma Lin’s torso were very sufficient.2.During the sw ing and attacking racket phrase,the right knee’s stretching of two players were not obvious,but w ith the right knee’intorsion.The stretching of lower limbsmainly focused on the stretching of patella joint.The range of stretching of patella joint for Wang Hao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Ma Lin.3.The attacking speed of Wang Hao was lower than that of Ma Lin,which suggested the attacking effect of the forehand loop drive techniques of Wang Hao was not good as that of Ma Lin.

      table tennis;kinematics;the pen-hold forehand loop drive technique;Wang Hao;Ma Lin

      G846

      A

      1004-0560(2017)05-0110-05

      2017-08-06

      2017-09-10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業(yè)務費項目(基本15-05、16-44)。

      張曉棟(1975—),男,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

      肖丹丹(1978—),女,副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乒乓球教學與訓練。

      責任編輯:劉紅霞

      猜你喜歡
      弧圈球王皓馬琳
      我是小小繪畫家
      Limit Cycles by Perturbing a Piecewise Near-Hamiltonian System with 4 Switching Lines
      馬琳的打法:野性與狼性共存
      羽毛球(2018年11期)2018-06-10 22:39:42
      馬琳
      油畫藝術(2018年3期)2018-05-23 09:24:02
      弧圈球打法回顧與展望
      乒乓球正手前沖弧圈球技術的訓練方法研究
      運動(2016年7期)2016-12-01 06:34:12
      中國乒乓球運動員郭躍的反手拉弧圈球技戰(zhàn)術分析
      “功和機械能”綜合測試題
      八年級物理上學期期中測試題
      王皓國畫作品
      長江叢刊(2015年20期)2015-12-13 06:59:05
      郑州市| 西充县| 清河县| 富阳市| 田东县| 饶阳县| 沈丘县| 光泽县| 南岸区| 山阴县| 康定县| 威信县| 琼海市| 虎林市| 汕头市| 杭州市| 齐齐哈尔市| 金平| 大安市| 旅游| 淅川县| 张家界市| 龙江县| 太湖县| 吉林省| 莆田市| 尉犁县| 井冈山市| 邛崃市| 合肥市| 固镇县| 呼伦贝尔市| 永修县| 清流县| 涿鹿县| 大英县| 兖州市| 正宁县| 嵩明县| 马龙县| 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