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一
河北人禮數(shù)多,重傳統(tǒng),這無疑與河北的文化傳統(tǒng)有關(guān)。河北歷史上出了個文化名人董仲舒,此人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儒,他首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影響十分深遠(yuǎn),為儒學(xué)取得正統(tǒng)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以儒家的封建禮教思想在河北自然也是根深蒂固,再加之在元朝之后的700多年歷史中,河北一直都是作為京畿重地出現(xiàn),元、明、清的歷代統(tǒng)治者無不嚴(yán)加防范,對當(dāng)?shù)厝嗣竦慕袒拖茨X從沒有停止過,一旦有點兒什么風(fēng)吹草動,必將如臨大敵、斬草除根。
久而久之,河北人就更加注重傳統(tǒng)、安分守己,因此創(chuàng)新性也就顯得稍差。而河北人之所以缺乏創(chuàng)新和冒險精神、比較容易知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河北平原歷來就比較富庶,至少是溫飽問題可以輕易地解決,不為衣食所累,所以河北人的進取心自然也就要稍差一些。
河北人比較懷舊。河北省在清朝稱為直隸,為京畿之地,直隸總督之地位,在清廷那叫一個顯赫。即使到了北洋軍閥時期,直系軍閥在中國同樣是舉足輕重的,而河北人同樣令人不敢小瞧。新中國成立以后,北平一躍成為首都,改名北京,直屬中央。天津在做了一段時間的河北省省會后,也改弦易張,升格為中央直轄市,從此以后,河北元氣大傷,在中華大地上的強勢地位一去不返。
其似乎是在冥冥中早有注定的悲劇色彩,再一次得到印證。河北人注定的慷慨與悲涼,從今天河北省的地圖上便可以看出端倪。北京曾好比是河北的“心”,天津好比是河北的“肝”,到后來被掏空了“心肝”的河北難怪會六神無主。所以讓被認(rèn)為“缺乏獨立性”的河北人偶爾懷舊一下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河北人喜歡裝北京人。北京雖然在行政意義上被劃分出去了,但河北人依然對北京有一種天然的發(fā)自骨髓的依戀。在許多河北人心目中,北京仍是河北的“兒子”,儼如加拿大或澳大利亞之于英聯(lián)邦,所以現(xiàn)在不少的河北人尤其是年輕人總喜歡在有意無意間冒稱自己是北京人。本想繞著圈兒學(xué)說北京話,但隨便一聽就能輕易聽出濃厚的河北味兒來,而且越聽越別扭,越聽越不舒服,于是有外地的網(wǎng)友表示,在繼“東施效顰”之后,“冀人說普”這一美好的詞匯,也應(yīng)得到最大限度的推廣。
河北人比較戀家。河北人受傳統(tǒng)文化的束縛太重,戀家情結(jié)根深蒂固。河北人知足常樂,通常會守著家里的一畝三分地,“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輕易不會出遠(yuǎn)門,打工最多也選擇就近的北京和天津兩地,不少在北京漂著的外地人都十分羨慕河北人,一個星期可以回去好幾次。
由于被北京和天津的光芒掩蓋,在如今的國人眼中,河北人也許是并不起眼的,性格特征也并不是十分的明顯,這里面自然有歷史和文化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由于近年來河北人在經(jīng)濟和文化上的失落感,以及河北人對這種失落感被迫的認(rèn)同使然,這就更使得剝離出去了京、津兩地的河北人缺乏主心骨,性格上少了一些張力,先天就具有一種悲壯的弱勢情結(jié)。但總的來說,正在向京、津看齊的河北人還是很有希望的,因為“冀”就代表著希望!
(摘自“百度閱讀”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