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杰鵬
一些人說在先秦秦漢時代,中國人寫字不是用毛筆,而是用刀在竹簡上刻。這明顯是誤解。
不過用刀在竹簡上刻字這種誤會,古人也犯過。唐代的孔穎達說:“古者未有紙筆,則以削刻字,至漢雖有紙筆,仍有書刃,是古之遺法也?!笨梢?,他已經完全不知道所謂“書刃”,不是刻字的,而是挖改錯字用的。
孔穎達這么一說,流毒就深廣了,后世很多學者都這么認為。宋代的林希逸寫過一本《考工記解》,說得更是引經據典,繪聲繪色:“古人用竹簡,先以火灼后,以削刀刻而為書,漢人猶曰刀筆吏,孔安國所寫尚書,猶用竹簡,是古制猶在也?!?/p>
用刀在竹簡上刻字,也不符合邏輯。竹簡使用之前,都經過削治,去除了水分,除掉了篾青,刀刻上去,字跡哪里看得清?就算刻在石頭上,也需要拓印出來,才顯眼啊。日常公文要這么干,還有什么效率?古代書生閉門造車,胡思亂想,可見一斑。
不單竹簡,就算是甲骨文,也有先用筆寫好字再刻的情況??梢?,上溯至商代,已經有毛筆,而且日常寫在竹簡上的書,肯定都是毛筆寫的。現(xiàn)在出土的戰(zhàn)國竹簡很多,沒有一例是刻的字。況且那時經常用帛書,總不可能用刀在布帛上刻字吧?
之所以誤以為早期用刀刻字,估計還是受了一則傳聞的毒。《古今注》里說:“秦蒙恬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也。”于是很多人以為,毛筆是秦代的蒙恬發(fā)明的。還說,后世改進了毛筆,用兔毛,精益求精。其實戰(zhàn)國早中期的信陽楚墓已經出土兔毫筆,比蒙恬要早兩百年呢。商代肯定有毛筆,只是時代過于久遠,腐朽不存罷了。
在竹簡時代,有筆必有刀,就像現(xiàn)在,有鉛筆必有橡皮擦。所以在秦漢時代的書中,“刀筆”一詞常見?!稘h書·朱博傳》里說,朱博任左馮翊(長安附近行政長官),聽說府中的功曹(省組織部長)為人不地道,收受賄賂。于是召見,丟給功曹竹簡和筆,說:仔細想想,你自己一生中犯過什么錯,全部寫下來,敢隱瞞半個字,我要你的命。功曹嚇得要命,把竹簡寫得滿滿的,朱博訊問了一番,知道對方沒敢隱瞞,于是讓其坐下,扔給他一把書刀:這回就算了,以后可不許再犯,把剛才寫的,都削掉吧。功曹還以為自己死定了,一聽,感動得屁滾尿流,從此勤勉做事,再也不敢馬虎。
到了晉代,紙張開始普及,越發(fā)便宜,從此小吏屁股上那把書刀就逐漸消失了。
(摘自《深圳商報》 圖/黃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