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人問我高麗棒子怎么來的?我十幾歲時在東北生活過兩年,當時就老聽東北人說“高麗棒子”,說實在的,我曾一直以為高麗棒子是對朝鮮人(那時沒有韓國概念)的贊美呢!你想啊,高大美麗的老玉米棒子,在缺糧的日子里不是贊美是什么?!
后來慢慢地知道“高麗棒子”不是什么好詞了,帶有明顯的貶義,尤其看到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的描述“日本娘們的開路先鋒高麗棒子——高級的奴才”時,才如夢方醒地糾正了以往的認知。
那么稱謂如此廣泛的“高麗棒子”怎么來的呢?
史學(xué)家大學(xué)者羅繼祖(羅振玉之孫)先生曾在《楓窗脞語》中有考證,其國(朝鮮包括韓國)婦女有淫行,即沒入為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齒于齊民。簡單的解釋:私生子就是棒子,與此類似的有北京詈言“丫挺的”,翻譯成白話就是“丫頭養(yǎng)的”,即私生子。
朝鮮人的等級觀非常強烈,看他們的影視劇就有個基本體會。這緣于朝鮮最初的規(guī)矩從未被破壞,到了近古時期的明清兩代,他們的使團依然由“士大夫、中人、仆役”三個階層構(gòu)成,且等級森嚴。這種森嚴到什么地步呢,舉一例即可說明:康熙時期的王一元在《遼左見聞錄》中記載,這些底層仆役“徒行萬里,不得乘騎”,因為身份低,有馬也不能騎,只能牽著馬走路,從朝鮮到北京上貢,苦不堪言。
至少在清康熙年間“高麗棒子”就開始流行了,乾隆年間的《皇清職貢圖》明確有載“朝鮮國民人,俗呼為高麗棒子”,連當年的朝鮮使臣來北京時也被小孩追喊“高麗幫(棒)子”,在他回國后的記錄中將“棒”寫成“幫”,可能是為了減緩受辱的感覺,也可能是由于朝鮮語的發(fā)聲,朝鮮語中有時會將奴仆呼作“Bang za”,這可能是“棒子”的真正起源。
(摘自“馬未都新浪博客” 圖/黃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