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尚龍
在俗常生活中,上海人對錢的數(shù)量單位,喜歡稱塊不喜歡稱元,幾塊錢會比幾元錢更加鮮活。比這一個數(shù)量單位更加值得琢磨的是,在50元、100元票面誕生之前,上海人習慣在錢的金額之后加一個后綴詞:洋鈿。不管數(shù)額大小,洋鈿兩字一定跟在最后。十塊洋鈿,一塊洋鈿,哪怕是角和分,照樣是洋鈿。話梅,一角洋鈿;蔥姜,一分洋鈿。即使是問價:格么事幾鈿(這東西多少錢)?也還是從洋鈿簡化而來……十元曾經(jīng)是最高票面,1965年發(fā)行的那一套,其中一面是工農(nóng)兵為首的人民群體畫像,被稱為“大團結(jié)”,不過這已經(jīng)是年輕人的時尚稱謂了,對于上海人來講,“洋鈿”才是心中最長久最普遍最溫馨的,連說起來都溫情脈脈:“洋鈿”兩字說得快而含混,“洋”的發(fā)聲不是“洋”,更加接近于“杏”的滬語,“鈿”則是輕輕地“滴”了一下。
被稱為“洋鈿”的錢,是本國的人民幣,而非外幣。真的到了用外幣的時候,上海人倒是不稱洋鈿了。美元叫作美金,在元之上,金額無論大小,單位只有一個:美金,從1美金到1萬美金?!懊澜稹眱蓚€字,既代表了單位名稱也代表了幣種,足見當年美元在上海人心中的霸主地位。美元都不是洋鈿,對人民幣何來稱洋?
偶爾有一次,我從已故滑稽戲大家姚慕雙、周柏春的獨角戲《寧波人學英語》中得到一些聯(lián)想。我記住了這么一句:“來是炕,去是狗,一塊洋鈿溫淘籮”。來是come,去是go。兩位藝術(shù)家玩弄了一小把中國式英語,將美元單位Dollar比作淘籮,一美元就是“溫淘籮”。洋鈿還真是從外幣而來。
恐怕在上海人的潛意識里,紙幣是舶來品,而美元是硬通貨,所以美元就是洋鈿,洋鈿就是美元。雖然中國在北宋時期就有了貨幣,但是真正從流通的意義上來說,紙幣還是外來的。
銀洋鈿是個很奇怪的稱呼,它是中國的,多少萬兩銀子,從來是從家族到朝廷的家底,也是開銷,卻被稱為洋鈿。因為銀洋鈿改變了銀子的屬性,原先是多少萬兩銀子,銀洋鈿使銀子有了面額,有面額那就是洋鈿了。去問問昔日的上海小姑娘,出嫁時是否會有娘家壓箱底的銀洋鈿,就知道洋鈿在上海人心里的分量了,也就知道“洋鈿”為何會如此強烈地滲透到了人民幣中。
當然也有例外?!按髨F結(jié)”不僅代表了最高面額,也代表了生活水平。20世紀70年代,一個青年工人,一個月的工資36元,還不足四張“大團結(jié)”,扣除生活費,扣除上繳給父母的家用,再扣除儲蓄,如果手里還剩下一張“大團結(jié)”,一定是無限風光了?!按髨F結(jié)”最風光的時代,也恰是“的確良”(滌棉的俗稱)最流行的時代。夏日里,一個小青年出門,白色的確良襯衫的表袋里,有一張一折二或者一折四的“大團結(jié)”,透過半透明的的確良,若隱是假,若現(xiàn)是真。人都會更加精神。其實這一張“大團結(jié)”可能是招牌式擺擺賣相的,所以通常成色很新,折也折得細心,角對角的。
“大團結(jié)”是門面,過日子還是要靠零碎鈔票,最草根的是一角兩角還有硬幣,雜亂地塞在褲子袋袋里。派用場的時候,從袋袋里摸出來,一把“癩頭分”——這個諢號雖然是對硬幣的不恭敬,卻也不失形象,桌子上一撒,硬幣總是散開去,加上當年頭上長癤很普遍,散開的硬幣不是很像癩頭?
硬幣塞在褲袋里,受傷害的便是褲袋。日復一日遭受硬幣、鑰匙之類磨損而不堪承受的褲袋,有一天莫名其妙地有了一個洞,有幾只癩頭分從漏洞里流失,自己都渾然不知。于是就有了類似《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的經(jīng)典歌曲。
用出去的是洋鈿,藏在家里的是鈔票。這有點玄妙。洋鈿總是具體數(shù)字的后綴,鈔票才是很敦實很安全的感覺。家里要藏點鈔票,出門要多帶點鈔票。鈔票藏在家里,其實也不是藏,無非鈔票是要緊的東西,不用“藏”,顯示不出鈔票的重要。如果家里只有一個抽屜有鎖,那么鈔票一定就在其中。
藏在家里的是鈔票,藏在個人身上就不是鈔票了,也不是洋鈿,是私房銅鈿。洋鈿這一個概念始于由西東漸的紙質(zhì)鈔票,銅鈿不一樣,充滿了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就是說,有銅鈿的時候,就有了藏私房鈿的習俗。藏私房銅鈿還是小來來,藏得大了,那就是藏銀子了。既有藏,也必有失風,失風的時候,用得著這么一句:銅鈿銀子觸心境啊。此話后來也用在了股票套牢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