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月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說甲、乙兩個員工在同一公司里干了整整一年,到年底的時候老板為了獎勵他們,給他們每人發(fā)了一個密封好的紅包。甲、乙二人很高興,各自打開紅包,看到自己紅包里裝著5000元錢,但并不知道對方的紅包里裝了多少錢。
這時老板對甲、乙二人說:“紅包里的錢,要么各是5000元,要么各是8000元,要么一個5000元,一個8000元。你們如果愿意跟對方調換紅包,我就可以給你們當公證人,不過,你們每人要給我100元的公證費?!?/p>
甲心想:假如我跟乙交換紅包,若他是5000元,我就相當于虧了100元公證費;如果他的紅包里是8000元,扣除公證費100元,我就會凈賺2900元,而這兩種可能性各占50%。和乙交換是劃算的。
乙的想法跟甲一樣,也覺得換紅包是劃算的。于是,甲、乙二人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愿意換?!?/p>
結果,當二人把紅包換過來一看,才知道自己上了當。實際上,兩個紅包里都只有5000元錢,他們不得不各自給老板100元的公證費。那么,為什么老板可以輕而易舉地使兩個員工上當受騙呢?
其實,這是一次員工和老板互動的心理博弈,局勢在變換,而雙方的思維也應該隨之變化,如果不能夠敏銳地洞察局勢,就很容易遭受失敗。一開始的時候,老板提出他們的紅包里或者是5000元,或者是8000元,問他們是否愿意交換,這時,甲和乙的推理分析是沒有錯誤的,因此他們都選擇了愿意交換。而此時,局勢已經發(fā)生了變化,既然甲愿意交換,那么乙就應該意識到,甲的紅包里肯定也是5000元,否則他是不會愿意交換的,這樣的話,就代表兩個人的紅包都是5000元,交換對雙方沒有任何益處。而甲聽到乙說愿意交換時,也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如果兩個人都夠明智的話,就應該選擇拒絕交換,這樣他們就都不會受到損失。但是他們過分渴望得到對方可能擁有的8000元的紅包,因而沒有意識到這些,最終被老板“算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看待和考慮事情的時候,一定要理智分析,提防別人的陷阱。尤其不要吃著碗里的,贊著鍋里的,讓人抓住了你貪婪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