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娟
郭老為我畫上題詩的回憶
金德娟
抗戰(zhàn)前,我的二哥金祖同曾赴日本留學,并從師郭沫若先生研究甲骨文,同時還協(xié)助郭老編輯《殷契粹編》等重要的甲骨文著作。他們朝夕過從,反復研討,師生間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發(fā)生,郭老眼見國家存亡關(guān)頭,民族災難深重,就不顧個人和一家安危,毅然回國參加救亡工作。當時我兄金祖同曾冒著很大的風險護送郭老同船回國。關(guān)于郭老歸國前后情況,金祖同遺著《郭沫若歸國秘記》中已有詳細敘述。這里不再重復。現(xiàn)在所要談的是郭老在我的一幅山水畫上題詩的經(jīng)過:記得郭老回國以后,暫住上海高乃依路(今皋蘭路)一所公寓內(nèi)。我和妹妹金淑娟、侄女金歐莼,幼承家學,喜愛山水、花卉等國畫,當年八月的一個上午,祖同讓我們?nèi)烁鲾y自己的習作,去拜訪郭老,郭老看到我畫的一幅青綠山水圖后,觸景生情,便在畫上寫了小序,并題了一首五言律詩:
民廿六年夏,日本寇我平津,余一人別婦拋雛,隻身返國,從事救亡運動。對此圖畫,與余往日生活有相仿佛之處,不禁有感,故末句云爾。
郭沫若
小隱堪宜此,山居即是詩。禪心來遠岫,逸興發(fā)疏籬。
有酒還當醉,無魚不足悲。天倫常樂敘,回首羨康時。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從郭老的序和詩里,正看到了這位無產(chǎn)階級文化戰(zhàn)士也有他的天倫之樂的向往,但當他目見國族垂危之際,同胞受難之日,就毅然拋棄一切私情,全心為國效勞,而不為兒女柔情所屈服。這是他的英雄品質(zhì)之特點。郭老的序和詩以及他所表現(xiàn)的崇高的革命精神,長時期給予我很大的鼓舞和教育。當時的情景也一直在我腦海里縈迴著,到目前還是記憶猶新,遺憾的是,我的原畫竟在十年動亂中被抄走了,現(xiàn)在還不知下落,致使我無法重溫郭沫若先生的親筆書寫,心里感到悵惘?,F(xiàn)在根據(jù)記憶把這幅原畫的大致情景描繪下來,也算是敬懷郭老一個小小紀念吧。
1983年5月15日于上海
編者附記
:這篇稿件,80年代由金貴南寄來,當時未見“原畫”,因此沒采用。1998年1月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郭平英主編的《郭沫若題畫詩存》,收錄了這幅畫。值此郭沫若歸國抗戰(zhàn)八十周年,特將回憶文及畫一并刊載,以示紀念。(責任編輯:王錦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