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賢
一
就這樣,一個人坐在姚安路軍民總管府的第三個臺階上,看著圓圓的月亮,看著浮動的云。我想,我是來同古人邂逅的。
兩千多年了。我腳下這塊土地,從漢武帝置縣到唐王朝置都督府,再到演習府、姚安路軍民總管府、姚安軍民總管府、裁府歸州到縣,承載了太多的歷史?!叭ㄖ鶓簦显t之中樞,滇中之鎖鑰”說的是這里一直是古代治滇的重鎮(zhèn),“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說的是這里在云南歷史中的地位與影響。到現(xiàn)在,講云南史,任何史學家、專家學者注定繞不開光祿、姚州。早在唐朝南詔國時期,唐朝在這里設過姚州都督府、弄棟節(jié)度,而高氏家族在大理國時執(zhí)掌天下,曾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輝煌。高氏作為一方豪族,能夠在邊彊一隅隆昌700多年,其影響所及,不但是整個云南,甚至連當時的朝廷上下,也為之驚嘆。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光祿,滇中地區(qū)文化交流、繁榮、發(fā)展的一個制高點。西漢大辭賦家司馬相如來了,他略定邊關,通靈關古道,向當?shù)貫跣U人傳授辭賦文章。“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作為文職人員,留下了《兵部奏姚州破賊諾沒弄楊虔柳露布》的奏表和大量的詩文。大思想家李贄來了,他做了一任姚州知府做完了該做的事,掛冠而去,去實現(xiàn)“童心學”的夢想。紀曉嵐父親紀容舒來了,作為云南姚安知府,他為政有賢聲,道德文章,皆名一時……
二
透過時光的背景,我努力把關于土司、土司制度的由來以及那些不能忘卻的記憶,一點點尋找。
南昭時期,楚雄地區(qū)以姚州(弄棟)為中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體系進一步健全。拓東、弄棟到都城羊苴咩(大理)之間的廣闊地區(qū)得到進一步開發(fā)。唐初涌入的漢文化和南亞傳入的佛教密宗文化在州境繼續(xù)傳播,形成了地方民族文化的兩大特色。這一時期,三十七部中的白鹿部、華竹部、羅婺部、羅部等在楚雄中部和東部形成,州境彝、白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形態(tài)由奴隸制過渡到封建領主制階段。到了大理國時期,楚雄地區(qū)成為高氏世襲領地,武定成為受段氏分封且“雄冠三十七部”的地方烏蠻土長政權。威楚、武定與姚州鼎峙,成為當時元、明、清時期楚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
元代,為加強對西南邊彊地區(qū)的管理,開始實行土司制度。此后,土司制度活躍于明代和清代前期,其殘余卻一直延伸到上世紀30年代。
當土官這一朝庭任命的官員在楚雄這塊土地上出現(xiàn)的時候,這塊土地開始以一種不可逆轉的方式發(fā)生著變化,這一變化帶來的是和諧、發(fā)展以及各民族的共生、共融。元代,楚雄州境內(nèi)的土官如下:威楚、開南路軍民總管高氏,姚安路軍民總管高氏、武定路軍民總管、鎮(zhèn)南州同知段氏、威楚縣高氏、元謀土知縣吾氏、定遠縣土官縣丞李氏、廣通縣土主簿楊氏、威楚土把事陳氏、段氏、楊氏,煉象關防送千戶李氏。
元朝初期,楚雄州境內(nèi)的地方勢力根深蒂固,實力強大。這些土官,無論是彝族、白族還是傣族,他們各控制一地,滴水不漏。從地域來看,地方土著勢力分兩類:以大理國所分封的高氏、段氏為主的大小諸侯,在交通沿線與河谷、平壩等農(nóng)耕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區(qū)?!皷|方三十七部”之屬的眾多部族酋長則在山區(qū)、半山區(qū)。前者,分封世襲,根深蒂固,實力雄厚;后者,世居山區(qū),英勇尚武。
元朝中期,大理段氏土著雄霸云南,與中慶元梁王分庭抗禮。楚雄土官處在二者之間,成為雙方爭取的對象。姚安路高氏總管的角色最不好扮演:一面是大理段氏嫁女于姚安路高氏總管,結為姻親,企圖通過這樣的方式聯(lián)合成為同梁王抗爭的力量;一面是元統(tǒng)治者對高氏倍加籠絡。高氏總管左右為難,唯一的選擇是游離于二者之間。這樣的選擇對于高氏來講,也許是最好的保全自己的明智之舉。
梁王畢竟是政治家,政治家永遠有自己的殺手锏,他想盡辦法依靠武定軍事武裝強化權力。這樣一來,武定土官矣格后裔在此時聲名大振,曾孫安慈“以武功授武德將軍,賜龍虎符金牌,兼管云南行中書省參政?!崩^任的弄積參加征討八百媳婦國有功,被提任八百司都元帥,加升“亞中大夫”。對于地接中慶的威楚路,梁王采取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加強控制,將權力緊緊地抓在手中,威楚路成了抵御大理段氏的前沿。大理段氏也不甘示弱,陳兵羅那關(牟定鳳屯羅平關)派兵鎮(zhèn)守,分地而治。至大二年(1309年),代梁王鎮(zhèn)守云南的王老的派兵征討段氏,雖然殺了段氏的羅那關守將高蓬,但因故未能繼續(xù)進軍。段氏割劇大理的局面因而形成,從此,梁王與段氏在云南不斷地進行你爭我奪的戰(zhàn)爭,行省政權形同虛設。
洪武十四年(1381年)冬,明軍入滇。威楚路土官總管高政降附于明。武定路女土官商勝做出了一個壯舉,把元朝授予的金牌及土官官印交給武定千戶長徐謀,自運糧米千石,到昆明金馬山接濟明朝大軍,被授予中順大夫、武定軍民府土官知府職。她帶著朝廷的封賞回到武定,安撫民眾,避免了一場生靈涂炭的戰(zhàn)爭,譜寫了一曲民族融合的歷史篇章。此后,楚雄州境內(nèi)大大小小的土司效仿商勝,紛紛歸附于明,這個時期,楚雄10家土司都得到了繼續(xù)授職。
明朝初年采取了中央及地方設立管理土官土司的機構,除錄用前元歸附的土官土司外,普遍設置土官土司(統(tǒng)稱土司),完善施行土司制度并且建立各種規(guī)范等策略,使土司制度發(fā)展到了鼎盛。
對于歸附的土司,大明王朝在授職時大都有所降抑。這些世襲土司“世居本土,素有儲蓄,不資俸祿”。當時也有新授職的土司,這些土司“多因流寓本土,為眾所服,故一時用之”,他們都因協(xié)助征討,立功授職。如定遠縣民李花通,洪武十九年(1386年)七月,“將偽參政王滿殺獲,首級解官,總兵官授充黑鹽井巡檢司巡檢,十二年實授,調(diào)瑯井巡檢?!崩罨ㄍㄟ@類土司一般世襲,史料記載很少。當然也有后來得到世襲的。如勒品甸(現(xiàn)屬元謀縣羊街鎮(zhèn))土司李氏,祖上李孟勤本是甘肅省隴西漢人,明初隨沐國公征滇后留在這里屯墾,明宣德中期,調(diào)征叛蠻有功,授土巡捕世職。土巡捕在明土官中是最低一級,但受命于皇帝,又加了個“都司銜”,從七品,子孫世襲。再如羅次縣土知縣楊氏,其先楊大用為臨安府寧州人,明初任流官,官至云南右參議,病故后其子楊正為羅次縣土官知縣,原定不世襲,但后來成了世襲,其子孫世襲為羅次縣土知縣。明代,楚雄州境內(nèi)土官共51家。這51家中,土知府3,土府同知2,土府通判1,土府經(jīng)歷1,土知州1,土州同2,土州判2,土知縣2,土縣氶2,土主薄3,土巡檢22,土驛氶1,土通事1,土把事5,土照磨1,土舍1,土巡捕1。
在明王朝對邊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得到進一步加強的背景下,大明王朝逐漸實施“土流兼治”,進而發(fā)展到“改土歸流”。當時,姚安、楚雄府,朝廷以流官為主,以土輔流,武定府民族勢力強大,朝廷以土為主,以流為輔?!案耐翚w流”之初,由于楚雄各地生活條件艱苦,很少有人愿意進入任職,朝廷對于流官給予了很多優(yōu)惠,但一聽楚雄各地山高路陡,民風異然,這優(yōu)惠還是讓大多官員不愿領受。流官的失缺,地方大權仍然落在土司的手中。洪熙、宣德年間,楚雄、姚安曾一度出現(xiàn)將土同知(正五品)升為土知府(從四品)的情況。嘉靖年間,由流官同知掌管的武定府大印,也交由了土知府執(zhí)掌。
歷史總是向前發(fā)展。大明王朝實行大量的移民政策,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也帶來了中原文化,經(jīng)濟與文化的發(fā)展,摧生了封建領主制取代原有的農(nóng)奴制,促使了土司制度的瓦解。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楚雄府土同知高氏因絕嗣被改設流官。從此拉開了楚雄境內(nèi)改土歸流的序幕,州境內(nèi)三個府一級的土官中,楚雄府土同知高氏,武定府鳳氏兩家被改流。
清初,大清王朝不準許反清土司的襲職。接著,從各方面對土司“劃定彊界”進行限制,削其勢力,防其發(fā)展。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委任鄂爾泰為云南、貴州、廣西省總督。鄂爾泰這位滿洲鑲藍旗、康熙年間的舉人,與田文鏡、李衛(wèi)同為雍親王(即世宗)的心腹。他采取“剿撫并用”的手段實施“改土歸流”。同年,鄂爾泰對向廣順長寨土司用兵,土司負隅頑抗,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長寨土司被摧毀,鄂爾泰奏準派流官治理,在此設長寨廳(即今長順縣)。這是鄂爾泰進行大規(guī)?!案耐翚w流”的勝利開端。此后,鄂爾泰用了五六年時間,至雍正九年(1731年),基本完成了三省的改土歸流。《清史稿·土司傳》載:“蠻悉改流,苗亦歸化。間有叛逆,旋即平定?!?/p>
自元代朝廷在西南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普遍設置各級土官土司官職起,明王朝在云南先后設置的大小土官土司約3000家之多。而清代,云南共設置土司569家,經(jīng)改土歸流后,云南境內(nèi)的土司僅剩下22家。就楚雄而言,明代境內(nèi)土官司有51家,至清代有土官16家。乾隆五十年(1785年),境內(nèi)的9家土官,有從六品、正八品、正九品不等。乾隆、嘉慶年間,陸續(xù)有一些土司停襲。經(jīng)清末民族大起義的滌蕩,大部分土官無存,傳至民國年間,僅有武定環(huán)州土舍李氏、慕連土舍那氏和勒品甸土巡捕李氏等3家。
三
月兒正圓。遙想數(shù)百年的土司發(fā)展歷程,我思緒萬千。幾百年過去了,土司、土司制度留給我們什么呢?
作為封建制度,土司殘酷壓迫百姓,土司野蠻掠奪土民,土司荒淫無度,但土司制度及土司們在促進地方經(jīng)濟、社會、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又有誰能夠忘記呢?
我把目光放遠,越過眼前高聳著的“德潤民安”的石碑坊、越過重山,望向月亮升起的地方——那里是高高的烏蒙山,自古以來就有羅婺先民在那里生存、繁衍,鳳氏土司、那氏土司、李氏土司演繹了幾百年來的人文風采。我想起2014年初冬,我和陳九彬、楊甫旺先生因為武定土司文化的課題,深入到了環(huán)州、萬德、卡莫、萬松山等地進行田野調(diào)查的事。在土司府遺址、在固布魯土司營盤、在萬松林土司墓前,我們企圖找回那些消逝了的時光。那些感人臟腑、驚天動地的大事件,那些關于土司關于羅婺地區(qū)的人和事,它們似乎永遠鮮活在歷史里。
羅婺第十七任部落酋長鳳英是鳳氏土司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土司,鳳氏土司在他的統(tǒng)治時期達到鼎盛,史書稱已經(jīng)達到了“兼治全滇”。鳳英“文謀武略俱全”,被朝廷升授中憲大夫(正四品)、土官知府。他在位時“正己愛民,勤于政務;四禮正家,一經(jīng)教子;開辟田野,教民稼穡”。正德《云南志》卷十《武定府》說:“鳳英延師教學,習讀經(jīng)書,自是民多慕之,國陋之俗稍革,而近府鄉(xiāng)熟,習漢字者亦多?!兵P英興辦學校,掀起學習文化的熱潮,同時還移風易俗,葬母時,改用漢族的禮儀,這一大膽的行為,形同胡服騎射,在當?shù)厝罕娭挟a(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促使中原文化為主的封建文化得以在武定地區(qū)傳播。
第六代第八位慕蓮土司那德洪是那氏土司中最有盛名的一位。早年家中就專門從府、州請師爺教其學習,能詩讀經(jīng),取得廩生和貢生的資格,到23歲時,家中還通過“以俊秀捐納京斗四百石,準作監(jiān)生”。他為人忠厚,為地方公益事業(yè)做出過貢獻,官府旌表“倡議育才”之匾,贊其建魁星樓、文昌宮,翚飛耀日,丕振文風,不啻鴻蒙初辟。
那德洪的姐姐那憲章、那憲英是當時云南有名的兩大才女。《滇詩總集》編纂者袁文煥將她們劃為滇境“閨秀詩”的“西南雙姝”。那憲英的詩無存,那憲章有《督婢子種菜晚歸》一詩傳世。詩云:“種菜山陰趁晚涼,天邊歸鳥兩三行;野亭日淡煙光紫,小圃風高木葉黃。滋蔓唯憑益母草,療饑何減救軍糧;長饞短柄忘辛苦,一雨青添一尺長。”
無獨有偶,環(huán)州李氏土司非常重視文化教育。自三世李小黑起,重儒學,延師課童,族人子弟免費入塾學漢文,用漢文練習書法,歷代土司多為“四書”“五經(jīng)”的飽學之士,善書法,能詩文,使所謂“世居十二姓”的彝族都接受了漢文化,而且有的中了進士。
李尚仁,李小黑之長子,號斯盛,駐守卡莫村,順治十八年(1661年)襲位,并襲任元謀縣土知縣一職,在位3年,官授“都司”。李尚仁從幼時起就愛好文學,寫了大量詩篇。我們在元謀卡莫村虎蛟關、桃源峽、固布魯及武定環(huán)州“升仙臺”等處,收集到這樣幾首詩。在虎蛟關題的詩云:“身心無著一崖舟,萬丈山頭泊吉州;由我作仙當作佛,任人呼馬順呼牛?!痹诳逄以磵{摩崖上的一首:“怪石巉崖晤翠微,秋來北鷹盡南飛;羅星水口如拱極,扶杖山頭看晚暉?!备樱?780年)中秋他題書在固布魯“升仙臺”摩崖上的一首詩:“金沙原不比洪溝,蒙段天涯古渡口;浪涌金沙千百石,綠波萬里入洋流?!绷硪皇祝骸叭f水攸同豈山溝,流經(jīng)番土說源頭;浪涌金沙潮積石,蕭湘一派會海流?!?/p>
李宗唐(堂)為環(huán)州第五代第五位土司,于康熙四年(1665年)襲父職。他不僅是武定環(huán)州世襲土司第五代土酋,也是清代武定環(huán)州土司中另一個重要的古代彝族文學的拓荒詩人。他能文善武,自幼愛好文學。清朝辟滇,他主動歸順清軍,屢立戰(zhàn)功,曾授“云南總兵”,防守金沙江。在他控制下的龍街、丙弄、白馬口三個渡口的險要鎖鑰,構筑了虎蛟關、固布魯兩座城堡,并在摩崖上鐫刻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彝漢詩文,至今字跡清晰,歷歷可讀。從虎蛟關、桃源峽、固布魯“升仙臺”三處的摩崖上,共收集到落款為“環(huán)居主人并題書”的詩數(shù)首。在虎蛟關的詩云:“怪石千堆似萬軍,仙人留下做龍兵;有頭有尾分形象,八面威威驚鬼神?!边z留在桃源峽的《感舊》一首:“惜日當年把筆授,曾游秦蜀覓封侯;歸來遍地花千樹,滿眼高山河水流?!绷硪皇资敲鑼懽匀痪跋蟮脑姡骸碍h(huán)州不是舊環(huán)州,今日環(huán)州亦可游;竹徑深林隨野步,高山又有水行流?!笔鹈碍h(huán)居主人”??逃谇迩〖撼笄锏摹吨氐巧膳_有懷》詩三首:(一)“一別蓬萊去路賒,今朝重泛日邊槎;題詩不盡青山意,萬木千巖處處花?!保ǘ凹t巖瀑布自年年,悟入天臺仙境前;松稍不來天外鶴,幽人獨自抱云眠?!保ㄈ肮γ毁F酌盃酒,得失枯榮只作歌;非是我來志歲月,總因身在白云窩?!?/p>
透過這一樁樁歷史事件、一樁樁文化逸事,我們似乎可以從中窺見土司制度及土司們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所發(fā)揮的作用。
以商勝為例,她用柔弱的肩頭扛起了維護民族團結的大義,如果不是她深謀遠慮,率先歸附,安撫民眾,羅婺地區(qū)免不了一場大戰(zhàn),而整個云南的格局將會改變,烽火連天,戰(zhàn)爭將使云南濃煙滾滾、生靈涂炭、民不聊生。以鳳英為例,在軍屯民屯的直接影響下,他鼓勵彝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開挖道路,并親自傳播先進的耕作技術,建立了符合武定地區(qū)特點的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新型社會經(jīng)濟結構,徹底改變了“以牧養(yǎng)農(nóng)”的經(jīng)濟狀況。這一壯舉,改變了幾千年來落后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在老百姓心中樹立起抹不去的豐碑。
無論鳳氏、那氏還是李氏土司,作為朝廷命官與地方貴族,他們處于社會上層,是當?shù)鼐⑽幕拇匀撕统珜д?,在“荒蠻之地”的民族地區(qū),他們的言行舉止、價值觀念引領了地域社會文化的時尚。他們的作品代表了羅婺地區(qū)最高文化水準,表現(xiàn)出當?shù)匾妥逦幕c中原文化交融發(fā)展的獨特風格。
此刻,“德潤民安”的石碑坊在眼前沉默如金,姚安路軍民總管府、高氏祠堂在我的身后穩(wěn)成如山,高氏上千年來的輝煌又有誰能忘記呢?
不講高氏家族協(xié)助段思平建立大理國的歷史,不講高智升拯救大理國于危亡之際,不講高升泰時段氏、高氏對于大理國王王位的“讓”與“還”的事,也不講高奣映的父親追隨永歷帝的事,就講高奣映的事就讓人驚嘆不已。
康熙十二年 (1673年),高奣映承襲姚安土司同知世職,因參加平定四川米易、會理的暴亂,擢升提刑,分巡川東。1677年吳三桂之亂平定后,高奣映回到姚安,執(zhí)政期間,為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的穩(wěn)定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得授布政司參政道一職。但高奣映37歲時即將土司職位交予兒子,歸隱結嶙山,自號結嶙山叟。作為明末清初姚安一位有作為的世襲土司,他酷愛讀書,學識廣泛,樂于助人,集儒、釋、道于一身,在理學、佛學、文學、歷史等各方面均有建樹,一生創(chuàng)作大量詩文,著述凡81種之多。其至今尚存代表作有《金剛慧解》《太極明辨》《雞足山志》《滇鑒》《迪孫》《妙香國草》等,涉及文、史、哲、佛、理、道,以及心學、音韻、訓詁等領域,其思想深度、高度和意境令人敬佩。高奣映同時還是一位民族教育家,親授弟子中,有22名進士,47人中舉。
作為明清之際,中國杰出的思想家之一,高奣映讓滇中這塊土地上的文人學者望其項背。
四
從姚安路軍民總管府出發(fā),趁著月光,我一個人走在回型街上,街巷靜寂,月光婉約。我想,我是走進了歷史的巷道了,關于土司、關于這塊土地上一件件事,它們趁著月色入侵到我的腦里、心里,讓人欲罷不能。
回眸歷史、追溯源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自漢代至唐代對西南邊彊少數(shù)民族實行“羈縻制度”以來,到元代土司制度的形成,土司制度實行了近700年。作為一種特殊的政治制度,誰能否認它在維系封建中央王朝和周邊國家關系、增強中華各民族的凝聚力與合力、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各民族團結上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呢?
龔蔭先生認為,綜觀中國歷史,“大一統(tǒng)”的思想自古有之,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jù)的局面,建立了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帝國,漢王朝“安邊境,制四夷,不可廢也。”即:漢王朝是居中統(tǒng)天下(全國)之意。但事實上,秦漢統(tǒng)一的只是中原地區(qū),在西南,秦漢時期有夜郎、滇等地方政權。唐、宋時期出現(xiàn)了“南昭”、“大理國”等地方民族政權,與王朝抗衡。在西北,古代是“族國”眾多之地。秦時,匈奴駐牧“河南地(今河套地區(qū))”,威脅秦都咸陽的安全。漢時,“族國”勢力大者有烏孫、車師、焉耆、鄯善、龜茲、疏勒、于闐等。在東北,秦、漢時有夫余、肅慎、挹婁;兩晉、南北朝時有夫余、挹婁、勿吉、高句麗;隋、唐時有靺鞨;北宋時有遼,南宋時有金。如此狀況,歷代王朝,概莫能治。但元代開始,土司制度實施后,在西南、西北邊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分裂割據(jù)的地方民族政權,完全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tǒng)”夢想。這就是土司制度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