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fā)明
(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金華 321007)
小學教育專業(yè)文學類課程教學有效性研究
陳發(fā)明
(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金華 321007)
文學類課程是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必修課,課程教學要服務于小教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為了提高課程教學有效性,需要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精選課程教學內容;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新方法;創(chuàng)建課程教學資源庫;建立合理而有效的課程考核體系。
文學類課程;小教專業(yè);教學有效性
隨著小學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小學語文教學理念、目標、內容和要求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小學語文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小教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適應新課改背景下的合格乃至優(yōu)秀的小學教師,專業(yè)課程教學急需改革,課程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兒童文學”、“外國文學”等小學教育專業(yè)文學類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抓手,課程教學有效性研究是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對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有著深遠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文學類課程教學改革在高校教學改革活動中早已啟動。由于國內各高校對人才培養(yǎng)和教學的定位及專業(yè)的差異,教學改革也不盡相同??傮w而言,文學類課改主要限定在宏觀思路上,缺乏具體的改革措施,更未能深入結合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同時,文學類課程教學研究成果都是立足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背景,對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提供的借鑒性有限。筆者和文學類課程教師討論后認為,小教專業(yè)文學類課程教學中不僅需要傳授課程基本知識,更要在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指導下,積極探索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教學方式,進而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眾所周知,課程是為專業(yè)建設服務的,要服從于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文學課程內容豐富繁多,但課程的學習應緊跟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小教專業(yè)開設文學課程,要讓學生全面了解中外文學的發(fā)展輪廓,了解中外文學思潮及文學流派的基本情況,掌握文學的基本常識。但文學課程學習的重點是掌握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并通過文學經典作品的研讀,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文本閱讀能力及鑒賞、評析各類文學作品的能力,提升學生審美素養(yǎng)。
為貼近專業(yè)發(fā)展,提高課程教學有效性,課程教學在保留文學經典內容的同時,還應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新選取。筆者認為,一是要淡化“史”的觀念,以經典作家作品為教學的主要載體,以經典作品解讀勾勒文學史發(fā)展歷程。二是要把小學語文教材涉及到的及小學生喜歡的作家作品納入課程教學。這樣不僅可以與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建立有效鏈接,更能激發(fā)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谝陨纤伎?,筆者認為,課程不應強調文學史知識教學,不應求全而講授過多的作家作品。古代文學應將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等詩文名家作品作為教學重點;現(xiàn)當代作家應將魯迅、徐志摩、冰心、老舍、蕭紅等作家和他們的代表作作為教學的重點;兒童文學應關注安徒生、葉圣陶、金波等中外名家作品;外國文學則重點解讀莎士比亞、雨果、歌德、巴爾扎克、高爾基等名家名作。中外名家名作是歷久彌新的文學經典;同時,這些作家作品也是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經典作家作品的解讀與鑒賞,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有效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
“教育的功能將更多地從傳授現(xiàn)存知識和培養(yǎng)現(xiàn)有技能轉向培養(yǎng)學生不斷學習的能力,以使學生獲得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途徑與方法。教會學生學習,將是現(xiàn)時代教育的主旋律?!边@一現(xiàn)代教育理論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如何不斷地探索更為有效的課程教學方法,是每一位課程教師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和文學組老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其中三點進行了積極有效的嘗試。
課程教學務必要改變課堂上教師包場的局面,尊重并保障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嘗試以問題或課題為紐帶探究性學習。講授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有計劃、有目的地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傳授給學生系統(tǒng)的知識,是傳統(tǒng)教學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但在現(xiàn)實教學中,往往成了“一言堂”,成了“灌輸”教育,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探究式教學則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啟發(fā)學生主動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研究能力的關鍵,應切實貫徹在課程教學中。
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學得”,也要重視學生在課外的“習得”,教師要有效地指導學生將課內所學與課外自習融為一體,培養(yǎng)他們運用現(xiàn)代技術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習慣,提高綜合學習的能力,能有效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在學習1949-1976時段《青春之歌》、《紅豆》等小說時,筆者指導學生根據(jù)1930年代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羅曼蒂克”傾向,認真在課余進行閱讀,并以讀書筆記的形式寫出心得,組織學生在課堂作專題發(fā)言,然后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時進行指導、點評,并以“革命文學中的愛情敘事”為主題,將這類小說與1930年代的愛情小說進行深入比較,揭示其背后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內涵。沈從文、蕭紅、汪曾祺小說教學,筆者也從專題形式開展比較教學分析和討論。從教學效果看,明顯好于講授方法。
古代文學章海鳳老師在古詩教學中,將古詩分為離別、山水等專題,每一個專題要求學生對作品的精讀、分析、鑒賞、研究成果以課堂討論的形式通過多媒體技術在課堂展示,這是對學生的閱讀、分析、鑒賞、研究、寫作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是語文能力的一大提升。
網絡的高速發(fā)展與普及給課程教學帶來豐富的教育的資源,其巨大的知識容量為課程教學拓展了無限的空間,更可以借此平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校校園網絡建設都很完善,這為課堂空間的延伸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筆者認為,課程教學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創(chuàng)建課程教學資源庫,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庫,可以有效拓展課程教學的內容,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課程教學補充形式。利用教學資源庫,課程教學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師生也無須見面,就可以在網上進行教學、答疑。“兒童文學”和“古代文學”已建成校級精品資源庫。
在創(chuàng)建課程資源庫建設中,文學課程主要做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以經典作家作品教學為教學單元,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并及時上傳網絡,一方面可以讓課堂沒有聽懂的同學課下繼續(xù)學習;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課件推動教、學共享,師生互動。二是研發(fā)“原典研讀”系列課件。課程老師結合經典作家作品教學,在教學課件之外,制作內容更為豐富、容量更大的“原典研讀”課件,主要從作家創(chuàng)作自述、作品簡要介紹、重要研究觀點、主要研究論著目錄、名師點評等方面,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這一系列課件,有效延展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了課程教學效果。三是經典作家的影視資料收集、上網。影視課外欣賞,是一個有效的提高學生興趣的方式。四是教師研究論文和學生優(yōu)秀作品選登。師生論文,是學生學習模仿的最適合的作品,也給學生以親近感。五是完善課程試題庫建設。試題庫,可以讓學生明白課程學習的內容,讓學生的學習更有目標性。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利用教學資源庫,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有效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嘗試。
課程考核體系,是引導學生課程學習和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組織系統(tǒng)。文學課程以前的考核,一般比較重視知識和理論,以書面考試形式完成。筆者認為,作為小教專業(yè)的文學課程的考核,應按照專業(yè)育人的要求,盡量遵循“尊重個性、發(fā)展個性”的教育理念,變一元化考試為多元化考核??己梭w系的構建,既要檢查學生的知識能力,同時還要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能力差異進行考核,全方位地動態(tài)評價學生的課程學習。
基于以上思考,文學課程老師進行了積極的教學實踐。除了期末的課程考試,也很重視平時的形成性考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課前五分鐘的“文學講壇”。每節(jié)課正式上課之前,老師安排一個學生推薦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一部(篇)。這樣的演講訓練,既強化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拓展了課程學習內容,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作品分析與鑒賞能力,落實了專業(yè)培養(yǎng)的目標。二是“讀書筆記”寫作,要求學生精讀經典作家作品,寫出自己的閱讀體會與思考,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的解讀與鑒賞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三是課程作業(yè),這是對課程授課內容的鞏固與思考,根據(jù)學生的作業(yè)寫作情況,按百分制進行評分。四是課程論文,每學期要求每個學生跟蹤閱讀一本文學雜志,選擇一篇文學作品,對作品進行分析評論,以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分析、鑒賞和評論寫作能力。閱讀文學雜志,對學生很有吸引力,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閱讀習慣。文學課程老師們對這種考核體系進行了兩年的嘗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
課程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是課程教改的最終目標,具有理論和實踐價值,任何一門課程教學都應服務于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這是課程教學也是課程改革的出發(fā)點。小教專業(yè)文學類課程教學的目的是服務于培養(yǎng)合格的小學教師這一目標。課程教學要有基本的目標意識,不能為了一味追隨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模式,或為新潮而改革,教改應結合學情且有自己的教學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這是筆者和文學組老師課程教學實踐的點滴思考。
[1]韓慶艷,邱發(fā)榮,韓慶龍.小學教育專業(yè)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探索[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5,15(02):13-16.
[2]陳新瑤. 文學滋養(yǎng)與科學教育——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文學類課程教學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31(04):87-89+109.
[3]黃云姬.高師小教專業(yè)兒童文學課程教改策略[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4(03):93-96.
[4]何靜翔.小學教育專業(yè)“文學概論”課程教改設想[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3,13(03):33-36.
[5]張長青.小學教育專業(yè)文學類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1,(12):55-56.
Study on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literature course in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Chen Faming
(Jinhu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nhua Zhejiang 321007)
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primary education, and the aim of teaching is to serv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sprimary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urse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select the teaching content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actively explor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create curriculum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course assessment system.
literature courses;the speciality of sprimary education;teaching effectiveness
G622.4
A
1003-2177(2017)08-0034-03
本文為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小學教育專業(yè)文學類課程教學有效性研究”(Y201328020)研究成果。作者簡介:陳發(fā)明(1972—),男,河南信陽人,文學博士,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