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用剪刀剪世界
剪紙是最受歡迎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老百姓誰家有喜事都會用到剪紙,而在合肥,提到剪紙不得不說葛崇云,他可是合肥市剪紙的非遺傳承人。今年63歲的葛崇云先生,已從事剪紙40多年。
葛崇云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家里有兄弟姐妹九個,生活十分貧困,小學只上到5年級就輟學在家?guī)透改父赊r活。葛崇云的母親手很巧,沒事的時候就喜歡用剪子剪一些“鞋頭花”,做鞋子時就縫在鞋頭上裝飾用,看起來很漂亮。除此之外,母親還會做老虎帽,帽子上也有不少圖案裝飾。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母親手中的剪刀和漂亮的“鞋頭花”便引起了葛崇云濃厚的興趣。
葛崇云也開始模仿母親拿起剪刀剪起來。再加上,葛崇云自小就喜歡畫畫,在上小學時,就喜歡拿畫筆畫些小桌子、小板凳之類的。有了一些繪畫功底的葛崇云學起剪紙來倒是上手很快,盡管年紀不大,但剪起東西來也算像模像樣。漸漸地,葛崇云在當時的“五里拐大隊”也算小有名氣,哪家有個什么喜事的,都會主動拿著紅紙找到葛崇云剪個喜字、團花、天棚花等。自此,葛崇云開始了自己的剪紙之路。那時候,別人家的孩子一有點錢都會到街上去買東西吃,而葛崇云則一分錢都舍不得花,那時的油條只要二分錢,葛崇云沒吃過一根。每次幫父親干活,父親給個一角五分的,葛崇云都會攢起來,他要買紙、買美術方面的學習資料,那是要比吃什么都開心的事情。
剪紙是最傷眼的,一幅作品會盯上幾個鐘頭。小時候家里沒電,葛崇云就在煤油燈下苦練,困了就用手揉揉眼,由于經常揉眼,導致眼睫毛倒長刺進了眼睛,葛崇云發(fā)現(xiàn)自己幾乎看不清東西了,走路都是瞇著眼。幸好,當時郊區(qū)醫(yī)院一位張醫(yī)生在大隊里蹲點,在葛崇云家里幫他清理了眼睫毛,這才讓眼睛有所恢復。
剪紙不僅傷眼,還傷手。剪紙時,葛崇云一只手拿剪刀,一只手托著紙?!爱敿舻洞恋郊埾旅娴氖种笗r,說明已經剪到底了。”葛崇云說,剪紙時困了,一剪刀下去剪到了手指,才會突然驚醒。葛崇云告訴記者,這幾天自己沒有剪紙,手指頭看起來很光滑,一旦剪起紙來,手指頭就成了蜂窩煤,到處都是眼。
從二十歲左右開始創(chuàng)作剪紙,這些年來,葛崇云的剪紙作品已達3000多幅。剪紙內容十分廣泛,涵蓋民俗文化、歷史人物、偉人、革命烈士、神話故事等等。用葛崇云自己的話說,他剪的線條繞萬里長城兩圈都不止。
傳統(tǒng)的剪紙工具是剪刀,而現(xiàn)在不少人用刀刻,葛崇云就從來不用。他專門買“張小泉”的小剪刀,買回來后對刀尖稍微進行一下處理。這些年下來,他光剪刀就用掉了二三十把。
葛崇云在剪紙上的造詣已經很深,他自己倒并不滿足,而是不斷在創(chuàng)新。以《母親的被面花》為例,作品的靈感來源于家中的老被面,每次看老被面都覺得好像缺了點什么,最后他加入了一點現(xiàn)代的元素,最終作品獲得了“特別藝術三等獎”。又如《寶釵撲蝶》,作品中的寶釵嬌羞可愛,栩栩如生。葛老說,他就是從一本書上看到了這張插圖,然后對其進行了創(chuàng)新,最后通過剪紙的藝術形式將它表達了出來。
邢大軍據(jù)《合肥晚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