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特約記者 周禮
作為臺北地標性建筑之一的中正紀念堂,在當局一波接一波的“轉型”風潮中也不能幸免。日前,臺灣“文化部”以“審議式民主公民討論”方式進行中正紀念堂“轉型”的社會討論計劃,并采取限制性招標方式讓政治色彩濃厚的沃草公司得標,在島內政壇掀起軒然大波。有國民黨“立委”直言,這是“大政治風暴的開始”。
變相限制參與討論者的年齡
據臺灣《聯(lián)合報》報道,臺“文化部”日前以“審議式民主公民討論”的方式進行中正紀念堂轉型的社會討論計劃,但采取限制性招標方式由沃草公司得標。沃草公司隨后宣布,參加中正紀念堂“轉型愿景工作坊”者,通過網絡報名參與。臺“文化部”公告12月3日將舉辦第一場座談,且限制網絡報名,三組每組只錄取10人參加座談,依照性別、年齡、職業(yè)、觀點等背景分類。
國民黨“立委”陳學圣13日表示,要處理中正紀念堂轉型問題必須要有一定的政治高度和歷史高度,但是“文化部”從選擇誰來執(zhí)行及整個過程都非常草率,通過“限制性招標”讓沃草公司籌辦相關事宜,就是把中正紀念堂“當做一個政治案件來處理”。對于中正紀念堂有不同情懷的人都是70到90歲的民眾,此次討論只采取網絡方式報名,是變相限制參與討論者的年齡。他認為,蔡當局在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累積不滿民怨后急著處理中正紀念堂,會是一個“大政治風暴的開始”。臺“文化部長”鄭麗君13日宣稱,藝術文化方面的采購常采限制性招標,因此此次招標“完全依法進行”。至于為何只限網絡報名,鄭麗君稱,是為了盡量顧及組成多元代表性。
承辦者是引爆“太陽花學運”的自媒體
沃草公司是一個自稱“致力于降低公民參與政治的門檻”的自媒體,由從事醫(yī)師職業(yè)的柳林瑋及臺灣金融研訓院特約講師林祖儀等于2013年11月推動成立。沃草團隊建立之初就進行“國會無雙”服務,以播報運動賽事的方式轉播“立法院”實況,希望讓公民以娛樂方式關心政治。2014年4月,該網站最先發(fā)現(xiàn)兩岸服貿條例被“30秒過關”,隨即引發(fā)“太陽花學運”。沃草在引爆“學運”的同時,也借由傳播“學運”實況發(fā)展,一時成為島內青年團體最為關注的自媒體。不過,“學運”結束后柳林瑋卻被爆利用“學運”大量斂財,將社會支持該運動的捐款據為己有。盡管柳林瑋后被沃草開除,但沃草運作的透明、公開程度一直為島內詬病。
《聯(lián)合晚報》評論稱,“文化部”啟動中正紀念堂轉型計劃號稱要顧及多元社會討論,現(xiàn)在結果卻是,所謂“公民討論”充滿限制性,不但稱不上“多元公開”,更是歧視信息弱勢。沃草雖夸稱是監(jiān)督政府運作的公民團體,但在綠營上任后毫無所為,角色頓變成為承包政府標案的公司。政治色彩如此鮮明的所謂“公民團體”,真適合承包中正紀念堂轉型討論計劃案嗎?
“去中國化”舉措一樁接一樁
蔣介石于1975 年4 月去世后, 臺“行政院”于當年6 月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 并于1980 年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民進黨向來視中正紀念堂為“眼中釘”,陳水扁上臺后在2007 年宣布要把中正紀念堂改為“臺灣民主紀念館”,給中正紀念堂牌樓掛上“自由廣場”牌匾,直到馬英九上臺后才重新改回中正紀念堂。去年蔡英文上臺后,重走“去蔣”“去中”的老路。今年2 月底,臺灣“文化部長”鄭麗君宣布展開中正紀念堂“轉型”工作。臺“文化部”隨即宣布把原本的中正廳、介石廳改名為中性的1、2展廳,停止在開閉館時播“蔣公紀念歌”,并下架中正紀念堂商店中“威權統(tǒng)治”意象鮮明的商品, 停售包括公仔、文具、生活等用品。3 月,臺“文化部”公布的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咨詢小組”名單多為綠營人士。
中正紀念堂“轉型”的背后是臺當局不斷加速的“去中國化”步伐。蔡英文上臺后,取消“遙祭南京中山陵”“遙祭黃帝陵”,停辦抗戰(zhàn)紀念活動,蔣介石、孫中山銅像被損毀在島內已司空見慣。教育領域更是重災區(qū),不僅撤廢了馬英九旨在糾正“臺獨”課綱的“課綱微調”,更要強推英語為官方語言。島內作家王豐14日評論稱,臺當局千萬別把所謂的“中正紀念堂轉型”操作成新一波“去中國化”議題,否則它將會為大陸新一波的“仇臺情緒”加添柴薪;另一方面,臺“文化部”也不應該是“文化大革命部”,建議其推動政策要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