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格?康納
核心提示:就像每個國家都需要安全一樣,它們同樣也需要基礎設施。
在我看來,“地理決定命運”這個曾經影響世界的著名論斷已有些過時。伴隨著全球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礎設施的發(fā)展,高速公路、鐵路、機場、油氣管道、電網和光纜等基礎設施,正改變自然和政治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就像每個國家都需要安全一樣,它們同樣也需要基礎設施。如加以比較,我認為當前環(huán)境下基礎設施甚至更為重要。
其一,基礎設施甚至比國家政權更為長久也更重要。譬如,部分中東國家的政權雖更迭頻繁,但其建成的輸油管道等基礎設施卻還在那里。
當今世界有長約6400萬公里的高速公路、200萬公里的油氣管道、120萬公里的鐵路以及75萬公里的海底電纜,這些設施將全球主要人口聚居區(qū)連在一起。實際上,在世界大部分地區(qū),發(fā)揮連接作用的鐵路、輸油管道以及通信電纜等,都有著比相關國家政權更長時間的存在。它們重塑著不同地區(qū)人群和經濟體間的關系,同時實現(xiàn)了土地、勞動力及資本產出的最大化。
其二,由基礎設施推動的城市群變得更加重要。
中國現(xiàn)階段已有20多個城市群,這些城市群已十分富足,彼此間還保持了包括國內直航和高速鐵路在內的多種互聯(lián)。中國之所以能變得更強,是因為城市群變得越來越強。
雖然世界各國發(fā)展方式和程度不盡相同,但很多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在于規(guī)劃不夠合理??梢哉f,中國是唯一一個銳意推動城市化和再規(guī)劃的國家,這也使其在戰(zhàn)略規(guī)劃層面契合了國際秩序深層演進的重要特征。
其三,基礎設施的對外合作將助益國家發(fā)展。
中國在建設和提供基礎設施方面處在領先地位,以“一帶一路”為例,互聯(lián)互通使更多原材料進入中國,成品貨物則更便利地運出去。
我一直認為,中國建設的基礎設施以及中國對非洲大宗貨物需求,是贊比亞、烏干達、盧旺達等許多非洲國家發(fā)展經濟的關鍵。過去10多年里,非洲經濟增長背后是超級周期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超級周期的背后,是中國對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如今大宗商品價格雖然下跌,但中國已帶來了良好的基礎設施,非洲國家應該加以利用,促進經濟多樣化。
未來,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有大量空間。全球人口數(shù)量已經突破70億,但現(xiàn)有基礎設施僅能滿足30億人的需求。即使是美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也都急需對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投入。據(jù)測算,人類在未來40年里要建設的基礎設施將超過此前4000年的總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依靠政府公共投資推動,而美國私有部門大量涉足基礎設施。未來,基建領域的公私投資會相互彌補,這是件好事。(支點雜志2017年11月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