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孝兵
《烏鴉喝水》與《司馬光砸缸》,是緊挨在一起的兩篇小學課文?,F(xiàn)在對照著來看這兩篇課文,就覺得有點搞笑。烏鴉為什么不學習司馬光將瓶子撞倒摔破呢?我想,這可能是為了讓小朋友們知道:公共財產(chǎn)是不能隨便破壞的。但司馬光小朋友為什么又能用石頭砸缸呢?很明顯,他是為了救人。這也是為了讓孩子們明白:救人于危急之時,是可以“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的。
可現(xiàn)實中,如果烏鴉真靠這種銜石投水的辦法,是喝不到水的。因為,文中有個前提:“瓶子里的水不多”;我們這樣表達時,一般來說水量不會超過水瓶的一半。而這時,靠投小石子使水面上升到瓶口,是不可能的。因為水分子的伸縮性、包容性非常大。若不信,你可以做個實驗試試。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相當粗暴的結(jié)論:當烏鴉需要自救時,我們無意中給出一些限制(不能打破瓶子),然后用一個紙上談兵的方法,讓人誤以為烏鴉能得救。當司馬光要救人時,我們給出立竿見影的辦法,讓那個孩子立馬得救。
如此忽視、漠視個體的“自救”及個人利益,甚至不惜讓人畫餅充饑;而需要“救人”奉獻時,則無條件地鼓吹宣揚。這樣推究到極致,便會產(chǎn)生一種矛盾:你想讓一個人自身難保時還去舍己為人,無異于癡人說夢。正因如此,許多“司馬”之屬以服務奉獻之名謀一己之私;正因如此,“扶不扶”成了一個社會難題。
幽憂薦自《今晚報》2017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