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知長江者不可不知洞庭湖,正是洞庭湖氣蒸云夢,波撼岳陽,才有了長江宏偉的交響;知洞庭湖者不可不知澧水,正是澧水日夜不息的吟唱,才有了洞庭湖優(yōu)美的弦歌;知澧水者不可不知洗墨池,正是有了洗墨池水千年的流淌,才有了澧水前行的動力。
洗墨池,位于千年學(xué)府,百年名校,湖南省省級示范高中澧縣一中校園內(nèi)。走進(jìn)澧縣一中大門,往右逶迤行走,不足五十米,便看見了洗墨池。我們往塑膠操場與洗墨池岸夾著的那條水泥道行走一小會兒,然后將目光停留在右邊,一塊不規(guī)整的石頭聳立在一個巨大的硯臺之上,石頭中央的“洗墨池”三個草寫大字赫然在目。我們從這里踏上步云橋,往東方徐行,三十米不到,來到三賢島。為什么喚作“三賢島”?因為島上豎立著與澧州以及與澧縣一中有關(guān)的三位先賢范仲淹、車胤、陶澍的雕像,主體是范仲淹雕像。范仲淹雕像的左邊配以陶澍雕像,右邊配以車胤雕像。三賢島上一年四季濃陰匝地,鳥語花香,時時有澧州學(xué)子來此漫卷詩書,因此三位圣賢并不寂寞。你看,范仲淹正揮舞如椽大筆,陶澍正從書卷中尋找治國良策,車胤正囊螢夜讀。三位先賢并未離開,而是棲息在三賢島上,當(dāng)你走上此島,就在與先賢對話,與先賢交流,沐先賢遺風(fēng),享先賢榮光。讓我們以頂禮膜拜的心情走近范仲淹雕像,看一看雕像后座鐫刻的范仲淹生平,看一看雕像左邊和右邊鐫刻的有關(guān)范仲淹的詩歌,你就對洗墨池的由來豁然開朗了。
環(huán)著范仲淹雕像,靜默地凝視著鐫刻其上的文字,我們了解到范仲淹幼年的生活軌跡。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范仲淹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母親改嫁,養(yǎng)父朱公赴任澧州安鄉(xiāng)就任縣令時,他隨之來到安鄉(xiāng),因“適來武子之鄉(xiāng),嘗慕文山之學(xué)”而移居澧州今址?!拔渥印蹦四椅炚兆x的車胤,“文山”即詩名冠李唐的李群玉。范仲淹于慶歷三年(1043年)官拜參知政事,這并不是命運的光顧,而是與其幼年在洗墨池邊“斷齏劃粥”“工書耽誦”的經(jīng)歷分不開。他雖家貧,但不愿倚靠養(yǎng)父,自然知道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于是,他常常趁著東方?jīng)]有露出魚肚白,就起來煮粥,待裝在碗里的稀粥凝固后,用筷子劃成四塊,早晨吃一塊,中午吃一塊,傍晚吃一塊,深夜吃一塊,這就是“斷齏劃粥”的故事。范仲淹生活儉樸,讀書卻很用功。他不是一條書蟲,而能從書中走出來,做到學(xué)以致用,勤于筆耕。他常洗筆硯于池,使“池中水石草蟲盡為墨、赤之色”,故后人名此地為“洗墨池”。范仲淹為官后,依然保持幼年時的節(jié)儉之風(fēng),讀書更加勤奮,在政治改革方面頗有建樹,主張革除庸政、弊政。以他為首的改革派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一場聲勢浩大的政治改革拉開了大幕。有人勸告范仲淹不要改革,那些庸官畢竟不是壞官,將他們革掉了,那些人拖兒帶女,家家哭聲震天,聽著都覺得恓惶。范仲淹不為所動,說:“與其一路哭,不如讓一家家哭。”意思是與其讓一個地區(qū)的人都哭,當(dāng)然不如讓庸官們極其家眷去哭,足見范仲淹改革的決心十分巨大。但因改革過于迅猛,觸動了大官僚集團(tuán)的利益,他們在皇上那里狠狠地參了一本,致使范仲淹、藤子京等臣子被外放。范仲淹一貶再貶,直到貶死青州途中。他死后,仆人沒有在他行李箱中找到分文余錢,甚至連入殮的衣服也沒有,還是他的生前好友湊錢,將其埋葬在母親墳?zāi)沟呐赃?。梳理他的一生,我們發(fā)現(xiàn)他為官清廉,這似乎與年幼時候的儉樸有著某種聯(lián)系。他不倚靠養(yǎng)父的硬氣似乎又預(yù)示著日后改革時的無所顧忌,而改革的無所顧忌正好為他的政治前途埋下了悲劇的伏筆。
如果說,范仲淹一生的行跡是一部大書,那么三賢島上的范仲淹雕像就是這部大書的一個縮微版本。
讓我們從北宋往前追溯到東晉,看看車胤這尊雕像,從而追尋他的人生軌跡。車胤是南平人,南平屬于現(xiàn)今的哪個地方,一直有爭議,有說屬于現(xiàn)今安鄉(xiāng)的,有說屬現(xiàn)今津市的,也有說是現(xiàn)今湖北公安的。湖北有一所中學(xué)就叫車胤中學(xué),但到底屬于哪個地方,至今并無定論,不過這正好說明車胤這個歷史人物影響之大。他的影響之一是年少讀書十分刻苦。車胤幼年時,家里貧窮,買不起照明用的燈油,他便將若干螢火蟲裝進(jìn)白色透氣的布罩子里面,映照著書本讀書,常常是通宵達(dá)旦。車胤后來官至吏部尚書,但是他的仕途又很坎坷。車胤碰上的君王司馬德宗有口吃的毛病,而且坐在朝堂上時常流涎水,權(quán)臣司馬道子極其兒子司馬元顯專權(quán),想除掉司馬德宗。車胤得知陰謀后,怒發(fā)沖冠,斥責(zé)司馬父子。司馬元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逼車胤自殺。車胤以自殺的方式保住了一個大臣的清名。
接著,我們從北宋時代往后行走,行走到清代。晚清重臣陶澍出場了。陶澍做官之前,二十來歲的時候游歷澧州,在澧陽書院(澧縣一中前身)任主講。他不主張弟子讀死書,主張弟子經(jīng)世致用。他的教育思想廣為流布,吸引了魏源、龔自珍等人來澧陽書院讀書,一時名聲大噪。
我們漫步三賢島,瞻仰三尊雕像,若有所思,驀然發(fā)現(xiàn)澧縣一中的校園精神“崇尚憂國憂民,培養(yǎng)有高尚品德的人;崇尚經(jīng)世致用,培養(yǎng)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崇尚勤奮刻苦,培養(yǎng)有進(jìn)取精神的人”,其實是從范仲淹、陶澍和車胤三個人身上得到的提煉。離開三賢島,我們沿著步云橋繼續(xù)前行,二十米后進(jìn)入后樂島。后樂島左邊為石柱林,石柱林的石柱根根昂首向天,詮釋著澧州人自信、樂觀、堅忍不拔的精神。石柱林兩邊的竹子向周圍開疆拓土,大片大片的蓊蓊郁郁令人感受到生命的綠意正無邊無際地漫溢著。后樂島右邊有后樂亭,后樂亭是四四方方的亭子,前后左右四個圓門均可進(jìn)入,亭子中有一張大石桌,石桌周圍有小而圓的石椅,無論是游客還是學(xué)子,都可以在亭子中小憩或讀書。亭子雖小,卻是我們精巧細(xì)致的精神家園。相傳,后樂亭為慶歷年間所建,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一時間洛陽紙貴,整個北宋都在傳誦《岳陽樓記》,特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士大夫情懷讓普天下的讀書人感同身受,于是澧州人自發(fā)修建了后樂亭?,F(xiàn)在的后樂亭是根據(jù)當(dāng)時的原樣復(fù)建的,正門和后門兩側(cè)均鐫刻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文人雅士念及此,心靈不覺為之凈化。
無論是站在三賢島還是后樂島,抑或是駐足于步云橋上的任何一處,都可以看見洗墨池的池水澄碧澄碧地蕩漾著,似乎在訴說先賢的故事,而洗墨池岸邊楊柳依依,似乎在挽留來此游覽的客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