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榮晨
11月4日,沙特有11名王子與4名部長遭到逮捕,被捕者或為前國王阿卜杜拉的親信,或為與王儲穆罕默德有齟齬的富商。穆罕默德此番借著反腐的名義發(fā)動突然襲擊,幾乎將王族內部的潛在對手一網(wǎng)打盡,王儲對沙特國內權力的掌控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長久以來,沙特的政局與其說是國王乾綱獨斷,毋寧說更像王族的集體統(tǒng)治。沙特開國君主阿卜杜拉·阿齊茲,一生先后娶妻23人,生子45個,其中36個活到成年。阿齊茲的長子圖爾基英年早逝,老國王先是將二子沙特立為王儲,但后來又屬意更加能干的三子費薩爾,于是定下兄終弟及的傳位規(guī)矩,以便費薩爾繼位。
這一臨時性的政策造成了日后沙特王位繼承問題的無盡紛爭。相比起由嫡長子繼承制確立的明確等階,沙特的這種繼承體系頗顯混亂。二代親王們人人有權嗣位,某種程度上與國王地位平等,他們不是身居要職,就是手握重金,極大地分散了王室的權力。
原則上,國王死后,王位應當由其最年長的弟弟繼承,但相比年齡,人望、資歷與母系出身才是親王們能否順利接位的決定因素。老國王阿齊茲的第十位妃子,出身內志豪族蘇德里部落的西薩為他生育了七個兒子,即所謂的“蘇德里七兄弟”,組成了二代親王中勢力最強的集團。七兄弟中的老大法赫德原本在二代親王中僅排行第八,卻在兄弟們的支持下越過了比他年長的薩阿德和納西爾,登基為第四任國王。老二蘇爾坦和老四納耶夫也在阿卜杜拉任上先后成為王儲,只可惜時運不濟,二人均先于國王去世,才使得老六薩勒曼得以入嗣大統(tǒng)。
薩勒曼是老國王阿齊茲的第二十五子,他繼位時其他二代親王多已亡故,僅剩的八名二代親王也都是邊緣人物,無力挑戰(zhàn)他的權勢。在無人掣肘的情況下,薩勒曼獲得了極大的行動自由,2015年他褫奪了弟弟穆克林的王儲頭銜,轉授于侄子本納耶夫,打破二代親王繼承王位的先例。今年6月他再次換儲,將兒子穆罕默德提拔為繼承人,正式確立了父子相傳的王位繼承制。薩勒曼已是年逾八旬,精力衰竭,穆罕默德王儲代父理政,成為沙特事實上的掌舵手。
然而穆罕默德王儲年方32歲,自2009年起才開始步入政壇,資歷遠遜于其他在軍政領域深耕數(shù)十年的第三代王子們,在王族中卻難以服眾。
可能正是這種壓力使得穆罕默德急切地想證明自己,他在外交領域表現(xiàn)得非常強硬和激進。為了對抗伊朗領導的什葉派陣營,穆罕默德甫一接任國防部長即出兵也門,打擊胡塞武裝;此后他又通過處決什葉派教士尼姆爾來刺激伊朗,導致沙伊斷交;今年6月他又主導了對卡塔爾的封鎖行動,意圖迫使后者徹底加入反伊朗陣營。而近來黎巴嫩的政局變動則可能是他在外交領域的最新動作。
11月4日,黎巴嫩總理薩阿德·哈里里突然在沙特宣布辭職,他聲稱受到人身威脅,并抨擊伊朗干預阿拉伯事務。哈里里本人此次出走前全無征兆,有分析指出沙特才是幕后指使,意圖借此加劇黎巴嫩的緊張局勢,打擊該國的什葉派勢力。
但穆罕默德王儲在外交上的一系列運作并未收到應有成效。在也門,胡塞武裝不僅未被摧毀,反有余力經常向沙特境內發(fā)起襲擊;沙特空軍在也門境內的轟炸造成大量平民死傷,招致了國際社會的批評。在敘利亞,沙特大力支持的反對派武裝瀕于解體,阿薩德政府方面近期屢有斬獲。對卡塔爾數(shù)月之久的施壓也未能迫使后者屈服。
雖然當前沙特與特朗普政府表面上親密無間,但后者打著“美國第一”的孤立主義旗號上位,究竟能為沙特在中東地區(qū)的運作提供多少實質性支援猶未可知。
穆罕默德在去年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計劃——“愿景2030”,但沙特若真想將這一計劃付諸實施,首先需要一個安全穩(wěn)定的區(qū)域環(huán)境。
(作者為中國海外安全研究所研究員,編輯:袁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