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水母
2017年11月11日,演員王珞丹在公眾號“為你讀詩”里朗讀了詩人席慕蓉的詩歌?!肮夤鞴?jié)”讀愛情詩,是電視劇《急診科醫(yī)生》宣傳活動的一部分,也是王珞丹的個人意愿。她在顧城和席慕蓉之間猶豫了一番,最終選擇《我的信仰》是因為它關乎愛情,更關乎獨立人格。
詩人寫道:“如果你愿與我/一起去追溯/在那遙遠而謙卑的源頭之上/我們終于會互相明白”。王珞丹則解釋:“其實到最終我們都會相互理解、相互了解、相互認識,只是時間的問題,只是你愿不愿意跟我繼續(xù)走下去?!?/p>
微信公眾號出現(xiàn)不久,王珞丹就關注了一批詩歌公眾號,還把喜歡的詩分享去朋友圈。“一個比我還矯情的朋友說:‘姐姐,能不分享詩嗎?后來我就自己默默去看。”她回憶道。
王珞丹喜歡讀詩、聽民謠,一度被視為“文藝青年的樣本”,自認是“有一點追求,有一點夢想”的人。她在《急診科醫(yī)生》里扮演的江曉琪也大致符合這種評價。劇中,江曉琪在內的三位急診科醫(yī)生各有心結?!安还茉趺礃?,都是作為醫(yī)生這個職業(yè)服務的,我覺得這挺好?!蓖蹒蟮ふf。
與這個角色相處三個多月,王珞丹越來越能體會演員與醫(yī)生兩種職業(yè)的相似之處:“比較像的一點就是活到老學到老,醫(yī)生永遠會面對新的病例。演員也是,接到一個角色的時候,一定會有新的障礙是你以前從未遇過的,然后你需要解決它?!?/p>
在演員的職業(yè)道路上,王珞丹一直覺得自己是幸運兒。她2005年畢業(yè),2006年拍攝了趙寶剛導演的電視劇《奮斗》,第二年憑借米萊一角為觀眾熟識。十年過去,她還能接到青春愛情劇的邀約。
“前兩天我還在飛機上遇到了一個導演,好巧就坐我旁邊,他說要拍一個戲,講90后的青春。我說導演我演不了了,他說我覺得你可以,要不我給你改80后吧。但80后的青春還有嗎?”女演員通常會對年齡產(chǎn)生焦慮,王珞丹來得早一些,“跨25歲的時候焦慮特別明顯。我看了一篇文章,說25歲是女生一切機能走下坡路的開始,特別是皮膚,我就給自己買了一個特別貴的精華素?!?/p>
《急診科醫(yī)生》可能幫助王珞丹減輕了焦慮感。為演好醫(yī)生這種高度職業(yè)化的角色,她提前到醫(yī)院體驗生活,其間觀摩了兩場手術?!爱斈惆l(fā)現(xiàn)人體打開了都一樣,印象特別深刻。我想既然皮囊之下都一樣,那什么能夠永遠留存?精神。精神世界是你能夠區(qū)別他人,并且持久的部分?!彼锌?。
他們有黑眼圈,頭發(fā)亂糟糟,我覺得很美
南方周末:演電視劇《急診科醫(yī)生》之前,你怎樣體驗生活?
王珞丹:我去協(xié)和醫(yī)院急診科待了一周,跟著主治醫(yī)生張暉博士,她干嘛我干嘛。我一直跟在她身后,看一個急診科醫(yī)生一天都做什么。她上什么班,我就上什么班,她有早七點到晚五點的班,早九點到晚七點的班,還有值大夜,甚至24小時連軸的。大夜和24小時都挺辛苦,后半夜有時會來挺多病號,這時候來往往是很危急的。我第一天體驗生活在分診臺,要去了解所有分診的療程。分診臺會把病人分給不同的診室。遇到特別緊急的,馬上進ICU(注:通稱重癥監(jiān)護室)的,我也可以第一時間知道,直接跟進ICU了。戲里有很多這種需要緊急救治的情況,我得看到。
南方周末:和醫(yī)生聊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嗎?
王珞丹:他們太忙了,有些病患一來就很緊急。在生命面前,他們根本顧不上我們的存在。我很喜歡他們素面朝天的樣子。雖然我們在電視劇里不可能蓬頭垢面,但是他們的黑眼圈,搶救完一個人之后頭發(fā)亂糟糟的樣子,我覺得很美。以前我們作為病人去看病,心理狀態(tài)都是很“喪”的,從來沒有機會好好觀察醫(yī)生到底什么樣。我體驗完生活,對醫(yī)生有不同的認識。
南方周末:會不會經(jīng)歷很多生離死別?
王珞丹:會,但在體驗生活過程中,更多的是希望和無助。希望就是經(jīng)過一些處置之后,那位病患活下來了;無助就是可能第二天這位病患就“離開”了。醫(yī)院真是充滿了希望和失望的地方,醫(yī)生的無助感其實是我們從來都沒有理解過的。醫(yī)生面臨一次又一次離別,同樣需要我們去關心。演這部電視劇之前我休息了九個月,第十個月等到了江曉琪。我喜歡這部電視劇的原因,在于讓更多人看到急診科到底是什么樣子,醫(yī)生每天都在干什么,普及一些常識。
南方周末:飾演醫(yī)生之前,有沒有關注相關領域,比如說醫(yī)患關系?
王珞丹:我不關注都不行,有醫(yī)患糾紛就一定在微博熱搜上,我就會點進去看。說實話,我們經(jīng)常作為家屬和患者去醫(yī)院,都帶著自己的病痛,對醫(yī)生的關心和理解真的不夠。體驗生活這段時間,每天回家我媽就問我一天發(fā)生了什么事,希望我分享在醫(yī)院里碰到的新鮮事。我說媽媽我沒勁了,只不過跟著醫(yī)生,有時候搭把手扶個患者就很累了。患者一進屋先吐了一地,他吐我也想吐,但我那時候穿著白大褂,有一種責任和使命感,不能讓患者覺得我嫌棄他??晌艺娴牟皇轻t(yī)生?。∥业然颊咄峦炅?,小聲跟暉姐說,姐我也想吐,能先出去一下嗎?她說去去去,你剛才就可以出去。我說我不能出去,因為我穿著你們醫(yī)院的制服呢。在這種制服里面,你的責任感是不一樣的。
“你注定要走一段 關于生死的路”
南方周末:你飾演的江曉琪是什么樣的醫(yī)生?
王珞丹:是一個海歸,“人設”還挺嚇人的。但是我覺得學歷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國內有外科、內科,分得很詳細,卻沒有急診專業(yè)。國內的急診科醫(yī)生都是各個科室輪崗的。而我飾演的角色,因為在國外學專業(yè)的急診學,所以思維和想法跟國內的醫(yī)生不太一樣。我和珊姐、嘉譯哥(注:指另外兩位主演江珊、張嘉譯)飾演的角色存在認知上的差異,比如國內醫(yī)生可能覺得病情應該先告訴家屬,而江曉琪覺得要先告訴患者。劇中有很多這類差別,有時候方式、方法沒有對錯。除此之外,這個人物大概可以概括為國內醫(yī)療環(huán)境的“小白”,但她也一點點學著跟患者、領導相處。我喜歡這種性格不夠完美,有一定缺陷的角色,我要通過這四十集讓人看到每個人都在成長。
這次演醫(yī)生,就是我不希望自己看上去還是像小孩子。我以往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是善于演比較活潑的角色,可能與我平時的性格比較像。但體驗完生活之后,我發(fā)現(xiàn)在醫(yī)院的環(huán)境下,有一種極度的冷靜、果斷和一點點幾近“冷血”的狀態(tài),像是一種常態(tài)。嘉譯哥也跟我講,其實我們有時候是演關系和常態(tài)。常態(tài)一定要對,醫(yī)生的常態(tài)大多是冷靜的,不是無動于衷,而是真沒有力氣和精力向病患過多解釋。這個人物帶了比較多的人文關懷,因此劇本設置一些橋段,我會去為患者做心靈疏導。我處理這個人物的時候,也在找她與別的醫(yī)生不同的常態(tài)。
南方周末:你是否想繼續(xù)演一些高度職業(yè)化的角色?
王珞丹:想,但不知道還沒有沒合適的醫(yī)生角色。不是因為累,而是你注定要走一段關于生死的路。我理念上看淡生死,但始終還是無法面對。這部戲里有好多關于生死的探討,可能是以往的醫(yī)療劇里沒有的。面對生死我們應該選擇毫無保留地救治,可是如果你知道對方生命已經(jīng)走到盡頭,是不是為了讓安慰自己而去救治,還是說給生命以尊嚴,去選擇放棄?電視劇第六集就探討過,江曉琪的觀點是:如果是幾分鐘,那我選擇讓他們安靜地走。江曉琪和嘉譯哥飾演的角色探討這個問題,也是與所有人直面生死探討。
南方周末:在演員這條道路上你很幸運,畢業(yè)沒兩年就演了《奮斗》。
王珞丹:其實我在接到寶剛導演的《奮斗》之前,接了海巖老師的《深牢大獄》。當時,海巖老師每一部戲都火一堆演員,但我那部偏偏沒碰上。即便這樣,我接到那部戲都非常開心,因為那個人物太好了。后來有人在我微博里留言,說《深牢大獄》是我的一個巔峰。我覺得很好笑,但后來想想,可能那時候是用直覺演戲,沒有什么演技可言,有時候反而更真實,更不管不顧,有那種野蠻生長的力道。
南方周末:年齡的增長是不是意味著角色和戲路要發(fā)生變化?
王珞丹:拍《急診科醫(yī)生》的時候,我跟珊姐還真聊過這個問題。我其實是個一直被保護得比較好的人,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所以大家可能覺得我有些不符合年齡。珊姐就跟我說,不能拒絕成長。每個年紀都有這個年紀應該有的東西,你不要害怕衰老,每個人都會衰老。所以與其懼怕這件事情,遠不如直面它來得快樂。后來我跟工作人員說,特別喜歡珊姐的樣子。她讓我看到,一個女人找到了明確的方向。
我以前特別不喜歡別人說我是偶像,我要當實力派??墒俏衣靥貏e喜歡這個詞,因為這個詞給的生命力和榜樣力量。你做的事情對年輕人有影響,大家會去效仿;你做的一點點事情,可能對年輕人都是指引和引領。如果他們能希望自己三十歲的時候像王珞丹一樣,那我的三十歲就一點都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