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林永芳(福建龍巖)
讀懂“秦鐘遺言”背后的痛
文_林永芳(福建龍巖)
如果你心理特別強大,屬于那種混吃等死而甘之如飴、千夫所指而無愧無悔的“好漢”,請直接無視本文,別讀下去好了;如果不是,那么,請隨我重溫朋友圈盛傳的這段話:
閉上眼睛……想象一下,2057年,你已經七老八十,坐在空無一人的房間,臃腫老態(tài),沒錢沒權,生活不能自理。你對上帝許了個愿:“求求您,讓我再年輕一次吧!”上帝說:“好的?!比绻惚犻_眼睛一看,回到了2017年……這一次,你打算怎么活?
網友點評:淚奔了!人生沒有重來!所以一定要奮力活得精彩!
是??!設想一下,假如時間摁下“快進”鍵,坐在生命的盡頭,回眸來時路,你,會是充實踏實、無愧無悔,還是一事無成、百般無力、悔不當初?
看看秦鐘的遺言吧。《紅樓夢》中,有個鐘靈毓秀的帥公子秦鐘,他出場后、謝幕前的種種表現,完全就是一個貪玩縱欲、不思進取的不良少年,非但不見他有任何勤學上進的跡象,而且到處惹是生非,連小尼姑都找上門來求負責,氣死了老爹,最后還玩壞了自己的身體,以致少年早夭,空負了好皮囊。臨終前,他從拘魂的鬼差手中掙扎回來與賈寶玉告別說,這些年來一起荒唐混日子,現在也沒別的話了,只有一句:“以前你我見識自為高過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誤了。以后還該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是。”說畢,“便長嘆一聲,蕭然長逝了”——這真是一記沉重無比的警鐘:當年自以為不務正業(yè)是超拔俊逸、不與世同流,殊不知臨終才痛感錯了。
從“頑石”的悔恨,到秦鐘的遺言,顯然不完全是小說家言,而是作者曹雪芹的真實心境。他開篇便借“頑石”之口說自己的寫作動機是“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實愧則有余、悔則無益之大無可奈何之日也”,此時此刻,“自欲將以往所上賴天恩、下承祖德,錦衣紈袴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guī)訓之德,以至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記,以告普天下人?!边@段話,幾乎就是曹雪芹自己的寫照:童年時淘氣異常,不愿下苦功讀書應試建功立業(yè),只仗著眼前尚無衣食之憂,暢享富貴風流;可天有不測風云,忽然家族獲罪被查抄,一落千丈,最后賣宅賣地填補虧空,直至衣食無著,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
雍正末期,曹雪芹開始幫著料理些家務。在現實的磨礪下,他漸漸意識到年少時有多荒謬,一度勤奮讀書,訪師覓友,試圖“補天”,卻屢遭艱難險阻。若非幼時好歹還受到些教育,為咬牙發(fā)奮著《石頭記》打下基礎,這輩子可能真就物質精神雙困頓,“身與名俱滅”了。后來,心愛的幼子感染天花,無力就醫(yī)而夭亡,年近知天命的曹雪芹傷心過度,一病不起。臨終之前,傷痛、愧悔,不知是哪個更多?
據說,人生有兩個改變命運的窗口期:一是年少求學時期;二是出來工作后覺得還有余暇、不甘沉淪之時。這兩個窗口期正是青春的大好時期,若能全力以赴,把握好了,那么,即使不能改變命運,至少可以改變感受,贏得一份內心的踏實從容。
世上有無數種價值觀,有人視奮斗拼搏、積極向上為天經地義;自然也就有人信奉“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可玩和混,誰不會?難的是混日子之后拿什么來填補空空的雙手和內心。當父母需要你時,除了眼淚,你一無所有;當孩子需要你時,除了愧疚,你一無所有;當自己回首過去時,除了蹉跎,還是一無所有。這種滋味,你能否心安理得,不僅表面上無所謂,而且內心深處也無愧悔?
有段網語說得好:“別在最能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當你不去冒險,不去拼一份獎學金,不去過沒試過的生活,整天掛著QQ,刷著微博,逛著淘寶,玩著網游,干著我80歲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嗎?!”是?。∧贻p人,特別是大學生,正是最能吃苦的年紀?,F在不去做不喜歡的事,將來就會沒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些擔子,你遲早要挑起來。與其坐待七老八十衰朽之時,不如早點挺肩而上,為未來贏得更多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