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普生
遺愛湖里十二釵
——讀王瓊《黃州遺愛湖十二景》組詞
涂普生
十二,是個注定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guān)、且具有神秘色彩的數(shù)字:年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時辰,人有十二生肖,歷法有十二地支,《紅樓夢》有十二釵,而黃州遺愛湖有為人矚目的十二景。東坡赤壁詩社女詞人王瓊,以其裙釵的細(xì)膩情感、詞人的獨特視角、文化的傳承價值,將遺愛湖十二景區(qū)詩化為《黃州遺愛湖十二景》同牌組詞,藝術(shù)地展現(xiàn)遺愛湖十二景區(qū),個個嫵媚動人,一如十二釵,以湖為鑒,淡妝濃抹,各展靚麗。
一
我既多次游覽過遺愛湖,又多次拜讀過王瓊《黃州遺愛湖十二景》同牌組詞。回味起來,第一感覺就是美不勝收。景如斯,詞亦如斯。凡到過黃州遺愛湖的人,大抵都知道,這里集諸景諸勝于一湖。這里有翰墨撲鼻、水戲青巒的遺愛清風(fēng);有樓閣軒昂、歌舞飄逸的臨皋春曉;有阡陌幽情、稼穡人生的東坡問稼;有碑石交錯、哲理釋懷的一蓑煙雨;有佛禪無語、飛花似夢的琴島望月;有倩影婆娑、翠浪排空的大洲竹影;有銀裝素裹、暗香浮動的紅梅傲雪;有深谷蘭劍、幽香浸腑的幽蘭芳徑;有水岸煙柳、擺陌搖村的江柳搖村;有數(shù)炬高擎、凌波曼舞的水韻荷香;有層林盡染、松風(fēng)醉耳的霜葉松風(fēng);有水下云逸、鴻雁排空的平湖歸雁等十二景區(qū)。十二景區(qū)各有景點多處,真可謂是美中涵美,美不勝收。遺愛湖十二景區(qū)對于一般游人來說,都具有較強(qiáng)的視覺沖擊力。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讀了王瓊的《黃州遺愛湖十二景》同牌詞十二首,再看遺愛湖十二景,不僅使人感到視覺美,而且深深地感到意蘊(yùn)美、韻味美。遺愛湖公園之“遺愛清風(fēng)”景區(qū),當(dāng)是位居第一的景區(qū)。這里有蘇東坡謫黃期間的巔峰之作巨型浮雕,有蘇東坡的巨型塑像,有詩碑步道,有蘇東坡紀(jì)念館,有遺愛亭,有露天水幕電影院,有兒童游樂場和人工沙灘……徜徉其間,清風(fēng)徐徐,景物處處,故典歷歷,思緒陣陣。面對此景此物,默誦王瓊的《臨江仙·遺愛清風(fēng)》詞:
聞道清風(fēng)和煦,來時翠鳥相親。湖波怡蕩渺含春。亭邊芳草綠,坡上枕流云。 歌賦頻傳遺愛,苔階今已翻新。幾回移步覓詩文。欣然回望處,天水足為鄰。
不難看出,王瓊的《黃州遺愛湖十二景》組詞,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著力營造意境,以漫溢景之美色。近代詞話家王國維先生說過,為詞者,重在意境也。情與景是意境的兩個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點。追求感情真摯、形象逼真和語言的真切,是詩詞意境的核心。這幾乎已成為詞者的遵循。王瓊的《黃州遺愛湖十二景》同牌組詞,正是首先著筆于此。知斑見豹。詠誦王瓊的《臨江仙·遺愛清風(fēng)》,我們已經(jīng)深切地感受到,著力營造意境美,對于漫溢詞作和景色美的重要作用。斯詞一出,黃州遺愛湖之遺愛清風(fēng)景區(qū),其美貌、美質(zhì)、美感,油然而現(xiàn),使人醉眼醉心。在這里,詞人將遺愛清風(fēng)景區(qū)諸勝諸景,通過營造意境,全然詩化。呈現(xiàn)給人們的是高層面的美貌、美質(zhì)、美感:蘇東坡在黃州的遺愛實踐,蘇東坡在黃州倡導(dǎo)的遺愛精神,全然被融入詞作之中,且被游人“幾回移步”尋覓。而清風(fēng)徐徐,含春催綠,鳥親景明,湖水怡蕩,逸云縹緲,一派風(fēng)清氣正祥和景象,全然化為一幅美輪美奐的畫。使人深感情景交融,意境高遠(yuǎn),美感誘人。詞人以“欣然回望處,天水足為鄰”句,為全詞作結(jié),意蘊(yùn)深遠(yuǎn)。詞人不只是讓人看到水天一色的美景,更是讓人在水天一色的佳妙之中,追求高遠(yuǎn)清碧的人生境界,是很值得回味的。
二
連接根脈,在本源上體鑒美。這是王瓊之《黃州遺愛湖十二景》同牌詞組的又一大特色。明清不少詞話家都主張,任何詩詞作品,都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yùn)。所謂文化底蘊(yùn),就是人類精神成就的廣度和深度,即人或文藝作品所秉持的可上溯較久遠(yuǎn)的文化根脈,或文化積淀。這底蘊(yùn)可以是民俗的,可以是史實的,也可以是經(jīng)典的故事。沒有底蘊(yùn)的作品有如一杯白水,淡然無味,且毫無想象之空間。王瓊深深懂得這個道理。而她的高明,在于她連接根脈,在本源上豐富詞的底蘊(yùn),增添詞作的美感。置身遺愛湖東坡問稼景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型碑刻《東坡田記》。讀罷《東坡田記》,對東坡問稼景區(qū)大體有了了解。其中,“流連其間,新境舊韻,賞心悅目”,“詠斯田也,俯仰自適天地,榮辱笑寫春秋”之文句,尤其扣人心弦。轉(zhuǎn)而再讀王瓊《臨江仙·東坡問稼》:
憶昔東坡問稼,今時草木蔥蘢。茶花蔬果綠梧桐。翠禽枝上逐,幽徑海棠風(fēng)。 何處當(dāng)年曳杖?重來應(yīng)慰仙翁。故園依舊月融融。一懷清夢遠(yuǎn),天際幻歸鴻。
讀罷斯詞,縈縈于心,別有一番情趣。
在一般人眼里,黃州遺愛湖之東坡問稼景區(qū),除了平坦的園區(qū)大道,便是各種不知名的樹木和草地。其實,這個景區(qū),對于蘇東坡的人生來說,是至為重要的。蘇東坡因躬耕東坡,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家境清貧之窘狀;而自號東坡居士并名揚(yáng)古今;而使自己定位于“識字農(nóng)人”這個層面,并進(jìn)一步與黃州黎民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進(jìn)一步悟得了“出世為人,入世為事”的禪學(xué)寓意……如果舍去了這些,東坡問稼景區(qū)就很難與一般公園的景色相區(qū)別了。應(yīng)該說,它真正的秀美,是其內(nèi)蘊(yùn)。王瓊在《臨江仙·東坡問稼》中,以“憶昔東坡問稼”六字起興,將筆觸一下子連接根脈,讓人們不只是在“今時草木蔥蘢”的現(xiàn)實景色上體鑒美,而是在其本源上去體鑒美。使人的思緒與蘇東坡的《東坡八首》相連接。與蘇東坡的“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鏘曳杖聲”的意境和韻致相連接;與蘇東坡當(dāng)年貶謫黃州時的困窘、當(dāng)年的愁懣、當(dāng)年的嬗變相連接;與蘇東坡當(dāng)年與黃州父老鄉(xiāng)親深情厚誼,以及蘇東坡當(dāng)年躬耕東坡所得到的豐厚的人生收獲相連接。不僅使人感受到東坡問稼景區(q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之美,而且感受到現(xiàn)實景色的文化承載之美,致使詞中的“梧桐”“海棠”“曳杖”的這些詞語別具韻味和蘊(yùn)涵。最后,以“一懷清夢遠(yuǎn),天際幻歸鴻”十字作全詞之結(jié),留給鑒賞者以無限的想象空間。詠詞賞景,使人審美情趣和審美追求升華到一個新的層面。這不謂不是王瓊詞之高人之處。
三
實景虛寫,靈動飄逸。這是王瓊《黃州遺愛湖十二景》同牌組詞的第三大特色。古往今來,對于詞的寫作有許多高見。其中,許多大家都主張,“詞以空靈為主”“音詣綿邈”“空中蕩漾,是詞家妙訣”“必如天上人間,去來無跡方妙”“生香活色,當(dāng)在即離之間”等等。即使如豪放派之先宗蘇東坡的《念奴嬌·大江東去》亦未背之。其中“灰飛煙滅”“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等句,便是例證。王瓊的《黃州遺愛湖十二景》在這方面做得很有成效。
綜觀黃州遺愛湖十二景區(qū),景物最實,場面最壯觀,景色最具特色,文墨韻味最濃的景區(qū),當(dāng)屬“一蓑煙雨”景區(qū)。在“一蓑煙雨”景區(qū)里,有高聳入云的蕓香閣,有鐫刻關(guān)于蘇東坡的詩詞文碑刻石林,可謂氣勢恢宏,人間少有??芍^不止是一個景物可有一首詩詞。即便是一尊巨型詩詞石刻,亦足可寫出幾首詩詞來。如何在“臨江仙”詞牌下,用寥寥58個字,描繪這個景區(qū)別具特色的意境和秀色?王瓊采用了實景虛寫、以空靈為主的表現(xiàn)手法,使得這個景區(qū)的景物“生香活色,當(dāng)在即離之間”。且看王瓊筆下的“一蓑煙雨”景區(qū):
漫向湖濱徐步,垂絲款款相牽。來尋幽徑覓靈泉。一蓑煙雨路,吟嘯共誰邊? 吟罷大江東去,穿行寒食林間。蕓香樓閣欲擎天。香隨云夢繞,碑字寄坡仙。
吟罷王瓊的詞,回想“一蓑煙雨”的情景和深厚的內(nèi)涵,使人大有虛中見實,實而虛化,天上人間,去來無跡,空靈飄邈之感,不禁拍案叫好。王瓊在這首詞里,以“垂絲款款相牽。來尋幽徑覓靈泉”句,將實虛化為意、為情、為感;以“一蓑煙雨路,吟嘯共誰邊”句,將虛化實,讓人在虛中見實,文海鉤沉,回味當(dāng)年蘇東坡沙湖相田途中遇雨之景況、之情意、之感悟。一句“香隨云夢繞”,其寓意何等豐富,其情感何等綿邈;一句“碑字寄坡仙”,又是何等耐人尋味。吟誦至此,不得叫人由詞到景,由景到詞,思情相繞,美感油然而生。
總之,黃州遺愛湖十二景,與王瓊的《黃州遺愛湖十二景》同牌組詞都是美不待言的。遺愛湖十二景區(qū)是美的客觀存在,而王瓊《黃州遺愛湖十二景》同牌組詞,是美的客觀存在的詩化,是又一個新的層面上的美。游景區(qū),誦詞作,別有韻味在心頭。生長于盛世的黃州遺愛湖里十二釵,將越發(fā)靚麗,越發(fā)為世人所愛戀。
(作者系中國蘇軾研究會副會長、黃岡市東坡文化研究會會長)
責(zé)任編輯:劉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