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泰山
從王陽明家訓《示憲兒》談起
◎文/陳泰山
王守仁,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后世稱他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王陽明由于長年在外為官,家書成為他開展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徑,他給兄弟、子侄們寫了大量的書信,字里行間融入了他對后代及整個家族的諄諄教誨和殷切希望。其中《示憲兒》是他寫給兒子王正憲的三字詩,堪稱他家訓中的經(jīng)典之作,被后人廣為傳誦。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悌;學謙恭,循禮儀;節(jié)飲食,戒游戲;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情,毋斗氣;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吾教汝,全在是。汝諦聽,勿輕棄。
這首《示憲兒》 寫于1518年,當時,王陽明正在贛南山區(qū)平息山民暴亂,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入夏,他在贛州的巡撫衙門接待從余姚家鄉(xiāng)來看望他的叔叔王德聲,留住了一段時間。當叔叔準備回家鄉(xiāng)時,他考慮到兒子王正憲已近11歲,正是迫切需要教育之時,而自己不能當面教誨,于是便寫了這則《示憲兒》讓叔叔帶給兒子。他希望家人對兒子嚴加教育,讀書學禮,將兒子培養(yǎng)成為一個品行端正的人。這則《示憲兒》,三字一句,通俗易懂,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其核心是致良知教育,他主張孩子要從小就施以正確的教育,他把勤讀書、早立志、學做人、做好人作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陽明強調(diào)勤讀書。他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對讀書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認為,讀書既是為了獲取知識,更是要呼喚內(nèi)心的良知,激發(fā)自身內(nèi)心固有的善意和智慧,讓知識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即“致良知,知行合一”,這是他心學的主旨。他要兒子勤讀書,做好人。
王陽明強調(diào)要立志。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視立志,把立志當作成功的第一步。王陽明更是延續(xù)了前人的認識,他認為,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立志。他曾對弟子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無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故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他要兒子立志,就是要志于學、志于道,志于仁義、志于成圣賢。
王陽明強調(diào)要學做人、做好人。他以明人倫為教育目的,告訴兒子如何修身、養(yǎng)性、處世、為人。他以忠孝仁禮清儉教育子弟,叮囑他們以仁禮存心,以孝悌為本,以圣賢自期,清靜儉樸以自守,謙虛卑下以待人。他用了一個比喻,說人的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樣,而人的行為就像果子一樣,如果蒂不好,果子就會受到影響。如果蒂壞了,果子也會尚未成熟就墜落,甚至爛掉。他告誡子侄要慎交友,遠兇人,近良士。他在一封給侄子王正思的家書中說,我自幼失學無行,無師友之助,以至現(xiàn)在人到中年,未有所成。你們應該以我的過去為鑒,及時勉力,不要在他日有所后悔。過去人們常說,“脫去凡近,以游高明”,你們要時常以這句話警勉自己。
王陽明一生坎坷,早年剛?cè)胧送静痪?,即因忠諫被奸臣陷害,百難備嘗,九死一生。壯年以書生而攬軍務立下大功,又因其功遭邪臣讒毀,身家性命,危如累卵。晚年負責總督兩廣、江西、湖廣軍務,積勞成疾,最終客死他鄉(xiāng)。他的一生始終保持內(nèi)心的強大,他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毙氖巧眢w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王陽明以強大的內(nèi)心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后成為圣賢。
王陽明在晚年提出了心學“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對自己的思想進行了總結(jié)并流傳于后世。